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璐(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重慶 400044)
?
傳播學視角下的網絡劇藝術特征
梅璐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重慶 400044)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劇作為一種適應互聯網飛速發展趨勢的產物越來越受到關注,網絡劇制作不管是從題材選擇還是收視方面的網絡點擊量都處于上升階段,正在受到各大視頻網站和網絡受眾的追捧。目前關于網絡劇的定義并沒有一個權威性的論述,也沒有系統研究的專著,對網絡劇的分析還處在一個眾說紛紜,百家之談的階段,但是作為一個擁有龐大特殊受眾群體和特殊制作方式的新興藝術樣式,對網絡劇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和必要性。
本文將在媒介進化論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網絡劇的媒介特性和營銷策略,來對網絡劇的概念進行梳理,并對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差異進行歸納。接著再進一步分析網絡劇產生的技術背景、特有的制作方式,從而推論出網絡劇的特性和發展前景。本文的重點是基于互聯網的特性,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網絡劇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互聯網;受眾;媒介特性;技術背景;藝術特征
(一)網絡劇的媒介特性。
網絡劇興起于網絡視頻平臺,依托于互聯網和廣大網民,以互聯網為媒介進行網劇的制作、宣傳、傳播以及資源的回收再利用。隨著互聯網走進百姓生活,人們越來越多的依靠并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精彩,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網民數量占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且每年保持增長態勢,網民在網絡平臺上的自由程度就猶如電視發展初期的遙控板所賦予觀眾的一樣,網民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觀眾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按時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自己追的電視劇的開播,也不用因為錯過了一集而等待重播,通過互聯網,觀眾可以隨意調取某一影視作品或某影視作品的片段進行補看。而且互聯網的超大容量信息能滿足網民任何要求,可以通過網站查詢某一明星的八卦趣聞、某一影視作品的臺前幕后花絮、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網站得到解答,甚至還可以在網站上直接發表自己的態度和觀點,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
因此網絡劇受眾相比電視劇受眾來講,其觀看模式更加無所拘束,更加自由且互動性更高,網絡劇受眾正在以一種更加積極的互動來參與到網絡劇的傳播過程中,例如網上流行的視頻互動方式:彈幕,網絡視頻受眾可以在觀看過程中直接將自己的觀點或贊美或吐槽發送至評論欄,然后在彈幕打開的情況下可以看到自己的評論出現在電腦屏幕上伴隨著視頻一期播出,這就是互動最直觀的體現。
(二)網絡劇概念。
國內對網絡劇概念的表述最早的是1999年,上海戲劇學院的錢鈺將網絡劇定義為“Internet與戲劇的結合”它的定義將網絡劇的媒介特性突出了出來,之后,有學者認為網絡劇是先在網絡上播出的電視劇,還有學者將網絡劇分為網絡電視劇和微電影,不管是哪種定義,都沒又解釋清楚到底何為網絡劇,它和電視劇的差別到底在哪里。
筆者認為要給網絡劇定義要從電視劇的定義里面借鑒,百度百科定義:電視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或互聯網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等現代藝術元素,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臺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現代藝術樣式。此概念中既包含了電視劇的媒介特征,又包括了電視劇的藝術特征,那么定義網絡劇也從網絡劇的媒介特征和藝術特征入手會比較科學,即網絡劇是適應網絡傳播特點,利用攝影攝像機、手機或其他視頻攝制設備,在傳統電視劇制作方法的基礎上融合網絡視頻的特點拍攝錄制,在互聯網平臺上,通過網絡點擊率、下載量和廣告獲取收益,以受眾參與和季播方式播出且每集相對短小的連續性影視作品。
