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向浩 韋良煥 王晶 王建偉(喀什大學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環境學概論》研究型教學模式實踐探討*
查向浩韋良煥王晶王建偉*
(喀什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本文針對研究型教法在《環境學概論》課程中的實踐應用進行了總結分析,探索了研究型教學教學思維對教學目標、方法與策略、學習要求與指導、考核、課程設計的改革創新,分析了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環境學概論》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困難。
關鍵詞:《環境學概論》;研究型教學;實踐探討
Abstract: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method and strategy, learning requirements and guidance, evalu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analyzes the experienc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Key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discussion
現代社會是不斷進行創新的社會,我國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教育改革,為培養更多的創新性新人才,必須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1]。學生畢業后不僅要適應社會對公民素質和工作能力的要求,還必須有終身學習和創新能力。研究型教學廣受歡迎,已經在部分高等院校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和探索,研究型教學是現代教學理念融合高等教育特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式[2]。研究型教學就是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式等系統化的進行改革、實踐、探索[3]。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同樣日益突出,已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阻礙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通過《環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污染物在自然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污染后的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產生、發展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念和環保意識,并為以后學習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打下良好基礎。如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環境學的最新研究動態,提升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學會使用多元視角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發展、保護,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等問題,是《環境學概論》課程要解決的問題和達到的目標。《環境學概論》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實踐探索可以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通過開設《環境學概論》課程,以小班作為基礎,以一學期為時段,開展研究型教學模式實踐探討。學生以環境科學專業一年級本科生為主,共31名,主要掌握環境問題發生、保護;探討了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各環境要素的污染、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等,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分析,明確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的選擇與設計。程序為:研究目標——提出問題假設——設計方案——教學效果——反饋師生討論。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確定研究目標,創設清晰的問題情景,提出問題假設,此過程教師可以進行引導但不要過多干涉,對階段性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反饋,給予學生肯定的同時提出不足,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在課堂內外進行指導,并隨時收集學生的反饋,再調整教學設計,以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為:為高校的《環境學概論》教學中提供可行的研究型教學案例,為后續年級開展本課程提供參考,以期促進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進一步深入;培養學生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充分把握學科方向,發現優秀人才后期進行重點培養;探索教與學在本課程中的角色分配。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發揮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最大程度的發揮各自作用。
(一)教學方法與策略
互動互助式教學。互動互助式教學主要用于主課題教學,老師主講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課題互動互助的效果,活躍課題氣氛;另一方面任課教師或學生都可以根據即將要講授的課堂內容事先提出研討內容,老師組織學生在課堂內外進行相關研討。在本學期研究型教學中,嘗試改變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思路奔跑,學生不停做學習筆記,思考時間不足的教學模式。在每節課中,事先準備一個或多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各述己見。有時提前把研討問題告訴學生準備,也有隨堂即興發揮。例如:在講授影響大氣污染的因素時,讓學生先談談自己的想法或思考,有幾位同學認為綠色植被覆蓋率不高;有幾位同學認為工業排放太多,也有同學認為不同的地型和氣象可長時導致某地區大氣污染;也有同學認為上述都有可能。對于學生們的這些不同想法,作者沒有評判誰對誰錯,只是引導大家如何從源參數、氣象條件、下墊面狀況角度來理解影響大氣污染的因素。
科研實踐,互評互學。在學習完畢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氣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控制、固體廢棄物及綜合利用后,組織學生分組到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發電廠實地參觀調研,每個小組根據前期準備的調研題目展開相關工作,撰寫分析調查報告并組織學生討論和提出意見或建議三個環節。如:在了解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時,可組織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結合本地調查情況撰寫報告,各小組完成后進行匯報并討論。
課外輔導,有效溝通。利用課前、課堂和課后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QQ群和電子郵件批改網絡作業及疑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研究型教學的看法、意見或建議,整理意見后便于后期教學中加以改進。
(二)學習要求與方法指導
通過作業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利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要求學生完成一篇課程小論文,主要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查閱文獻和綜合歸納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和教師的科研項目,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考核方式
本課程考核主要考察學生掌握《環境學概論》基本知識和原理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各部分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四)課程設計
1.緒論
教學內容:環境的概念、組成分類、功能特性;環境問題;環境學的研究內容及任務。研討主題:環境問題產生、發展、實質,如何解決;環境學研究任務。
2.全球環境問題
教學內容:全球氣候變化及危害;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淡水資源危機;海洋資源破壞。研討主題:全球環境問題共同特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對人類的危害。
3.生態學基礎
教學內容:生態系統及組成、結構、類型、功能;生態平衡與失調;生態學規律。研討主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4.水污染及其控制
教學內容:水質指標;水環境質量標準;水環境污染;水體自凈;污染物在水體中遷移、轉化;水污染控制技術。研討主題:水質指標在實際工作、生活中作用;影響水體自凈作用因素。
5.大氣污染及其控制
教學內容:大氣污染及危害;影響大氣污染因素;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主題:如何防范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
6.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教學內容: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危害;重金屬與土壤污染。研討主題:土壤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7.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綜合利用。
教學內容: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及控制;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技術;綜合利用。研討主題:固體廢棄物的控制措施。
8.環境與貿易
教學內容:綠色壁壘;綠色標志;貿易與環境問題。研討主題:環境與貿易如何互相影響;綠色壁壘對貿易影響。
9.環境與發展
教學內容: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研討主題:如何衡量可持續發展水平;實施清潔生產途徑。
科研興趣提高。科學研究處于本科教學的重要地位,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研可以更新本科教學內容,帶動人才培養。該班研究興趣明顯高于其他班級,有10人次參與到校級、自治區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8人加入到了教師的科研隊伍,另外還有5人參加創新創業學生社團,學生參與科研人數占全班人數的74.2%。
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發現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具有代表性的是徐雪娟同學根據研究型教學模式特點:發現問題—思考—收集資料—應用—組成協作團隊,結合《環境學概論》課中溫室效應的產生和防治知識,提出設想并申報了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喀什地區溫性荒漠類草原生物量動態研究》并獲得了喀什大學的立項。
(1)研究型教學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主講的方式,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宗旨,有利激發學生科研創新興趣和熱情。(2)學生缺乏實踐時間和經費。受教學時間限制,課堂沒有大塊時間組織學生外出實踐、調查,只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和實踐。(3)學生查閱文獻,綜合歸納分析問題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課外閱讀參考資料沒有形成良好習慣,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學生不適應研究型教學。在較為短暫的學時不能夠滿足實踐性項目的開展,讓每一個學生提出問題—查閱文獻—綜合歸納—形成研究報告的這一流程,小組合作完成不能夠完全反映全體學生研究型教學的效果。(4)學校對研究型教學給予更多的經費和人力支持,配備多名教學輔導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適應研究型教學,指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楊恩霞,應麗霞.機械設計基礎課實踐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175-177.
[2]林海,李虹,袁健美,等.大學研究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94-99.
[3]劉良成,許秀英,劉健.研究型教學的探討與嘗試[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0):293-29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228-02
*項目基金:喀什大學教研教改項目(KJDY132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輪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建設項目[新高教(2011)43號];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ZG0548);
作者簡介:查向浩(1981-),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環境生態。
*通訊作者:王建偉(1957-),男,教授,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