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吳望玲
在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中,我們發現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十五個方面的問題:
1.隱瞞收入私設“小金庫”。“小金庫”是指違反法律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應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規定的單位賬簿的各項資金(含有價證券)及其形成的資產。“小金庫”來源各異形式多樣,主要有九種形式:一是違規收費、罰款及攤派設立“小金庫”;二是用資產處置、出租收入設立“小金庫”。將單位門店出租或下撥所屬單位經營,將小部分租金收入入財務賬,大頭入“小金庫”或單位用餐招待等費用抵交租金。例一:審計人員查閱某局房屋出租合同房租收入1.2萬元,而取得租方房屋出租合同房租收入3萬元。經審計查對收款收據和會計賬時只發現全年房租收入1.2萬元;查明該局出租合同與租方簽訂兩份價款不同的合同,一份真實的作為出租收款憑據,另一份小于真實租金的1.2萬元合同提供給稅務財政審計等監管部門檢查用;查實缺少的1.8萬元是該局用來客招待費直接沖抵了租金。例二:某局將臨街面八十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長期給下屬某廠使用,由這個廠改成酒店經營。而該局每年都把近2萬元的小車修理費及購油款放到廠里開銷。三是虛列支出轉出資金,或以會議費、勞務費、培訓費和咨詢費等名義從賬內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四是經營收入未納入規定賬簿核算設立“小金庫”;五是利用不合規或是過期作廢收據收費不入賬設立“小金庫”;六是財政撥付的項目專項賬資金結余及利息收入形成的“小金庫”;七是以假發票等非法票據騙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八是上下級單位之間相互轉移資金設立“小金庫”。如所屬單位上交主管部門的管理費不入賬;九是其它收入不入賬,主要是各類商業折扣、職能部門代辦業務時各類手續費、變賣的資產等。以上收入不計入單位財務賬進行核算設立“小金庫”的現象,使得資金脫離了財政預算監督管理,容易滋生腐敗現象,造成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單位收支活動及其經濟行為。
2.公款私存。公款私存是指單位或個人將國家、集體所有的資金以私人的名義存入銀行、儲蓄所等金融機構的行為。公款私存的界定關鍵是看是否將公款以私人名義儲存,或雖以單位名義儲存但利息卻據為己有。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賬內私存。指雖然納入單位法定會計賬簿、法定科目,但卻未按規定存放資金。如:財務人員將收取的現金或單位的銀行存款違規以個人名義存入銀行,同時在單位“現金”、“銀行存款”科目上反映;二是賬外私存。指在單位法定會計賬簿、法定賬目外以個人名義存放資金;三是私設單位銀行賬戶。公款私存的特殊形式,如:財務人員為了獲取利息而將公款秘密私設單位賬戶存放,公款最終歸還單位,但利息卻據為己有。
3.巧立名目。一是一些單位為逃避監督、虛列撥款,以某項目名義下撥資金,名為它用,實為己用,主要用于不合規的開支;二是主管部門將單位資金轉移下屬二級單位或所屬的協會、工會、食堂等。這種方法主要是上下串通,將資金下撥后,然后所屬單位再將資金返回“小金庫”賬上,或者從所屬單位直接列支接待費、修車費、發放的獎金補貼等開支或者直接提取現金,逃避有關部門監督。三是內外勾結,以專項工程支出為名,簽訂虛假施工合同(協議),或者采取虛報工程量,將資金轉出賬外。
4.違規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一些單位將收費范圍人為擴大化,執法部門利用手中的權利,巧立名目亂收費、亂罰款。自立收費項目收取資金,或繼續按已取消的收費項目收費,以及違規自行收取一些贊助費、活動費等。
5.假票報賬。一是弄虛作假,一些單位領導指使有關人員,以能夠列支的項目名義開具發票報賬,實際辦理購物券或福利品;二是直接開具假發票報賬,這種情況一般在節日前和年終且金額比較大,主要是為本單位干部職工發放獎金和福利等;三是改頭換面,將招待費作會議費報銷,用餐費、食品等發票報銷一些送禮的開支。
6.錯位報銷。通俗說也就是外單位及個人發生的費用支出在本單位財務賬上報銷。按照會計法,一個單位發生的費用支出應當在本單位的會計賬上列支。但在實踐中,有些行政事業單位為其上級單位及權力部門或按上級要求為第三方報銷費用。這種行為擾亂了正常的財政財務管理秩序,使得雙方單位的會計核算均不能真實地反映本單位的經濟活動。再者這種錯位報銷的行為很可能會衍生出虛報冒領、貪污腐敗的行為。
7.擠占挪用、截留財政專項資金。專款不專用,而是用于彌補經費不足或其他開支,或者將應上交的財政資金掛在往來賬上,而不反映在本年的收入中。
8.截留應繳財政資金。截留部分應上交財政的資金及其它應上交的款項,如收取的罰款收入、代征的政府基金、個人捐助的專項資金等。
9.將賬戶出借給企業或私人。將單位銀行賬戶出借給自己的熟人、上級或企業,作為他方傳遞資金的中轉站。這種行為很容易導致賬外賬的產生及滋生腐敗。
10.偷漏稅費。應稅收支不開具稅務發票。如使用財政票據甚至用自購非財政收據收取服務費和房屋租賃費等應稅收入;用便條支付勞務、購物等支出;綠化、建安工程使用國稅材料發票等。欠交個人所得稅、防洪保安資金等。
11.超標準發放獎金津貼福利。以各種名目和理由違規發放津補貼,以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商業預付卡等形式發放津補貼;借重大活動籌備或節慶之機,購買贈送禮品等。
12.“三公”經費超出相關標準等。在審計中發現,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支出明“瘦身”暗“胖體”,一些不合理的開支搖身一變,單位賬上的辦公用品、會議費等科目,工會經費、單位食堂等賬戶就成了開支“三公”經費的“避風港”。
13.固定資產不及時入賬。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所購固定資產都僅在賬上作了支出處理,而未計入固定資產賬進行管理,使單位的固定資產游離于單位的資產管理之外,其國有資產的保全形同虛擬。
14.往來科目較為混亂。一是將收取的其它收入款項轉入往來,這個問題在資金收入多的單位尤是明顯,發生的有關支出直接沖減;二是將上級撥入的專項資金,不通過“撥入經費”、“上級補助收入”科目核算,而是直接掛在往來科目,使擠占挪用專項資金違紀問題趨于隱蔽;三是以采購物資設備為名,以預付賬款方式將資金長期轉出賬外使用;四是出借資金形成呆賬。本單位干部職工因公出差學習等借款后,不及時報賬結算,財務人員責任心不強,不及時清理,有的人員已調走形成呆賬;還有的是有關部門之間借,主要是上級借下級的資金、下級借主管部門的資金,實際情況只借不還,有往無來。五是該在當年列支的費用掛在暫存、暫付科目,轉移到下年列支;應該上繳的款項,不及時上繳,掛在往來科目,直接在往來科目中列支職工福利。
15.工程項目、購置設備未履行招投標和政府采購程序。一是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而不招標,或將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化整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規避招標;二是中標人將中標項目轉讓給他人的,或將中標項目的部分主體、關鍵性工作分包給他人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三是屬于政府采購目錄范疇并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的工程項目、購置設備,未按規定的采購方式和采購程序進行,或同一種采購品目化整為零逃避政府集中采購。
(作者單位:奉新縣人民銀行、奉新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