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平 丁英鈞 董紹英 劉洪斌 趙玉庸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河北 石家莊 050031)
?
腎消通絡方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功能及腎組織病理形態結構的影響
馬國平丁英鈞1董紹英2劉洪斌3趙玉庸1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河北石家莊050031)
〔摘要〕目的觀察腎消通絡方對糖尿病腎病(DN)大鼠腎功能及腎組織病理形態的影響。方法將實驗動物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厄貝沙坦組及中藥組4組,中藥組按生藥20 g·kg-1·d-1進行干預。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生化指標:血糖(Glu)、24 h 微量白蛋白(24 h m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HE、PAS染色觀察腎臟病理改變;電鏡觀察腎小球超微結構的變化。結果腎消通絡方對DN大鼠血糖無明顯影響,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厄貝沙坦組、中藥組的24 h mAlb、Scr與BUN水平明顯低于模型組(P<0.05);HE及PAS染色:厄貝沙坦組和中藥組較模型組病理改變減輕,兩組間差異不明顯。電鏡觀察:厄貝沙坦組和中藥組病理改變較模型組減輕。結論腎消通絡方可顯著降低DN大鼠24 h mAlb、Scr、BUN水平,減輕腎組織病理改變,具有改善腎功能、保護腎臟形態結構的作用。
〔關鍵詞〕腎消通絡方;糖尿病腎病;腎功能;病理改變
糖尿病腎病(DN)成為糖尿病(DM)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并成為DM的主要死因。患者表現為漸進性腎功能損害,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并終致腎衰。“腎消通絡方”由黃芪、黃連、元參、地錦草、丹參、紅曲、金雀根、蟬蛻、地龍、烏梢蛇等組成,是對前期研究方劑“腎絡通”的進一步優化。本方基于DN的“熱傷氣陰,腎絡瘀阻”基本病機〔1,2〕,應用于臨床對DN有明顯療效,可改善腎功能并降低蛋白尿。本研究旨在探討腎消通絡方對DN的防治作用及機制。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及用藥50只體重為(200±20)g的清潔級雄性SD大鼠,購自由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腎消通絡方各藥材購自國藥河北樂仁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每付藥物177 g,煎煮2次,混合2次煎出藥液,濃縮至約90 ml,約為含生藥2 g/ml。厄貝沙坦由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調制濃度為2.5 mg/ml備用。
1.2主要試劑及儀器鏈脲佐菌素(STZ),美國Sigma公司產品;RM2245型切片機,德國LEICA公司產品;SIM-F140AY65型制冰機,日本SANYO公司產品;BX53型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產品;日立H-7650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日本HITACHI公司產品。
1.3動物模型及分組正常組:50只大鼠適應性喂養1 w后,從中隨機抽取10只為正常組,剩余造模。以1次性腹腔注射1%STZ 50 mg/kg(空腹體重)制作DM模型,而正常組注射等量緩沖液。72 h后,空腹尾靜脈血糖高于16.7 mmol/L為DM造模成功。模型組、厄貝沙坦組、中藥組:33只成膜大鼠隨機分為以上3組,各11只。給藥與死亡情況:每日8:00灌服給藥,1次/d,共12 w。中藥組按生藥20 g·kg-1·d-1;厄貝沙坦組按25 mg·kg-1·d-1;模型組和正常組給予等量蒸餾水,自由飲食。實驗期間正常組無死亡;模型組3只死亡;厄貝沙坦組2只死亡;中藥組2只死亡。
1.4指標測定生化指標:血糖(Glu)、24 h 微量白蛋白(24 h m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按試劑盒要求測定。組織學檢查:取約1/4左腎組織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后,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10 min,浸蠟(63℃,1.5 h×2),制成4 μm厚的切片,行HE、PAS染色。使用DP72-BX53數碼顯微鏡觀察腎臟病理學改變和Adobe photoshop 7.1軟件采集圖像。電鏡觀察:取腎組織入電鏡固定液,4℃保存,PBS洗3次,1%鋨酸固定2 h,去離子水洗5 min×3;梯度丙酮脫水,包埋,切片,醋酸鈾及枸櫞酸鉛雙重染色。采用日立H-7650型透射電子顯微鏡,8 000~20 000倍率觀察、采集圖像。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軟件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檢驗。
2結果
