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亦鵬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方式由于未能充分考慮人的價值、缺乏一定的民主意識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現階段對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由于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組織職權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對教學和個人進行管理的模式束縛了個人的發展,更不適應多元化大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需要通過推進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模式對高校教學進行改革。對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進行分析可以對高校教學改革提出參考意見。
一.以人為本理念
以人為本理念的中心思想是“人”,即通過給人以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達到提高組織的凝聚力,增強組織內人員的歸屬感的目的。而當組織內成員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得到提高后,組織的集體意識也會自然的影響個體成員,其組織成員意識和創新能力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以人為本理念首先要求尊重人、依靠人。因為人是所有資源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資源。只有一個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念時,才會自覺的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組織作出應有的貢獻。以人為本理念還要求滿足人的需求。因為組織內的不同成員各自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了解這些不同的需求,才能滿足成員各自的需要,進而能夠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為本理念還要求組織滿足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因為只有組織內的各個成員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才能實現組織集體的發展。
通過與傳統的管理理論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相對比可以發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以組織內部成員為管理主體和重視對個人的激勵的兩個特點。其中以組織內部成員為管理主體是指通過讓組織內的成員主動參與組織管理使其增強主人翁意識,增進責任感。同時通過成員參與組織管理可以增進干部和群眾之間相互理解的程度,進而改善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重視對個人的激勵是指通過滿足組織內成員的需求進而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而當其調動出工作積極性后將有利于其完成本職工作,進而得到更多的激勵。這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模式。
二.高校教學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對人才進行培養需要高校在教學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
由于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實施以及人才培養時都離不開良好的教師隊伍和教學管理隊伍。而良好的教師隊伍和教學管理隊伍的基礎就是人。而在高校對人才進行培養時要注意對其創造性的培養。這就要求在教學管理中不能僅僅依靠規章制度等機械的強制性手段。只有在教學管理中對教師、基層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持有尊敬和欣賞的態度,才能激發教師、基層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進而起到人才培養的效果。其中,以教師為本是要求將教師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的主題,需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利益訴求;以基層教學管理人員為本就是要求提高其參與學校建設決策意識,發揮其連接教師和學校的紐帶作用;以學生為本是要求滿足學生的需要,注重培養其學習能力、與人溝通能力。
(二)新形勢下高校建設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
隨著我國高校近年來在學生數額上的擴招,高等教育已經逐漸趨于大眾化。因此,學生對高校的選擇也更加具有自主權。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我國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如果高校還堅持傳統的教學管理理念,完全以自己的規章制度為標準建立管理模式,必然會引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不滿。而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人心以及我國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具有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師如果在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的學校中感到壓抑,完全可以跳槽轉到其他高校中,這不利于高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管理。因此,新形勢下,高校在建設發展時要堅持以人為本。
(三)高校堅持以人為本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管理模式的弊端
由于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不重視人性化的理念,而偏重于在教學中通過經驗和行政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在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中,多通過進行規章制度的建設來維護教學的秩序。但這會導致教學管理中難以樹立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完全由學校的行政管理者負責教學的開展,而將教學管理作為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這樣的弊端首先是學校行政管理者的主要工作的學校行政事務而非教學業務,教學業務也并非是管理者所熟悉的。由學校行政管理者負責教學管理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進而不但影響了教學的開展,更壓抑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其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由于行政傾向過多,也在教師之中形成了行政優于業務的思想,導致教師對教學的精力投入不足。而且,過于傾向教學管理行政化會導致強權意識,進而影響了教學單位與學校管理部門之間平等的交流,減少了教師在學校建設中的話語權,影響了學校的學科建設。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