(三)網絡劇與電視劇的差別。
1.網絡劇打破傳統電視劇的制作模式。
傳統的電視劇是在全部劇集制作完成之后進行播放,不管觀眾是否滿意,制作好的電視劇都不會改變結局或者劇情,電視劇觀眾雖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發表意見,但對電視劇劇情的走向產生不了任何影響,然而網絡劇的誕生使影視劇制作進入到了受眾時代,大部分網絡劇制作模式是網友自制、網站獨立制作或者跨界合作,不管哪種制作模式,都會通過論壇貼吧或者微博話題隨時與受眾進行互動,收集受眾意見進行實時更改以便于留住受眾群體,吸引受眾參與,保持該劇話題熱度和網絡點擊量。這樣的方式使受眾的地位凸顯,也越來越多的影響到了電視劇的制作模式,由DMG娛樂與東開影視斥資億元聯手打造的都市勵志偶像劇《克拉戀人》,在大結局前爆出了雙結局,唐嫣飾演的女主角最終選擇了誰,女二號的戀情走向哪里一時間成為網絡熱議話題,然而電視劇的這種細小改變也只是賺取關注和收視的手段而已,電視劇目前還是沒有進入受眾時代。
而且,網絡劇每集的時間不長,以短小精煉著稱,大致走輕松詼諧路線,這與電視劇的在內容上也是很大的區別,而網絡劇內容上的這種特點,也符合其網絡受眾的快餐式消費習慣。
2.基于互聯網的獨特播放模式。
網絡劇的播出方式和電視劇有很大不同,網絡劇分季播出,每集10—12集的長度,往往在第一季播出后,如果該劇的網絡影響不大或者是點擊率下載量不理想,制作方會進行停播或者直接更換劇集,開發新的網劇產品。在以導演或者制作人為核心的電視劇制作方面,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而網絡劇進入受眾時代,決定一部網絡劇是否能夠繼續播出的關鍵在于觀眾。另外,由于大部分網絡劇依托于視頻網站或者直接由視頻網站制作,觀眾在看這些網絡劇的前提是成為該視頻網站的會員,類似與電視的付費頻道,付費觀看的同時可以享受去廣告和很多免費的視頻觀看服務。
3.網絡劇的新型營銷模式。
大部分網絡劇是有各大視頻網站制作播出的,比如優酷推出的《萬萬沒想到》和搜狐視頻的《屌絲男士》,這些成功案例在播出的同時為網站贏取了很大點擊量和話題:《萬萬沒想到》第一季播出最終點擊量為7.43億,《屌絲男士3》播放量9.6億。視頻網站一直處于影視作品產業鏈的低端,電視劇的制作有專門的影視公司,電視臺播放為主,網站承擔的是播放、評論和下載的功能,現在網絡劇使各大視頻網站親自制作視頻劇集,大大提升了視頻網站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而且視頻網站可以將其擁有的強大豐富資源直接進行最大程度地合理化整合,搜狐就利用其優越的資源聘請眾多明星大咖加盟《屌絲男士》,而該劇在輕松詼諧的氣氛下,利用明星效益和話題成功賺取9億點擊量。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網絡劇是需要付費觀看的,觀眾要先成為視頻網站會員,才可觀看,同時享受去廣告等便利條件,在廣告上,網絡劇和電視劇很大的不同是,網絡劇在播出前觀眾往往要看一分鐘左右的廣告又是在節目中間還會插播廣告,會員享受去廣告服務也是視頻網站營銷的手段之一。
網絡劇由于其依托媒介的特殊性,在受眾時代,期劇情、播出、傳播都依靠受眾,這不得不使視頻網站以此為依據,作品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取舍成為一大問題,很多作品迎合大眾趣味,低俗諂媚的作品常見,這也是網絡劇發展的一大問題。不過隨著網絡劇的發展,受眾市場對網劇的篩選也必定會淘汰一部分劣質的作品。
商業和文化的相互滲透是中國大眾文化的一個很大的特征,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大眾媒介比如說印刷媒介(報紙、雜志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文化存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在網絡上,大眾文化影響最大的是文學領域,“網絡文學”的出現不僅影響了電視劇電影的創作:很多影視作品改編自網絡小說,像《匆匆那年》、《甄嬛傳》、《小時代》等,隨著網絡的走家串巷,互聯網儼然已經成了大眾文化傳播的載體,那么以網絡為傳播媒介的網絡劇自然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并表現出一定的特征。
(一)題材多樣,來自現實,貼近生活。
