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淑芳 戰偉平(中共克拉瑪依市委黨校 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淺談“結構化研討”方式在干部培訓中的應用
——以中青年干部培訓班教學為例
吉淑芳 戰偉平(中共克拉瑪依市委黨校 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結合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結構化研討教學實例,探討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前期準備、過程進行以及后期評價反饋的程序,總結經驗,分析不足,為實施有效的結構化教學研討提供借鑒和啟示。
結構化研討;干部培訓;實例;團隊學習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94
2010年12月,習近平書記在國家行政學院調研時強調,干部培訓“要創新培訓理念體現需求特色、創新培訓內容體現學科特色、創新培訓方式體現教學特色、創新運行機制體現功能特色”。其中,“創新培訓理念體現需求特色”居于首位,即在干部培訓的過程中要把組織需求列為主要需求,列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干部培訓過程中,通常會使用討論法這一教學方式,在使用時由于習慣性地使用垂直思維方式,造成了習慣使用綜合、概括、提升等方法分析問題,常易出現用一種觀點分析一類現象、說明一類問題,得出一種結論的現象,或者在討論時出現“一言堂”或“發言明星”現象,使問題討論常常變成了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未能很好地擴大學員的參與面、損傷了學員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而結構化研討卻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結構化研討是指由教師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采用相關的團隊學習工具,引導組員圍繞培訓主題多角度、分層次開展討論的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培訓方法,體現了研討主題結構化、研討成員結構化、研討流程結構化、研討成果考核要素結構化的特點。成年人的學習是一種基于反思的體驗,學習是在探索和解決工作、生活難題的同時獲得新的知識,掌握相關技能,轉變思想觀念的過程。其結果是人的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發展。結構化研討是以需求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以學員為主體的現代培訓理念的“落地”。從2013年起,克拉瑪依市委黨校先后在中青年干部培訓、青年骨干培訓、黨員培訓、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等班次進行了研討式教學的學習探索研究。文章以2015年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為例,探索結構化研討在干部培訓中的應用價值。
2015年克拉瑪依市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共有學員44名,分別來自政府和新疆油田公司兩個不同的系統,培訓班學員的工作性質和環境大為不同。此次培訓班周期為2個月。學員成分,從性別上來看,女性學員4名,男性學員40名;從年齡上來看,年齡在33歲—48歲之間,其中38歲—45歲學員占80%以上。

圖1 干部培訓調查問卷
前期的充分準備是做好結構化研討的基礎條件和重要前提。在培訓初期,項目管理老師就針對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進行了精心謀劃,統籌安排,認真做好結構化研討的前期準備。
1.培訓前調研
主題來源于學員,有助于研討更具有現實性意義和價值。選擇研討主題,有一個常用的途徑,就是對學員開展問卷調查,比如你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什么。此次的中青班結構化研討主題確定,采取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在培訓班開班之前,首先向培訓班學員發放了干部培訓調查問卷(見圖1)。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在中青年干部中關注的問題,為課程設置及研討活動提供依據。
2.精心制定計劃,選派指導教師
針對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的特點,精心制訂了結構化研討計劃。包含具體時間、達成目標、課程結構與形式、研討次數等,并列入課程表,以課程安排的形式保證了研討的有序進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研討的方式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目的是以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相互激蕩,實現共同提升的目標;課程結構與形式上分為“教師講授-學員自主思考-學員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相互答復、評價-總結提升”幾個不同的過程;從研討次數上,集體統一研討三次,各組可根據需要自行組織研討。
3.構建學習團隊,做好研討準備
