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廣玉 張 清
(天津醫科大學,天津 300070)
?
心臟介入術中監測有創壓力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
楚廣玉張清
(天津醫科大學,天津300070)
〔摘要〕目的探討心臟介入術中有創血壓監測降低術中、術后不良事件的效果。方法對70例心臟介入術的患者應用持續有創血壓監測,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本組70例持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患者,平均有創壓力測壓時間(0.49±0.25)h,術中4例出現測壓管路中出現氣泡,影響血壓圖形改變;3例導管深入,出現壓力圖形心室化;1例導管扭曲,術中停止測壓更換導管;2例橈動脈穿刺點有少許滲血、皮下瘀血;2例股動脈皮下滲血;1例患者緊張致壓力升高。其余均測壓順利,無出血及血管堵塞等并發癥。結論心臟介入術中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提高有創血壓監測質量,降低術中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療效。
〔關鍵詞〕心臟介入術;有創血壓監測;不良事件
心臟介入術由于適應證、病變特點 、介入器材和操作者技術等因素可導致各種嚴重的并發癥〔1〕。有創血壓監測可以直接監測血壓的變化,早期發現、及時診斷和果斷處理介入手術中出現的并發癥,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袖帶監測相比,有創血壓監測更能準確、實時地反映血壓變化。有創血壓監測是將導管置入動脈內直接感知血液內壓強,持續、動態及時準確地反映主動脈及冠脈內壓力變化〔2〕,并通過壓力傳感器將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數值及波形顯示于監護儀。因為數字顯示要經過3~5組波形才讀出,遠遠慢于第一直觀的反映,而且動脈壓力波形改變常稍早于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所以只靠機器報數有時容易造成術中危險及緊急事件。認識血流動力學改變趨勢、波形變化,正確解讀壓力圖形、排除影響因素,對于保證患者安全及手術順利進行至關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70例心臟介入治療實施有創血壓監測患者,男39例,女31例,中位年齡70.3歲。入院后經過系統檢查均確診冠心病,除外嚴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術前患者均給予常規化驗檢查及造影前藥物治療。通過橈動脈途徑完成62例,通過股動脈途徑完成8例。手術均順利結束,無死亡發生,術中共出現偽血壓變化12例。
1.2儀器設備應用美國GE Mac-Lab CardioLab原裝進口導管工作站。壓力傳感器為深圳市益心達醫學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DPT-248。
1.3方法
1.3.1有創壓力監測一般在常規消毒穿刺成功后,將壓力傳感器與測壓導管外端相連并將其置于心臟水平腋中線第4肋間〔3,4〕。連接方法:三聯三通頭端與導管相連,側面的三通通過管路依次與壓力傳感器、肝素鹽水、造影劑相連。壓力傳感器用以時時監測導管尖端所在部位的壓力情況。術前應排空所有氣泡校零,以確保壓力監測的準確性。
1.3.2手術方法在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成功后植入6F動脈鞘管,更換導絲,送入造影導管,同時三聯三通分別與壓力傳感器,肝素鹽水,造影劑管路相連。確保各導管連接嚴密通暢,排盡測壓管內的空氣,傳感器通大氣校零后,再轉動三通與動脈相通而隔絕空氣,此時監護儀上的數值與波形即為有創血壓。密切觀察屏幕上壓力數值及波形,進行記錄。
1.4護理方法(1)氣泡影響(圖1):①由于動脈內壓力較高,可在肝素鹽水袋外面用加壓袋,以保證肝素鹽水快速滴注,這樣可有效防止三通板與導管末端連接時避免氣泡進入導管,避免因動脈血回流至導管而造成血液凝固,避免血栓形成使得測壓管道系統阻塞〔5〕。②暫停手術,檢查壓力連接系統,保證測壓管密閉銜接、固定、通暢,確保整個連接管道及監測系統銜接呈封閉狀態,防漏氣,預防氣栓,重新對長延長管進行沖洗、排氣后調零。(2)導管扭曲(圖2):①需及時提示術者要在影像下調整扭曲導管,避免過度轉動和推送導管,避免導管斷裂和打結;②必要時更換導管,重新進入體內完成〔6〕。(3)導管堵塞(圖3):①可首先量取一無創血壓作為比較,觀察是否真的是血壓下降。若血壓較前無下降,可重新擺正動脈穿刺部位肢體,防止因壓迫阻塞造成讀數不準確;②評估患者測壓管路是否有血凝塊阻塞。對于處于高凝狀態患者,遵醫囑適當增加肝素鹽水的配比濃度。每次經測壓管抽取動脈血后,及時應用肝素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沖洗時要嚴格控制沖洗入量,避免入量過多引起出血。如血凝塊阻塞導管可用注射器抽吸,嚴禁向動脈內注射或加壓沖洗〔7〕。注意監測血液ACT值的變化,防止凝血功能異常而致出血,或者發生與肝素相關的血小板減少癥等不良反應。③可使用加壓輸液袋,外加壓至300 mmHg,以抵制動脈血反流的作用。(4)動脈壓力心室化(圖4):①及時通知術者,調整導管,防止時間延長,出現室顫等不良事件,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②當心電監護出現頻發室早時提示醫師,并遵醫囑給藥,必要時予非同步直流電200 J進行電除顫,要求準確、迅速,爭分奪秒進行搶救。護士術前要檢查好除顫儀,預防心室電風暴,復轉后再根據醫囑靜脈滴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維持用藥〔8,9〕。(5)患者焦慮緊張引起血壓升高。①術前與患者做好溝通,簡要介紹手術過程,術中注意事項,使患者消除緊張不安的情緒,取得患者信任。②護士在有創監測血壓過程中對患者焦慮的監測采用模糊數字法,讓患者自行表達自身焦慮程度,分數高表示焦慮程度嚴重。有條件的或對患者應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準確評價患者的焦慮情況。③術中出現特殊情況時及時安慰患者,守護在患者身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④血壓過高影響手術時,遵醫囑口服降壓藥。

