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福張薇馬婧(、中共平涼市委黨校 甘肅平涼 744000;平涼信息工程學校 甘肅平涼 744000)
充分發揮橋頭堡優勢 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平涼段建設
李銀福1張薇2馬婧3(1、3中共平涼市委黨校 甘肅平涼 744000;2平涼信息工程學校 甘肅平涼 744000)
平涼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最東部的節點城市,具有橋頭堡的天然區位。加快平涼段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應發揮其文化、經貿、交通、生態四方面的優勢。
橋頭堡;經濟帶;建設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27
“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我國乃至全球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它的提出和持續推進深刻的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尤其是對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扼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甘肅,無疑成為實施這一重大戰略的重要通道,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全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平涼作為甘肅黃金段的東大門,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1.從國家層面上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有利于我國和周邊國家互利共贏,構建更為緊密的經貿、人文乃至政治關系,為我國過剩產能和資本的輸出提供一個廣闊的國際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1]我國作為聯接亞太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的中心地帶,這一戰略將形成貫穿我國東西的最大區域經濟發展帶,有利于國內區域經濟的整合和一體化。
2.從省域層面上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甘肅省長達1600公里,一頭托著陜西,一頭連著終點的新疆。作為經濟帶在國內最長的部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是建設甘肅這一段,所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真正的黃金段。作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路,亞歐大陸橋橫貫全境,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新能源基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不僅有利于發揮其戰略通道、生態安全屏障和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作用,促進甘肅整體發展和西部大開發,對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整體戰略的實施更是具有不估量的作用。
3.從平涼自身來看。無論在歷史淵源還是地理區位上,平涼都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橋頭堡。
從歷史淵源上平涼就一直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漢代絲綢之路分為北線、中線和南線。起點從長安出發,其中北線是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中線是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然后由武威再到張掖沿河西走廊至敦煌,最后進入新疆。所以平涼在古絲綢之路中是北線和中線的必經的商埠重鎮重鎮和交通、軍事要沖,又是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所以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
地理位置上平涼處于蘭州、西安、銀川三大城市的幾何中心,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邊與陜西省咸陽市相毗鄰,西邊是甘肅省的定西市,向南與陜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相接,往北則是寧夏的固原。所以,從地理區位上看,平涼是我省連接中原腹地和東部發達地區的東大門,是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是甘肅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東起點和橋頭堡。[2]
因此,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平涼段建設,不僅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平涼自身開放開發,發揮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意義重大。
1.平涼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轉折點。2015年平涼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7億元,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21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96.95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156.54億元,增長11.3%。[3]以上數據反映出平涼作為一個地級市,雖然經濟總量在288個地級市里處于中間,還相對偏小,但從產業結構來看,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7.1:27.9:45.0,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而且通過下表可以看出,從2011年至2015 年5年的GDP增速分別高于全國4.5、6.4、3.6、0.7、0.7個百分點,也連續3年高于全省增速。這些都充分說明平涼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經過多年特別是“十二五”時期的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產業、區位等后發優勢日益凸顯,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正處于發揮其后發優勢,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關鍵階段。

平涼與全省、全國GDP增速比較
2.平涼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1)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經濟呈現緩慢回升勢頭,但總體上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隨著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化,簡政放權、營改增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我國經濟發展由原來投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產業結構也由低端加速向中高端邁進,東部產業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為平涼承接東部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契機。伴隨著新的增長動力加速形成,區域經濟在開放開發合作競爭中進一步深度融合。平涼面臨著對內對外全面開放、深度融入國際國內市場的重大市場和產業機遇。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對“十三五”時期的規劃部署,明確提出“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位置,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作用。”為平涼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結構提供了新的機會。平涼能源基地建設放到了國家能源發展大戰略的層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三個國家級規劃中都得到體現。此外還有《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和《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都釋放了一系列重大機遇利好和超常規措施,在扶貧攻堅、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為平涼發展提供了項目、資金等各方面的強大的政策支撐,提升了平涼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2)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經濟復蘇依然曲折,在相當長的時期內08年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難以完全消除,地緣政治沖突不斷、難民問題、恐怖主義等導致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去年GDP增速6.9%,跌破7%的大關,而且尚未看出回暖的勢頭。
