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婧
摘 要 民間公益組織處處傳遞著正能量,成為政府的重要補充力量,可是其發展并沒有想象中樂觀,大學生作為社會公眾中特殊的代表群體,也并沒有表現出對民間公益組織開展的活動產生強烈的興趣和回應。本文主要運用調查問卷及訪談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南昌市部分高校大學生調查,探究大學生對民間公益組織基本認知和參與情況等問題,分析影響大學生參與公益性民間組織的因素,并就如何吸引大學生參與到民間公益組織中去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民間公益組織;大學生;建議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目前在我國,有些人認為公共服務的提供就是政府的工作,與自己無關??墒呛芏嗝耖g組織單靠微薄的財政撥款,無法滿足日常運營的需要,更別說組織規模的擴大,甚至一些民間公益組織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納入體制內,連財政補貼也拿不到。因此,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中去,不僅有利于公益組織的發展,對緩和社會矛盾也有積極的作用。大學生恰好是公眾中最具有優勢的一個群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受過良好的教育,且價值觀比較成熟;第二他們有充足的課外時間以及團隊意識,容易形成一個組織調動積極性。
二、大學生目前參與公益的狀況分析
調研過程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分析大學生公益參與情況。第一部分是公益認知與評價,表現在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都認為公益活動是培養自身素質的一個很好途徑,同時能起到社會導向作用,但是對公益組織的認知還很少,對當地的民間公益組織知道的也不多,獲知信息主要來源途徑集中在學校、社團的宣傳;第二部分是行為表現,調研結果表明大學生平均每個月參與公益活動次數大約1次左右,參與公益方式單一,集中在支教、獻血上,參與動機也存在多元化的現象,最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存在想參加但苦于沒有有效的途徑參與的情況;第三部分公益目標,很多人表示公益服務可以設立獎勵機制,但主要還應該是自愿無償的,并且他們中大部分表示今后還會繼續參加,同時也愿意參與到宣傳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隊伍中去。
三、影響大學生參與民間公益組織因素及建議
1.校園公益氛圍及輿論導向
大學生對公益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高校目前慈善氛圍的大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有些人認為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是國家的責任,或者認為只有等到自己有足夠的經濟支持才有能力去做善事,殊不知每一個有雙手、有知識的大學生都可以為公益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由于個體責任感的缺失,表現為主動助人者不僅得到不到肯定,還可能受到認為其目的不單純的質疑,這一現象進一步打擊了大學生參與公益的愿望。很多西方國家把高校公益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把參與公益活動作為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升學考核的組成部分,其動機就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提供價值標準,傳播公益意識影響大學生。
2.部分民間公益組織身份不合法化
以南昌市為例,已存有的民間公益組織有30余家,活躍于捐贈、支教、救援、養老等各個領域,其中在民政局登記注冊的僅有15家,擁有“官方認證”身份的不足這一半,而對于這些沒有注冊得不到政府認可的組織,開展活動往往受到很大限制,同時因為未注冊導致的資金缺乏、人才不足、宣傳不夠、公眾參與意愿不高等缺陷凸顯,生存狀況堪憂。民間公益組織享受補助資金就好比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已經注冊的民間公益組織,上報的社會救災救助項目接受專家委員會討論后,會根據制定的方案給予活動經費,而未注冊的社會公益組織是無法享有這些補助資金的。大量“非法”身份存在的公益組織,得不到認可卻發揮著積極的社會作用,這樣一個事實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公益組織意識到這個問題,政府也應該努力降低注冊門檻,擴大支持力度。
3.信息媒體的宣傳及監督不足
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存在想參加但苦于沒有有效的途徑參與公益活動的情況,信息不對稱切實地阻礙了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大眾信息媒體以其影響力和傳播速度,對整個社會公益行為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媒體不僅有客觀地宣傳、報導的義務,還應該起到一定的社會監督作用,幫助這些公益組織實現透明公開化,從一定程度上逐漸消除公眾部分不信任的情緒,促進其不斷壯大。在這些信息媒體中,學校的媒體宣傳,包括官網、校刊、專欄等對推動大學生參與公益尤為重要。
4.缺乏靈活有效的組織管理和激勵機制
公益性民間組織的發展與大學生參與緊密相連,可是在現實中公益組織面對志愿者卻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志愿者的加入雖然可以大大減少公益性民間組織的人力成本,可是志愿者中能夠長期、穩定提供服務幫助的并不多,而往往正是這些人經驗豐富,熟悉組織內部運作;另一方面大多數志愿者只是兼職參與活動,這其中一部分只是抱著體驗的目的,熱情很難持久,流動性頻繁,缺乏使命認同與訓練,日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限制和影響。這些因素都大大制約了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甚至損害了其社會形象。那么就有必要對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建立一個靈活有效的公益管理和激勵機制。
管理機制表現在組織內部可以以志愿者服務年限為依據,給予相應的頭銜,并賦予相應的權利和權限,他們在處理工作時有細致的工作計劃和目標方案,也保證了志愿者流動性很高的情況下,組織內部工作也能被合理安排。激勵機制表現在一方面把學生是否做過志愿者或參與過公益活動當作對個體道德素質考核的一項指標,在大學生人生檔案中體現對其善行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公益組織每年或者每個季度安排志愿者聯誼會,讓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大學生積極交流,獲得滿足感,同時這種的交流活動營造出的氛圍及帶來的影響也能感染更多人,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