開班之初,將全班學員分成不同小組進行研討。首先把學員按照單位、性別、族別等因素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后按照隨機的方式組成11人的小組,保證每個團隊的人員構成基本一致,在知識結構上形成互補的狀態,這樣就構成了研討式教學的基本學習小組,為后面的集體性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員進校后的第一節課進行引導教學—培訓熱身。即進行破冰教學,這是一個進一步幫助學員破除個體在心理上、思維上、行為上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桎梏和堅冰,進行自我突破的過程;在隨后進行的軍訓階段,各個小組在軍訓時一方面完成了軍事訓練的任務,并通過軍訓的同吃、同住、同學習的經歷形成了各自小組的領袖人物,在彼此了解、熟悉的前提下,通過班主任、軍訓教官、各小組組長等的協同努力,在小組成員之間營造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信任、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的氛圍。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的協同作用相當重要。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團體成員盡快熟悉,并引導學員盡快進入角色,并使學員產生自我期待和自我調整,是觀察和設計、構建各小組如何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策劃、思考過程,也是保證團隊通過團隊學習實現對組織與個體是雙贏的選擇,也是雙贏的結果這一預期目標的準備過程。在軍訓結束后開始進行正常的課堂學習,同時也開始進行系統的結構化研討教學的過程。
1.第一次結構化研討: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個人+團隊,聚焦問題
根據前期調查問卷獲得的學員關注問題確定研討主題。首先,將全班44名學員的關注問題匯總。(見圖2)其次,由四個小組學員按照重要性程度(5,4,3,2,1)用團隊列名法,各自打分,將打分情況匯總,根據總分,由低到高評選出10個問題。(見圖3)再次,在這10個問題中,各小組使用頭腦風暴和大信封法,經過自行挑選,確認1個主題作為本組的結構化研討課題。

圖2 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關注問題部分匯總展示

圖3 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關注問題匯總表各組賦分情況
用這樣的方法來確定研討主題,其主題來源于學員,強調學員的參與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能讓每一名學員都參與其中。主題的最終確定是學員自主評選的結果,更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階段:團隊研討,尋找“現象-原因-對策”
此次學員選擇的研討問題均以問題為導向,故在討論的過程中,遵循了“問題(現象)—原因—對策”這三個結構。
在這一過程中,用到的是一種“平行思維”,即將我們的思維從不同側面和角度進行分解,分別進行考慮,而不是同時考慮很多因素。同時用到了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是通過大家集思廣益獲得更多的想法來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它是開發團隊智慧的技術,能讓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得到充分的重視。從思維模式看,結構化研討采用“結構化”的方法,把思維的不同階段劃開,克服垂直思維的影響,并保證成員間的平等;用“建設性”的強制規定保證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討論,激發思想,使討論始終保持正向。結構化研討改變了垂直思維的單向性,增加了“水平思維”的多向性,模糊或縮小“約哈里窗口”中的未知象限,也正由于此,在教學設計方面必須更多地激發水平思維的產生,水平思維的活躍程度決定了結構化研討的成敗。
在這個過程中,要初步構建主題框架,共同制訂目標和評價標準,形成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各負其責,相互支持,協作配合,完成整個任務的共識。教師給各小組留下繼續思考和選擇的時間,在三天后各小組確定自己的最終研究命題,并上報教師予以確認和記錄在案。
2.第二次結構化研討
首先,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闡述小組成員對專題的認識、框架、基本思路以及人員分工。
第二,使用團隊學習的工具進行演化。如四副眼鏡法,各小組分別從黑眼鏡、白眼鏡、顯微鏡、望遠鏡角度,進行討論,提出對這一課題的看法和意見,供匯報的小組記錄參閱,幫助其修改完善自己的課題。
第三,在這一過程中,被提出意見的小組全程不能反駁,不能質疑,不能打斷,只能說“謝謝”。
這是個團隊探究的過程。在第二次小組學習研討的時段,各小組把自己的研究主題及文章構想在全班進行交流,通過研討式學習相應技術的運用,讓全班學員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思想上的匿名撞擊,各小組對其他小組的建議和想法通過頭腦風暴、“四副眼鏡法”等技術進行討論、分析,并形成相應的回應,在全班進行交流,對其他組的觀點進行答復,并陳述自己的理由和觀點,在這一環節各小組要對自己的研究設計特別是研究方法進行講解,團隊成員可以根據研究主題的框架要求和方向進行人員的再次分工和調整,使大家在各負其責時能發揮所長。(此時教師需要提前對全班學員進行結構化研討的相關技術進一步培訓,以保證學員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以及可以怎么做,這是一個教給學員團隊學習技術的過程。)
學員根據教師的學習時間線制定好自己的研究主題、研究形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時間安排等設計后,就按照自己選定的方式進行探討研究。學員按照預定的研究計劃進行運行,自己決定探究路徑和解決方案,并運用探究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自身能力,要承擔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證明方案、結論合理的職責和任務。
3.第三次結構化研討
第二次的結構化研討重在各小組針對某一小組提出意見、建議,而此次的結構化研討重在小組內部的討論交流、梳理框架。在這一過程中再次用到了團隊列名法進行團隊學習,這是一種更加結構化的頭腦風暴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小組成員的意見,可以避免“領導效應”、“明星效應”、“首說效應”等,即團隊研討被少數活躍人控制,多數人喪失發言的機會。
在這一過程中,根據課題的內容,分為現狀或問題、原因分析、對策建議三部分,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魚骨圖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分層次、多角度進行分析,追問問題的焦點和癥結點 。同時進一步明確各部分調研、梳理和撰寫的人員。
1.前期準備是保障