平涼經濟總量偏小,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難以抵御大的市場風險。努力化解經濟下行壓力、減小負面傳導效應任務艱巨。2015年平涼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27.1,全省為14.06,全國為9.0,分別比全省和全國高出12.5和18.1個百分點。農業占比過大說明平涼正處于一種由傳統的農業向工業化中期邁進的低水平的產業層次。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38.3降為2015年的27.9,降幅為10.4個百分點。說明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以煤電為支柱產業的平涼,由于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導致經濟尤其是工業的迅速下滑,挑戰前所未有。
1.發揮文化橋頭堡的引領優勢。絲綢之路在古代就既是東西方溝通的商旅之路,也是古文明文化交流與傳播之路,隨著人員的往來、貨物的貿易,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各種不同風俗的文化、宗教、習俗的影響和交融,因而也是一條友誼之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4]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具有加強人文交流的獨特優勢。除了具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道教文化、涇川西王母文化、古靈臺商周文化、皇甫謐針灸文化、靜寧成紀文化等之外。2013年1月在涇川大云寺發現佛舍利2000余粒,這是第三次在涇川出土的佛骨舍利,成為古絲綢之路上震驚國內外的重大考古發現,加上1964被稱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14粒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在大云寺地宮的出土以及1969年在在同一區域出土比丘慧明瘞埋舍利等國寶級文物,在同一地點三次出土舍利,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在我國絕無僅有,一舉奠定了涇川佛都的地位。2015年8月甘肅省博物館向涇川縣移交1964年出土的佛祖舍利4粒安奉在大云寺地宮,使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的佛教之都進一步發揮其文化和社會效益。由于涇川地處甘肅省平涼市最東端,因此在甘肅省1600公里的兩端的一西一東,敦煌和涇川構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遙相輝映的文化發展新格局。那么,平涼作為甘肅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橋頭堡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也是文化意義上的。[5]
因此,平涼要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支撐平臺,開拓文化交流通道,圍繞甘肅省“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景區建設規劃,抓緊建設大云寺崆峒山為核心的平涼大景區,充分發揮文化橋頭堡的優勢,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
2.發揮經濟貿易橋頭堡的優勢。平涼在全省14個地州市中地區生產總值近年來一直居于中間。由于地處鄂爾多斯能源金三角之內,境內資源能源富集,煤炭地質儲量650億噸以上,探明儲量91.46億噸,基本上形成了以煤、電為龍頭、化冶材為主導的產業集群。2014年原煤產量和發電量分別為2373.63萬噸、161.78億千瓦時,占整個甘肅省的約50%和20%。2015年煤、電、建材工業增加值42.23億元,是整個平涼規上工業增加值的80.88%。隴東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使平涼建成了以煤化工產業為優勢產業的全省最大的煤礦、火電廠、煤制甲醇、聚丙烯項目。此外,平涼牛飼養量居全省農區之首,飼養量達到119.31萬頭,果園面積210萬畝,年產果品90萬噸,農民人均從果品中收入1000多元。“平涼紅牛”、“平涼金果”遠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和東南亞、俄羅斯及港澳地區。因此,發揮平涼能源貿易、紅牛、金果的產業優勢,加快優勢產業的集群與走出去步伐,實現貿易暢通,開放開發。
3.發揮交通物流通道橋頭堡的優勢。古代絲綢之路的衰落除了民族之間的戰爭、經濟重心的轉移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外,海運的興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現在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它的客觀物質條件是基于空運、高速公路特別是高鐵。平涼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312國道橫穿全境,寶雞至中衛鐵路縱貫南北,2013年和2015年分別開通了西安至平涼和天水至平涼的鐵路,使平涼在區域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升。十三五規劃將最終形成五高(平定、西長鳳、天平、寶平、華崇靈高速公路)、六鐵(西平、天平、平定、平華、平慶,寶中鐵路)、兩線(輸氣、輸油管線)、一場(平涼機場)的平涼交通物流樞紐大格局,進一步發揮其在絲路黃金段中承東啟西、貫通南北重要節點城市的作用。
4.發揮生態綠色橋頭堡的優勢。平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位于黃河上中游,是甘肅東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重點區域,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多樣,在甘肅東部乃至黃河上中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6]由于地處北緯34°54'至35°43',東經105°20′--107°51′之間,氣候類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間,平均年氣溫在7.4℃--10.1℃之間,氣候宜人,日照充足,自然生態良好。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及省級森林公園5處。截止2014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30.38%,林草覆蓋率達到40.29%,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68.9%。中心城市綠地率提高到31.8%,平涼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中綠色生態橋頭堡的優勢地位十分明顯。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推進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把平涼打造成天藍、地綠、水清、景美,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絲路明珠。
總之,加快絲綢之路平涼段建設,立足于人文、經貿、道路、生態優勢,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向西開放戰略平臺為契機,不斷深化與周邊西安、咸陽、銅川、固原、銀川等城市以及省內慶陽、天水、定西等區域的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利用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寧夏中阿博覽會等國際平臺,進一步提升與中西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水平,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對國內外全方位開放發展之路,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上的黃金節點城市。
[1]習近平.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4年11月7日01
[2][5]李銀福.《充分發揮平涼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中的橋頭堡作用》《平涼日報》2014年4月30日
[3]2015年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平涼日報2016 年3月23日
[4]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人民日報 》2013年9月8日
[6]鄭亞軍.《深刻認識和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甘肅日報》2016年7月19日
2015年度平涼市社科項目研究課題:項目編號:PLSKT2015011
李銀福(1973--)男,中共平涼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政治學、區域經濟學;
張薇(1981--)女,平涼信息工程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是區域經濟學;
馬婧(1975--)女,中共平涼市委黨校助教;研究方向是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