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依
摘 要 新常態下要求經濟從過去的粗放式增長轉為穩健型增長,著重發展質量而非發展速度。在新常態背景下,單靠傳統的調控市場工具和生產體制滿足不了經濟轉型需求。習總書記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對經濟形勢有了新的認知,認為當前我國經濟資源配置扭曲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側產能過剩、效率低下,這標志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變。供給側改革目的在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以提高供給側供應質量和效率,較好匹配潛在需求,促進經濟穩健發展。政府推進供給側改革需要從政策引導、監管約束、公共服務入手。
關鍵詞 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經濟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經濟轉型前在“三駕馬車”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大幅增長。“三駕馬車”即出口、投資、消費。出口和投資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主導力量,而消費的發揮的作用較少。在于過去政府主要依據典型的凱恩斯理論從需求側調節和管理經濟市場,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經濟疲軟的主要原因,故采用擴張型的政策工具刺激經濟,使社會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水平,最終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然而基于需求側的經濟刺激仍發揮不出預期的效果,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反而逐漸加大。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傳統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的刺激效果逐漸減弱,這表明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并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而是長期的、結構性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高層對于經濟形勢有了新的認知,當前中國經濟疲軟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側出了問題,推進經濟的供給側轉型改革成為了解決我國經濟困境的關鍵。2015 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不斷提高供給體系效率和質量,推進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進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將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增加市場自由度,使市場自動調節實際產出以回歸潛在產出。
二、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內涵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當前中國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創造新供給,提高新供給效應,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進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將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增加市場自由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使市場自動調節實際產出以回歸潛在產出。供給側改革目的在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以增加經濟持續發展的活力。
產能過剩問題是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因素,很可能會帶來資金回收困難、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償債能力低下等負面影響。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及同行激烈競爭的壓力,企業應將過剩產能轉化為流動資金,加大技術、管理創新力度,加快供給側結構調整,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以求長期持續發展。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是企業供給側方面的內容。供給側改革要求企業從密集要素投入型轉為要素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減少庫存,加大有效產出,同時降低企業財務杠桿,以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此外,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也是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之一。
三、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中央政府適時地提出 “供給側結性改革”,是為了讓更多的資金從虛擬經濟轉入實體經濟,降低實體經濟企業融資成本,減少此前擴張的貨幣政策所刺激的股市膨脹泡沫,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新常態下如何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進程,打破行業壟斷成為一大關注點。供給側改革要求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提高供給側質量和效率。這一過程中需要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以完善供給管理方式。在過去,我國政府對產業體系采取單一的管理手段,主要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影響產業體系的方式主要包括政策、監管及公共服務。因此,從以上三方面完善政府職能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一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為了配合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新要求,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央高層應逐步出臺系列轉型發展的配套文件及試行辦法,進一步向市場傳達政府管理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的決心。為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政府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功能,推行新的財政和稅收補貼辦法,適當給予企業一定的優惠和援助,以激勵企業的經濟行為,逐步實現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目標。
二是加強監管約束作用。改革的代價是犧牲現有的經濟增長高點以走向未知的經濟增長。在這過程中,處于摸索階段的市場并非井然有序,基于供給側改革側重的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應在不多加干預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適當監控改革進程,以規避因市場混亂造成的巨大市場風險。加強監管約束主要通過制定相應規則并采用適時監督的方式來約束企業與個人行為,規范市場與社會秩序,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相應地,以為了更好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監管約束的作用,要求政府在放開競爭性領域經濟性監管的同時,加強社會性監管,建立健全現代監管體系,加強市場準入、價格、投資、成本、服務質量和市場交易規則等方面的系統性監管職能,實現精細化管理。
三是提高公共服務效益。優化生產要素流動和配置,健全產業體系,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發揮要素的配置作用,要求政府加強基礎信息方面的公共服務,包括整合各種資源、建立完善公共資源數據庫,加強市場監測。為了響應供給側改革的產業創新、技術創新要求,政府需要在加大基礎科研方面投入力度的同時,還應制定統一的規劃和部署,充分有機結合科研力量和可用資源,減少科學研究與產業技術脫節程度,形成產業創新體系。其中一種可行的辦法是成立國家科研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