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閱讀方式的變化促使圖書作品向精內容、多載體、廣宣傳方向靠攏。這一趨勢的出現,是對圖書編校質量管理的不小挑戰。本文擬探討媒體融合過程中編校工作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并希冀找出提升圖書編校質量管理的有效之策。
關鍵詞:媒介融合;編校;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5-0127-02
Media Convergence,譯為媒介融合或媒體融合,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伊契爾·索勒·普爾于1983年提出。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認為,“媒介融合”不是單純媒體形態的融合,更是一種全方位、深層次的融合。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認為,媒介融合是“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各產業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鼓舞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終端融合的過程”。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屏幕閱讀已趕超紙質閱讀,成為人們認知周遭世界的重要方式,Kindle、手機、電腦等介質因自身攜帶方便、內容豐富等特點而備受青睞。較之紙質圖書、紙質刊物獨領風騷的時代,圖書作品呈現出形式多樣、內容多彩的“雙多”特點,媒介融合的特征開始顯現。當然,當下階段的媒介“融合”還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融合。我們平常所言說的“報網互動”“臺網互動”,只是形式上的改頭換面以及信息上的冗余趨同,例如紙質版的青春系小說《左耳》與紅袖添香小說網上的《左耳》便只是介質不同而已。
縱觀當今市場上的圖書出版作品與電子刊物,我們很容易發現一些編校方面的硬傷,例如古詩文出版物中的注音失誤問題、文章插圖中畫與文不符問題、一頁排版中內容重復問題、文章用詞不準確問題、用句句式雜糅問題等。
由此可見,媒介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受眾閱讀縱橫面的拓展,另一方面卻也對作品呈現方的編校質量提出更多要求。認清媒介融合階段圖書出版物在編校方面存在的問題,把好編校質量管理關極為重要。
一、編校質量出現問題的原因
⒈編校工作人員方面。(1)認識有偏差。筆者認為,認識偏差出現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編校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功利意識太盛。編輯擔綱設計、組織、審讀、加工等圖書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校對是編輯后、出版前進行質量把關的重要工序,這兩項工作前承原稿、后啟讀者,重要性自不多言。然而,“無錯不成書”的松散思維以及急功近利的趕指標、輕質量意識,致使編校在審讀、加工原稿時不細心、不盡心,從而導致錯誤出現;(2)素質有參差。對于編校工作而言,專業的編輯與校對知識是一個合格從業人員的標配。然而,只擁有這一素質是不夠的,尤其是在編審校對“術業有專攻”的專業性書刊(例如公式雜多的教輔圖書、圖表滿目的工科讀物)時,編校人員特別容易因知識儲備量缺失而犯錯誤,致使圖書質量出現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出版社出于某些實際情況的考慮,會找沒經驗或素質未知的在校學生擔任校對,這無形中會埋下編校質量的若干隱患。
⒉編校管理制度及落實方面。(1)全程把關缺失,制度執行松弛。圖書出版過程環環相扣、銜接緊密,每一環節都會影響到整體的出版質量,因此針對圖書成型全過程的把關管理制度很重要。針對編校環節,我國國家出版法明確規定圖書出版必須遵循三審三校審讀制。實際工作中,一些出版社為了趕進度而省略或合并了一些環節,這是編校質量出現問題的一大原因;(2)編校質量考核不嚴格,獎懲效力未發揮。《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是書稿質量考核的硬杠杠,有些出版社不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質量考核,從而自食其質量不高所致的市場不火后果;另外,出版社的獎懲制度未能細化,致使實際的獎賞處罰礙于均衡、流于表面,不能發揮實際的獎優罰后作用。
二、媒介融合環境下編校質量管理的難點
1.多平臺發布,編校出新難。在媒介融合時代,圖書出版前的預熱、出版后的推廣,都是在多種平臺上進行的。出于綜合效益的考慮,出版社管理人員會依據不同時期或不同方面的期望對編輯人員提出各種修改或設計要求。這樣的后果之一便是忙中出錯的概率會增加,編校任務加重;后果之二就是會導致編輯精力的分散和設計思路的零碎。具體地講,創造性的思維勞動被為完成任務而完成的思想左右,自然地,出奇、出新的想法就會減少,編校水平也會相應地平淡寡味,影響圖書質量,進而影響市場占有率。
2.配合眼球經濟,守住底線難。為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編輯管理人員會迎合市場口味尤其是網民偏好來制造噱頭。“慢工出細活”的零差錯追求在效益第一位的市場至上思維裹挾下變得微乎其微。例如冠以“美女作家”名號的形象宣傳、圖書作者狗血情史或成名歷程的大肆宣揚、自媒體平臺上不斷的刷屏營銷等等。耳濡目染或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編輯可能會在選題策劃時失衡在內容至上與猛料可挖之間,版面設計、內容摘取也會受此影響,從而導致專業底線的不斷下滑,這種編校環境帶給編校質量管理的挑戰著實不小。