圖1 氣泡影響壓力圖

圖2 導管扭曲壓力圖

圖3 動脈壓力心室化

圖4 壓力升高
2結果
本組70例持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患者,術中4例出現測壓管路中出現氣泡,治療過程中出現血壓下降;3例導管深入,出現壓力圖形心室化,心率有所改變,患者自述心慌心悸。1例導管扭曲。術中立即停止測壓更換導管,2例橈動脈穿刺點有少許滲血、皮下瘀血,經按壓無不良后果;2例股動脈皮下滲血,均引起迷走神經反射,經過積極搶救,患者好轉出院。1例患者緊張致使壓力增高,遵醫囑給予卡托普利12.5 mg舌下含服,20 min后血壓恢復正常。其余均測壓順利,無室性心律失常及血管堵塞等并發癥。
3討論
心臟介入性手術作為目前心血管疾病的一種重要診療手段,在臨床已廣泛應用開展。對于冠心病的診治,尤其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有效地開通閉塞的血管,恢復冠脈血流,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同時它也是一種有創治療的措施,對術中嚴重的并發癥需要快速做出判斷和處理,如果處理不當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創血壓監測通過直接反映動脈壓力的動態變化和波形分析,有效地判斷心血管功能,準確地反映患者的低壓狀態,有效糾正循環血量不足,有效降低了術中患者的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為指導治療和評價藥物療效提供依據,提高了搶救成功率。無創血壓雖簡單易操作,患者無痛苦,但是外界的干擾因素太多,影響血壓數值的準確性。有創血壓監測又稱為直接血壓測量,是通過與患者的測量部位建立直接的通道,借助于液體連通將血壓傳遞到外部的壓力傳感器上獲得壓力信號,從而計算出相關的參數值,主要包含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壓和脈率等。有創血壓監測具有響應時間快、結果準確、抗干擾強和應用范圍廣的特點。治療中當血壓發生變化時可以第一時間提示術者調整導管位置,排除影響因素,并可以持續動態地觀察血壓變化的趨勢。綜上所述,冠脈介入治療過程中導管或球囊的放置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冠脈供血,從而使心肌缺氧,可能會出現循環血量的下降而導致低血壓及心輸出量進一步下降〔10〕。導管室護士除了熟練操作技能、管理能力、敏銳觀察力及預見能力外,還應了解心臟介入術有創血壓監測的影響因素,正確識別有創血壓監測圖形以便正確處理手術中的各種突發情況,最大限度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4參考文獻
1顏瓊,王霞,王靜.心臟介入診療術中嚴重并發癥的急救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1396-7.
2孫瑩,陳立,李志紅.循證護理在減少心臟介入術后并發低血壓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z2):8-10.
3黃岸容.護理干預對預防心臟介入手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4):12-3.
4胡祥芹,王春梅.有創血壓監測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19(22):193-5.
5孫明英,李懷軍,趙崇梅,等.全程護理干預對預防心臟介入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9):79-80.
6董云春,周翠萍,徐春華,等.重癥患者有創血壓專項操作護理及監測〔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41.
7王志英,黃玉蘭.持續有創血壓監測在心臟介入術中的應用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2):2488-9.
8蔡文智.醫務人員職業傷害現狀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09:1-175.
9Ziipes DP,Camra AJ,Borggrefe M,etal.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J Am Coll Cardiol,2006;48(5):247.
10Finkel KW,Podoll AS.Com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J〕.Semin Dial,2009;22(2):155-9.
〔2015-10-28修回〕
(編輯袁左鳴)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8-1840-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8.022
通訊作者:張清(1965-),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慢性病相關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101512)
·心、腦血管及代謝性疾病·
第一作者:楚廣玉(1980-),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心臟病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