摘 要: 粵方言承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保留了眾多古漢語元素。此外,粵方言在發展過程中亦逐漸呈現出開放、多元、兼容等特點,因而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另外,由于語言作為文化現象依附于人文生態環境發展,因而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強調對人文生態環境的創設,同時結合中國民族歷史文化,對粵方言等進行傳承與發展。本文從粵方言文化特征分析入手,并詳細闡述了粵方言流變過程中所面臨的驅動力。
關鍵詞:人文生態環境 粵方言 流變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384-01
前言:語言作為信息的載體,其承載著意義信息,并滿足人們信息傳遞需求。為此,學者賀敏潔、黃碧云等人在方言研究中指出,方言在古今流變過程中承載著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同時與當代人文生態環境的建設有著密切聯系。因而在當前文化傳承過程中應注重觀察粵方言流變特點,繼而實現對粵方言的準確傳播,規避文化缺失等現象的凸顯,影響到我國人文生態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以下就是對人文生態環境與粵方言流變的詳細闡述。
一、粵方言文化特征
從粵方言詞匯角度來看,細路ilou、墟hθy等均是粵方言文化特征的體現。同時,由于廣東大部分地區終年無雪,因而在粵方言創作過程中以“雪柜”代替“冰箱”含義,由此來彰顯地區特色。此外,近年來,為了深化對粵方言文化特征的了解,我國學者在粵方言文化探究過程中對方言地域文化特色進行了整合。例如,曹志耘于1997年對粵方言地域文化特征展開了探究行為,同時在探究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了深化對粵方言文化特征的了解,從稱謂、熟語、人名、地名等角度出發,對粵方言與漢語文化間的差異性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最終整合了粵方言文化特色[1]。例如,在粵方言表達過程中時常以“印印腳-等人約”詮釋漢語言中無聊含義,同時亦以“癲癲地-唔識死”形容不知天高地厚,即粵方言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融入了眾多地方文化元素,由此彰顯了廣東地區發展特點。此外,就當前的現狀來看,粵方言文化特征亦體現在其彰顯了地方方言文化特色。例如,廣東電視臺節目在制作過程中為了彰顯地區特色,即在游戲環節開展過程中設置了粵方言繞口令題目,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族群的認同感,并實現對廣東地區文化的傳承。
二、人文生態環境與粵方言流變的驅動力
1.文化強勢
在人文生態環境發展過程中,各文化處在競爭的狀態下,同時始終保持著優勝劣汰的發展特點,最終致使強勢的文化體在人文生態環境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而地區方言的形成與地區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漢代在發展過程中基于地區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嶺南文化較為突出的發展特點,同時由此引導當代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基于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更為致力于對《詩》、《經》等的誦讀。同時,就當前的現狀來看,粵方言在傳承過程中主要以書面語言的形式存在著,即部分學者在粵方言研究過程中將其中原古音韻記錄下來,由此便于后人在粵方言傳播過程中有章可循,且更為深入的了解到粵方言文化特點,由此達到最佳的方言傳播狀態。此外,粵方言在傳播過程中受商品經濟發達地區的影響,呈現出俗語詞較為豐富的特點。例如,廣東經濟發達地區在粵方言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即凸顯出商業味較濃的特色,即以“十一哥”表達土包子,同時用“牛一”表示生日,“一枝嘢”表示1000元,即從中即可看出,部分發達地區在粵方言傳承過程中逐漸推動方言呈現出經濟文化特色。
2.經濟強勢
粵方言流變中經濟強勢推動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秦漢時期在發展過程中其社會活動的轉變為嶺南中原移民提供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誘發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下,逐漸實現語言的流變,即將中原移民所帶來的漢語言文化融入到粵方言中,由此來推動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海上絲綢經濟活動的展開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該地區“語流”局面的發展;
第二,兩漢時期,廣信作為經濟發展核心地段,其在粵方言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基于文化、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下,將粵方言語言帶入到了梅關道等地區,最終由此推進粵方言在發展過程中與廣州話逐漸形成了差異[2];
第三,明清時期,粵方言在傳播過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逐漸融入了部分外語語素,例如,古濁聲母字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清化的特點。
三、粵方言的發展路徑
粵方言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地域、時間、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呈現出演變的發展歷程,但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為了推進粵方言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我國政府們在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倡導對多元文化環境的保護,同時注重完善方言政策,即以法制化形式對粵方言文化進行推廣,以此來強化當代人群對粵方言文化發展的認知。同時,為了發揚粵方言文化,要求我國教育機構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開設方言教學,即以游戲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粵方言文化空間,引導學生在方言學習過程中逐漸趨向于全方位的發展狀態,并公平看待“埋堆”、“扎堆”等各種語言[3],且注重以書面語的形式對粵方言進行傳承,就此推進“姑勿論”、“終須”等傳統粵方言的規范化。
結論
綜上可知,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粵方言流變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同時由于粵方言的傳承與發展有助于推進和諧社會的建構,因而當代政府部門在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大力扶持粵劇、嶺南曲藝等文化作品,以此來達到多元化文化保護目標,并就此推進當代文化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且就此建構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滿足居民語言溝通需求。
參考文獻
[1]胡月文.人地關系視角下河西走廊地域建筑生態文化[J].建筑與文化,2015,12(04):49-52.
[2]閆藝.歷史人類學視域下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流變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1):32-40.
[3]王培友.唐宋詩之爭、宋賢精神及宋詩文化生態研究的理論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014,12(01):71-85.
作者簡介:莫思婷(1995.2-),女,籍貫: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學歷:本科,就讀于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