3.市場占有率與編校質量成正比?管理評價難。媒介融合的當下,同一內容在多種平臺發布,網絡好評多、銷售得多,編校質量就一定高嗎?以此來評價編校人員的功勞多寡,是否有失偏頗呢?編校人員兢兢業業地工作,確保圖書編校質量做到盡可能完美,這是圖書刊物具備高市場占有率的基礎條件。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當下,圖書的市場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路媒體、各種平臺共同宣傳營銷的結果。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內容低俗、質量低下的圖書借助宣傳手段奪占市場的情況。所以,當管理者獎懲編校人員時,獎懲標準的細化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尤其在評判標準所涉及因素細微多樣的情況下,編校管理的評價難度就會大大增加。
三、媒介融合環境下加強編校質量管理的途徑
質量就是信譽,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效益。依靠編輯個體的經驗、責任心和能力來保證圖書的編校質量,這是永不過時的保底管理。然而,隨著圖書出版產業化的深入以及媒介融合的日趨加深,編校管理的難點開始顯現,探索出能有效提升編校質量管理的途徑變得極為重要。
在筆者看來,加強圖書刊物的編校質量管理,出版集團需要有明確的意識作導向,需要有嚴格的制度作保證,在全員遵守、全員共創的環境下積極追求市場滿意的高水平編校質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1.堅持“零缺陷”的編校質量觀教育。美國管理思想家克勞士比提出了“零缺陷管理”思想,即“以缺陷等于零為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范圍內努力做到零缺陷”。意識決定行動,“零缺陷”意識和“無錯不成書”意識統領下的編校質量工作具有截然不同的氣象。因而,為保障編校質量,管理者應該從員工的思想意識著手,努力培養編校人員的嚴謹工作態度和細致工作作風。作為從事實際編校工作的一線從業者,以“零缺陷”的工作準則為鞭策,在實際的編輯與校對過程中謹遵業界規范與社內規定,嚴守質量把關機制,確保成品的零缺陷,保證圖書刊物的質量。
2.建立與媒介融合相鏈接的編輯素質培訓規劃表。出版集團應該順應媒介融合的趨勢,借助高等院校的優秀研究資源,結合先進出版集團在大融合趨勢下的先進管理經驗,制定本集團內的編輯素質培訓規劃表,提升編輯人員的新媒體意識,期冀其形成在設計、推廣圖書過程中的媒介融合思維,并在實際的編校工作中加以運用,從而提高圖書刊物的整體質量,提升出版集團的美譽度。在培訓過程中,課程的重點應傾向于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劣勢的闡述,以便編輯人員更好地了解各個新媒體平臺,從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有計劃地策劃與此相關的選題,更好地提高新媒體平臺的利用率,更有效地配合圖書刊物的出版發行。
3.建立本出版集團的新媒體平臺刊物推介方式。如前所述,新媒體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編輯人員的責任意識與工作底線。隨著借勢平臺的風格、要求而進行的編輯思路調整,對于整體的圖書成型和編校質量而言可謂弊大于利。因此,為保證圖書出版的質量,出版集團可以建立并做大、做強本集團的手機終端推廣方式(如微信公眾號),這樣既可以保持編輯思路的獨立性和連貫性,又可以增加一種推廣渠道,便捷、高效。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來講,出版集團可以發揮自身編輯部優等的行文特長與市場觸感,積極建立并推廣與社內活動相關的軟文制作與圖美作品,吸引關注度的同時,也可以根據受眾關注度的變化適時調整社內活動的側重點,做到兩廂兼顧,共同促進。
4.制定并執行全程質量把關制度,細化編校質量獎懲規則。眾所周知,編校質量管理僅靠后期的圖書編校審查是不夠的,圖書編校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此,出版集團應該制定并執行涉及全程質量監管的責任人負責制,環環相扣地把好質量關。同時,在制度落地的把關方面,也應該更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既保證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又確保有錯必究的徹底性與精確性。此外,要有針對性地完善獎懲規則,分門別類地擬定各個合作媒體平臺的質量評價方法,確保獎懲制度的細致入微與效用發揮的潤物無聲,從而激勵員工的創新行為,使獎懲制度的作用落到實處。
以質量作保證,用信譽謀發展。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出版集團當以質量為本、市場作矢,結合制度優化與執行嚴謹化,全程把關編校質量,有效提升編校能力。當然,編校工作的系統性也決定了針對其的管理工作會瑣細而效微、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周寬緯.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8).
[2] 劉冬梅.零缺陷管理:提升圖書編校質量的有效路徑[J].出版科學,2010(6).
[3] 劉蘇華.出版社編校質量控制模式構建[J].現代出版,2013(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