分成合理的小組將為整個學習過程提供保證,能通過成員之間進行的知識經驗交融和共享,在實現知識的群化與融合的過程中,形成共識。
2.研討過程中監督、調控環節不可缺少
在第一次結構化研討學習后,就進入研討式學習的監督、調控環節,這個環節伴隨著整個學習過程。學員按照時間線,各小組通過個體學習研究或合作研究、實地調查等方式完成各自所承擔的任務,然后帶回小組進行討論,互相學習和補充,在這一過程中各小組內成員對其他學員的探討持支持、調整的態度,通過有效溝通的交流,形成團體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進步的氛圍,發展學員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個人影響力等多種綜合能力。
3.教師素質對研討深度有一定影響
教師在結構化研討中的角色是催化師(學習促進者研討組織者),就是要將參訓者自身的智慧、知識、經驗等挖掘出來、激發出來。這些智慧和經驗深藏于參訓者思想深處,被他們固有的觀念、價值、以及對自身認識的局限性所掩蓋了,而教師的工作就是要將這些財富挖掘出來,教師如果自身的知識結構不能就對,再加上缺少相應的引導技巧,會影響這一過程的學習。研討組長,是培訓者的助手,負責引導學員放慢思維步伐,把主題拆分為現象(問題)、原因、對策等若干階段進行研討;在這一過程中,靈活選用合適的研討工具,將學員發言的關鍵詞寫在白紙上,展開比較分析、歸納提煉,讓研討步步深入。事前最好能對教師及研討組長提前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和知識的儲備、提升。
4.加強評價、反饋
在團隊研討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員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及時反饋,推動整個學習過程,并給予學員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如果可以可根據學員的研究問題配備相應的協作教師);教師要參與學員的學習過程,在其中扮演傾聽者、引導者、觀察者、促進者、激勵者和協調者等多種角色,注意要把決策權交于學員,并學會充分利用學員的智慧和資源,鼓勵學員積極探索和尋求新的證據;保證研究主題不走偏。“獨立學習-團隊研討”多次循環,研究問題經過多次補充,修改后,整體實現共同目標。總結成果,制作團隊PPT,形成有深度的專題報告。
1.研討參與積極性不足
在結構化研討過程中,會有學員沒有真正融入其中,游離于團隊學習的邊緣,積極性有待加強。究其原因,有兩方面:
(1)主觀障礙——學員的主觀認知傾向于“習慣性防衛”
學員在團隊學習中,出于自我保護意識而采取沉默或者順從的方式,比如,中青班某一個小組在決策中屬于“妄下結論型”,在問題沒有取得共識前,已經有一個人(往往是組長)提出了方案,其他人就一致附和,不經過團隊學習。還有的小組為了圖方便干脆選小組中某一個成員熟悉的領域作為課題名稱,而之后很容易導致課題調研和撰寫都成為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事情,其他小組成員保持沉默或事不關己。
(2)客觀障礙——結構化研討設計上沒有突破學員學習障礙
在研討過程中,最常見的失誤是教師沒有做好引導。主要原因:一是教師參與的數量及素質,這樣的課程最好每組配一名相應的指導老師來作為催化師,以便能對每個小組進行整體跟蹤引導,起到引導組員和把控全局的作用。二是結構化研討環節設置要豐富、要新穎,要激發起學員的興趣。在整個過程把控中,作為催化師的指導老師沒有及時介入、調控,使某些小組出現個人專斷或者某個人單獨承擔任務的現象。三是教師對學員的情況掌握不夠,在引導的過程中忽略了學員的弱點和擅長點,沒有及時給予學生成長的激勵。
2.研討實踐時間不充分
此次結構化研討,開展社會調查報告撰寫,只給了半天的專門調研時間,其余調研活動都需要靠中青班學員自己抽時間完成。對于中青班學員而言,課后還有部分工作和家庭事務需要處理,學員抽出自己的業余時間去搞調研有較大的難度。如果沒有足夠的調查研究時間,往往是“紙上談兵”,如果能形成階段性培訓,學習-實踐相結合,專題研究會得到更深入的探討和細致分析。
3.研討成果考核有待結構化,多樣化
中青班最終的研討成果考核是PPT匯報,然而PPT匯報這樣一個簡單的形式對于團隊學習的約束力有限。
一個成熟的培訓需要科學確定研討成果和學員學習效果的測評要素。結構化研討主題和研討流程具有結構化特點,指導老師應當對每一研討主題進行評議,對研討的每一流程進行監測,這樣的測評結果更直觀、更公正,遠遠比僅依賴于最后的匯報,更加細致,更加有利于強化團隊學習效果,約束團隊學習行為。同時,對于結構化的研討考核成果,學員對比自己在研討中的成績與不足,對學員“學”的效果評價機制也有效建立起來。
結構化教學研討方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在以問題為導向的研討過程中,其研討的結構流程是“問題-原因-對策”;而在以能力為導向的研討過程中,其研討的結構流程可變為“要素-標準-提升”,以目標為導向的研討過程中,其研討的結構流程可變為“目標-資源-路徑”,而以學習落實為導向的研討過程中,其研討的結構流程則可變為“領會-重點-措施”……結構化研討方法有較大的發展變化的空間,可靈活組合,不拘一格。
在進行了這么多年的使用后,更感到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研討式教學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要把這種研討方法使用的更好,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嘗試。
參考資料:
[1]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第10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邁克爾·J·馬牽特.《創建學習型組縱5要索》,機械工業出版社.
[3]尼克·海伊斯.《協作制勝:成功的網隊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上海三聯書店.
[5]劉玉靜.《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吉淑芳(1968--),新疆克拉瑪依市委黨校副教授,大學本科,學校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是家庭教育、心理學及其應用;
戰偉平(1988--)新疆克拉瑪依市委黨校講師,研究生,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是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