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作為新手教師,磨課最深刻的體會是什么?
熊欣(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小學):特級教師黃愛華曾說:“磨課、磨人”,2015年沙坪壩區的語文公開展評課讓從教一年半的我第一次對這句話有切身體會。十幾天如一日的磨課讓我深深感受到:教學是“粗”的,粗到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天馬行空,同樣教學也是“細”的,細到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點睛。它的“粗”和“細”都需要老師通過教學中的不斷打磨,在打磨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不斷提升,教師的成長需要“磨”。
趙尚貴(安徽省淮南市金嶺中學):學生千差萬別,課堂千變萬化,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常事。我“磨”了兩百多個小時備課,竟被學生打亂計劃,這是始料未及的。所以,在紛繁復雜的變化面前,教師不能望而卻步,不能亂了陣腳,要敢于面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努力做一個有韌性的人。
《今日教育》:磨課對于教師成長的意義是什么?
朱靜江(江蘇省江陰市華西實驗學校):磨課對于教師而言,其終極意義應該在于,讓自己變得豐盈的同時,也更加清醒理智地投入到工作當中,以一個踐行者的姿態去完善自我,然后再優化學生。
陳華忠(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一節公開課下來,我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去進行反思,如果讓我再上一次,我又將如何去上得更好?只有不斷嘗試,不斷反思,才有不斷進步,真正的好課就是這樣“磨出來”。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班級文化差異,磨課就是去練就我們應對各種教育突發事件的百般武藝。
《今日教育》:磨課既是磨個人,也是磨團隊,作為新手如何看待其間的關系?
張自恒(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舟枕小學):一次次的磨課,是老師們凝聚力的提升,是老師們友誼的加深,是老師們情感的升華。這對于一個教研組來說,其實都是非常大的財富,是一個教研組最精髓的文化特質。
薛茂紅(江蘇省興化唐劉學校):磨課有三條路徑——個人磨課、互助磨課、小組磨課,它們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解讀文本、如何突破難點、如何利用課程資源、如何銜接各部分等,綜合處理這些問題,不能只是單兵作戰,需要團隊共同努力,如此教師專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團隊組織、研究、行動、學術水平和能力同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