由于網絡劇受眾多數為80后和90后,平均年齡29歲以下,為了能夠吸引他們的目光,網絡劇自然會將目光鎖定在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較少選擇懸疑恐怖,沉重邊緣的方向,較多傾向于創作青春勵志、都市情感、愛情偶像、靈異懸疑等,如我國第一部網絡劇《原色》、《萬萬沒想到》、《蘇菲日記》等,這類題材將當代年輕人在筑夢的道路上遇到的夢想與現實的沖突轉換為搞怪幽默的故事情節,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將這種堅持與痛苦表達出來,像《萬萬沒想到》中的主角王大錘,一個懷揣夢想,希望有一天能成為CEO走上人生巔峰的小人物,通過他在工作中的表現和與同事之間發生的故事表達像他這樣的無數的中國年輕人逐夢路上的艱辛,以喜劇的方式來表達對社會對現實的看法,而且隨著《萬萬沒想到》這部網絡劇的播出,還將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演員、編劇、導演捧紅。
網絡劇除了正確把握目標受眾,拿捏其喜好進行制作之外,還直接取材于社會上一些熱點話題或者重大事件,利用互聯網視頻的風格和優勢,將沉重深刻的話題化為通俗幽默的網絡視頻,從而吸引網民注意,使其在網絡中廣泛傳播和分享,引起大家的思考與共鳴。正是這樣以娛樂而非教化為目標、以輕松詼諧為主要風格,網絡劇才能夠在沒有大牌明星、小成本、短周期的形勢下保持其優勢,賺取話題和網絡點擊率換取廣告收益。
(二)自成一派的語言風格和人物。
網絡劇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這些體現在劇中人物的臺詞和旁白等方面。由于網絡劇的受眾群體——年輕人,是一個高度網絡化的人群,自由、知識面廣、易于接受新事物,加之網絡本身就是大眾文化的傳播平臺,一些網絡流行的話語比如“屌絲”“神馬”“然并卵”可以一夜之間風靡,這些在網絡上流行的網絡詞語出現在網絡劇中,年輕的網絡受眾會迅速產生認同并明白其中道理,而不懂的人會產生困惑,因此,網絡劇中自成一派的語言風格是針對其受眾群體而特殊設計的。還有很多網絡劇會將一些優美又極具幽默感的臺詞反復使用使其成為經典臺詞,比如:《萬萬沒想到》中那句經典臺詞“我想起那天夕陽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在一集中出現多次,使其成為王大錘經典語錄之一。
除了大量使用網絡詞語之外,網絡劇的語言風格為:幽默風趣,故意玩弄臺詞概念,穿插方言形成一種喜劇效果,有時還會采用惡搞加無厘頭的方式引發觀眾爆笑,例如“是節能燈在哪里都能發光”的臺詞替換了“是金子在哪里都能發光”,即表達了原意又造成了喜劇效果。
(三)網絡劇劇集短小,情節碎片化處理。
信息時代,人們面對著大量的信息和媒體,時間被分割成一段一段,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劇連續的故事情節顯然不適合現在的年輕群體,相比沉浸在劇情里,網絡劇這種短小的劇集和碎片化的前后沒多大關系的故事情節反倒更適合觀眾胃口,網絡劇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滿足觀眾休閑娛樂的需要,而且網絡劇的劇情上的碎片化,使觀眾不必沉溺于劇情中無法自拔,不會影響觀眾的正常學習工作生活。
大多數網絡劇像《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廢柴聯盟》都會有一個或幾個主要人物貫穿整季,一季中的集與集之間在敘事和時間上沒有太大的聯系,觀眾甚至可以從中間開始看,依舊可以看得懂并沉醉其中。這就打破了傳統影視作品的敘事方式,而將視頻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由于時間原因,網絡劇會在劇集剛開始的時候迅速拋出矛盾,是劇情變得緊湊起來,這也是網絡劇的一大特點。
(四)觀眾參與,互動性增強。
網絡的開放性在網絡劇的制作方面得到徹底的體現,網絡劇的制作者不再只是專業人士,網民可以自己拍攝作品,也可以直接參與到網絡劇的制作中來,編劇、導演、制片人、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界限變得不那么明顯。觀眾可以在貼吧或者留言板上了解節目訊息進行意見回饋或者間接參與到主創團隊中去,還可以參與網絡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演員或者劇集。網絡劇《嘻游記》就是很好的例子:四位主角全部由報名參演的網友中選出,劇情走向、演員去留全由網友決定,正常的劇集播出后,還會播放演員互評和一些花絮作為增強話題性和觀眾參與度的環節在網絡上收集觀眾的反饋,這種全程有網友參與的網絡劇使作品和觀眾緊密結合,不管是在可看度上還是在收視率(點擊量和下載量)上都有不錯的成績。
媒介的融合是人們的信息接收、生活娛樂等方式變得多樣,新媒介整合了舊媒介的內容并結合自身新的特點進行創新,發揮著自己的媒介優勢。正如電視和音樂的結合創造出了MTV、數字媒體技術讓電影更加夢幻、數字音響設備讓留聲機進入了博物館,舊媒介在成為新媒介的內容的同時,也影響了新媒介的藝術樣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介,也同樣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