2.1腎消通絡方對DN大鼠血糖血脂的影響Glu:模型組、厄貝沙坦組、中藥組的Glu明顯高于正常組(P<0.05),但中藥組并無明顯降糖作用(P>0.05)。血脂:模型組、厄貝沙坦組、中藥組的TC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0.05),模型組的TC明顯高于厄貝沙坦組及中藥組(P<0.05),而厄貝沙坦組、中藥組之間的TC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中藥組TG水平雖有下降趨勢,但各組之間TG水平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腎消通絡方對DN大鼠腎功能的影響模型組、厄貝沙坦組、中藥組的24h mAlb、Scr與BUN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0.05),且厄貝沙坦組、中藥組的24 h mAlb、Scr與BUN明顯低于模型組(P<0.05),但厄貝沙坦組與中藥組之間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腎消通絡方對DN大鼠腎組織病理形態的影響HE染色:正常組腎小球、腎小管形體結構基本正常。模型組腎臟病理改變明顯,腎小球基底膜明顯增厚,細胞外基質積聚,系膜細胞增生。厄貝沙坦組和中藥組較模型組病理改變減輕,兩組間差異不明顯。見圖1。PAS染色:正常組腎小球形態結構未見明顯異常,PAS陽性物質可見但不多。模型組可見明顯病理改變:腎小球基底膜增厚,且細胞外基質增多,并見系膜區明顯紅染。而中藥組與厄貝沙坦組亦可見病理改變,但較模型組輕,PAS陽性物質較少。見圖2。
2.4腎消通絡方對DN大鼠腎組織超微結構的影響電鏡觀察:正常組腎小球基底膜結構未見異常,未見增厚,足突結構正常。模型組可見明顯病理改變:腎小球基底膜廣泛增厚,足突融合與缺失多見,并見足細胞部分丟失,在部分節段十分明顯。而中藥組與厄貝沙坦組亦可見病理改變,但較模型組為輕,可見輕度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出現較少足突融合。見圖3。
表1各組治療后大鼠生化指標的變化(x±s)

組別nGlu(mmol/L)24hmAlb(mg/24h)Scr(μmol/L)BUN(mmol/L)TC(mmol/L)TG(mmol/L)正常組105.3±0.840.10±0.0243.2±5.585.8±0.581.3±0.180.65±0.12模型組828.3±5.821)0.95±0.071)118.6±5.861)19.8±2.151)2.15±0.321)0.82±0.12厄貝沙坦組927.5±4.241)0.64±0.141)2)92.3±8.281)2)15.14±1.531)2)1.65±0.371)2)0.74±0.16中藥組926.4±6.001)0.60±0.091)2)93.8±7.021)2)15.18±1.981)2)1.78±0.221)2)0.68±0.14
與正常組比較:1)P<0.05;與模型組比較:2)P<0.05
3討論
“熱傷氣陰,腎絡瘀阻”為DN基本病機,腎消通絡方基于此,并以“益氣養陰,清熱化瘀通絡”為治法組方而成。方中黃芪利水消腫,益氣健脾;元參滋陰清熱;黃連與地錦草清熱瀉火解毒并降糖作用;丹參、鬼箭羽與金雀根可活血化瘀,金雀根有免疫抑制、抗炎、降壓、降蛋白尿等作用;紅曲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降脂;蟬蛻、地龍與烏梢蛇等藥化瘀通絡。采用多種蟲類藥是本方最大特點,蟲類入絡搜剔,有攻沖之性,善入細微孔隙,對于瘀血阻絡,正虛邪深之痼疾,其效尤著。腎消通絡方對DN大鼠血糖無明顯影響,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DM和DN患者的血液環境對腎臟有重要影響,高糖高脂可加速DN的發展。DM時高血糖狀態是DN的重要始動因素。在實驗大鼠中,正常組血糖水平正常且穩定,而模型組、厄貝沙坦組、中藥組血糖水平持續于高位。可能由于胰島β細胞的嚴重損傷,中藥組血糖水平下降不明顯,僅輕度減低。與文獻報道類似〔3〕,降壓藥物厄貝沙坦對DN具有保護作用,但其對血糖無顯著影響。實驗結果提示隨著DM時間延長,逐漸出現脂質代謝紊亂,血脂出現逐漸升高的趨勢。腎消通絡方可顯著降低DN大鼠24 h mAlb、Scr、BUN水平,從而改善腎功能。mAlb是檢測DM誘發腎小球微血管病變的有效早期指標,臨床上對于早期診斷DN十分重要,早期出現mAlb尿時的腎損傷一般是可逆的。本實驗顯示,腎消通絡方顯著降低了DN大鼠24 h尿 mAlb水平,與厄貝沙坦有類似作用,提示本方可逆轉DN早期腎損傷。Scr、BUN是檢測腎小球功能常用指標。本實驗提示腎消通絡方可明顯改善腎小球功能。腎消通絡方可以改善腎功能、延緩腎病進展,其臨床療效業已證實,而本研究通過對大鼠的24h mAlb、Scr、BUN的檢測數據為腎消通絡方的臨床療效提供了可靠的實驗依據。DN患者腎有諸多病理變化:腎小球和腎小管肥大,漸有基底膜增厚,系膜細胞增生,胞外基質積聚,終致腎纖維化。本研究首先以光鏡通過HE及PAS染色觀察腎組織形態結構,發現中藥組的腎小球、腎小管形態結構的病理變化比模型組減輕,類似于厄貝沙坦作用。并進一步以電鏡觀察腎小球的超微結構,發現中藥組與厄貝沙坦組腎病理改變亦較模型組減輕,腎小球基底膜增厚不明顯,足突融合較少。本研究從光鏡和電鏡兩個層面證實,類似于厄貝沙坦,腎消通絡方可減輕腎組織病理損傷,保護腎臟的基本形態結構。
4參考文獻
1丁英鈞,王世東,王穎輝,等.糖尿病“內熱傷陰耗氣”基本病機探討〔J〕.中醫雜志,2008;49(5):389-91.
2丁英鈞,蔡冀民,潘莉,等.慢性腎臟病“腎絡瘀阻”共有病機學說及臨床意義〔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3):690-1.
3李佃淳,聞海霞,叢艷,等.厄貝沙坦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腎臟保護作用及對ICAM-1與VCAM-1表達的影響〔J〕.微循環學雜志,2009;19(1):13-6.
〔2014-10-18修回〕
(編輯趙慧玲)
〔中圖分類號〕R5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8-1813-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8.010
通訊作者:丁英鈞(1972-),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研究。
基金項目: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No.C2011206054);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計劃項目(No.2011001)
1河北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2石家莊市中醫院腎病科
3河北醫科大學
第一作者:馬國平(1972-),女,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心內科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