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賽美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思想品德是人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適應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是適應思想品德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實現思想品德課德育功能的需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以學生實際生活為載體,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觀察、體驗、感悟為主要途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問題化為學習的內容,使學習問題生活化,逐步構建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課堂教學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追求教學理念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思想品德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新課改提倡課程回歸生活,生活回歸課程的重要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應以生活化課程觀為指導,強調理論與學生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初中學生正處于的身心迅速發展的青春期,心理學家把這段時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渴望從心理上逐漸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處于從探索外部世界到關注內部精神世界變化的轉折時期。因此,思想品德課程設計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生活問題為線索,幫助學生面對和處理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滿足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有機整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方面的內容,適應學生生活需要的進行科學設計,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
(二)追求教學目標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教學目標生活化就要適應社會現實需求,在傳授知識技能同時,更要突顯對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學生在初中階段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這就意味著思想品德教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培養,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健全人格。下面本人以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了初步探討,設計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第七課《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情趣,培養樂觀幽默、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自覺陶冶高尚的情操。能力目標:自覺運用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運用正確的方法,積極追尋高雅的生活,過富有情趣的生活。知識目標:知道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追尋高雅生活的重要條件;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知道自覺陶冶高雅情趣的不同途徑和方法。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貼近生活,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實效性。
(三)追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指教學內容以學生成長經歷與發展需要為依據,與學生生活經歷密切聯系,能夠引發學生情感體驗的生活內容。首先,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建立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生活直接經驗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興趣之源。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第七課《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個子目“豐富的文化生活”,我設計了“曬曬你的文化生活,分享你的快樂”活動環節,課前我收集了學生真實的豐富的文化活動照片制作成視頻專輯。如文化類:看書籍雜志,網上閱讀、書法、繪畫、攝影、演講;文藝類:唱歌、跳舞、彈琴、看影視劇;體育類:爬山、游泳、打球、騎車、下棋;生活休閑類:種植花草、飼養動物、收集郵票等的照片。將學生文化活動專輯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從自己點點滴滴的生活記錄中感悟到“生活處處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來源于生活本身的追求”,“豐富的文化生活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徑。”其次,善于開發校園文化資源。《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課堂導入環節,我從我校尚“品”文化吉祥物優雅女孩的“品”字發夾和大氣男孩“品”字發型的形象設計共同點設問:他們的形象有什么共同點?學生找出“品”字設計。設問:他們設計蘊含學校對同學們怎樣的期待?學生回答:“希望我們做一個有品位的育新人!”設問: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這樣三個問題緊扣我校“品”文化導入課題“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我在《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個子目“豐富的文化生活”我還收集了學生參加校園社團活動的圖片及資料,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社團活動,學校組織的誦經典朗讀比賽、書法比賽、運動會,春季、秋季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領悟到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也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過程,這些活動可以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再次,捕捉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科技發展的聯系。例如:《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教學中,我引用了公益廣告《好人就在身邊》視頻,展現最美農民工王俊旺與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英雄官東、最美司機吳斌,還有最美清潔工、最美護士等“最美中國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認識到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們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目標。最后還要進行“評選最美班級人物”的活動,讓學生自己推薦“最美班級人物”并簡要說明推薦理由。這樣通過聯系學生身邊好人,見證感人事跡,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每一個人生活中都可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追求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靈活多樣的操作形式,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一些生活化的可行性強的活動方式,如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談,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以撰寫小論文、做手抄報,調查報告等的方式整理學習成果,實現課堂從教室到社會生活的轉移,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辯論賽、情境表演、現場直播等形式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道德實踐。如上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日新又新我常新》,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要求學生對各個相關人物進行訪談,做好記錄,反思和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以“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伙伴”為主題,作一次本地區的植物、動物物種及其生存狀況的調查,觀察每個物種及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體會生命世界的神奇。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我設計了現場才藝展示活動,學生可以表演舞蹈、書法、繪畫、樂器等,盡興展現才藝,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高雅的境界,帶來美的感受,并活躍了課堂氣氛。
(作者單位:江西南昌市育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