網絡時代,這種媒介間的融合更多地體現在技術的革新上。在這樣的情況下,網絡劇如何鞏固地位并發展壯大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媒介融合的角度去思考。
(一)互聯網與電視的融合使網絡劇走進電視。
互聯網與電視的融合首先體現在各大電視臺的視頻網站上,例如湖南衛視的芒果TV,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12580電影網站,電視臺將本臺播放的電視欄目先進行電視臺首播,然后再放到網站上進行播放,有時會在網絡上進行電視同步直播,例如湖南電視臺每年的跨年演唱會會進行網絡直播和電視直播,另外,在各大衛視的網站還能看到一些電影、音樂mv等視頻資源。
其次互聯網與電視的融合還體現在技術的創新上,先是電視上安裝USB接口可以讀取優盤或者移動硬盤里的數據,然后發展到現在,電視機相當于電腦的屏幕,連接上網線,可以直接將電腦的小屏轉換到大屏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公司出品的小米盒子,這是一款類似于電視機頂盒的裝置,通過小米盒子將電視機和網絡連接起來,用戶可以在電視機上下載視頻APP,在線觀看海量視頻,還可以將手機上的視頻和照片直接投射到電視機上,這樣形成手機、互聯網和電視三種媒介的結合,給用戶一種方便快捷的用戶體驗,通過小米盒子,用戶不僅可以在線收看每個電視臺正在播放的節目,還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任何自己想看的視頻,選擇更加多元化。
這樣的技術革新同樣也擴寬了網絡劇的播放傳播途徑,使網絡劇走進電視。
(二)移動終端——網絡劇的主戰場。
視頻網站APP是伴隨著技術革新而來的,人們在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這三種移動終端上下載視頻網站APP,可以隨時隨地在有網的情況下在線觀看視頻,甚至可以提前將視頻節目下載下來,而且這些移動設備的大貯存量可以提供足夠的空間下載任何想看的視頻節目。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集視頻、游戲、音樂、上網于一身,再加上輕巧便攜,給用戶提供了便捷,這些可以裝載網絡視頻APP的高科技設備對網絡劇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是網絡劇的傳播途徑由以前單一的利用電腦加互聯網的形式慢慢轉變成利用電腦、移動終端加互聯網的形式。
移動終端的便攜,視頻網站APP的海量信息也符合網絡劇短小,劇情碎片化的藝術特征,人們在等車或者工作休閑之余在手機上花費10多分鐘看一集網絡劇不僅不會占用很多工作時間,而且達到了娛樂休閑的效果,所以,網絡劇和移動終端的配合堪稱快捷完美。移動終端也就成為了網絡劇最重要的播放終端
(三)大數據和云計算——進行網絡劇受眾分析。
網絡劇制作網站可已通過云計算對大量的網絡劇受眾群體進行觀影經驗分析,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出最受受眾喜歡的網絡劇類型或者網絡劇手中觀看網絡劇的時間和市場等,甚至可以具體到某一網絡劇的某一集的某一句話在某一時間引發了最多的受眾的興趣等等,還可以對網民結構進行分析,具有針對性地制作網絡劇。利用云計算,可以講龐大的觀影數據分析清楚,這對網絡劇的制作
和放映有著很大的意義,有利于網絡劇的產品定位、市場劃分、受眾分析、制作播出。
網絡劇發展到今天,已經產生了很多經典作品,塑造了很多耳熟能詳的人物,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網絡劇還具有很長的生命周期,現存的網絡劇的一些良莠不齊的缺點和矛盾,還有很長的時間去慢慢糾正和改進,受眾的選擇和市場的篩選會將劣質低俗的作品淘汰出市場競爭,相信網絡劇在經歷一步步的探索后會以更加優秀的面貌,為更多的受眾帶來歡樂和感動。
參考文獻:
[1]錢玨.“網劇”——網絡與戲劇的聯合[J].廣東藝術,1999,01: 41-43.
[2]王志榮.中國網絡劇發展成因與特征分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02: 120-122.
[3]王楊.網絡自制劇:視頻網站的發展藍海[J].廣告大觀(綜合版),2014,05: 43-44.
[4]劉冰.中國網絡劇的現狀研究[D].河北大學,2013.
[5]鐘麗.網絡自制電視節目的傳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3.
[6]劉峰.大數據時代的電視媒體營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7]劉揚.新媒體語境下的網絡影視劇傳播與本體美學特征[J].民族藝術研究,2010(5).
[8]楊麗娟.網絡劇的生存優勢及發展之道[J].現代視聽,2011(2).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