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蕓 陳 玲 陳曼華
(武漢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湖北 武漢 430014)
?
武漢市高血壓前期患者的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分析
汪亞蕓陳玲陳曼華
(武漢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湖北武漢430014)
〔摘要〕目的探討武漢市江漢區人群高血壓前期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及與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的關系。方法隨機抽取武漢市江漢區兩個社區人群為研究對象,根據血壓水平將其分為高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及對照組,對三組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高血壓前期組患者平均年齡、吸煙率、體質指數(BMI)、腰圍均高于對照組;高血壓前期組患者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反應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多因素分析,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因素有年齡、BMI、空腹血糖、TG、UA,高血壓前期患者危險因素有年齡、BMI、UA(P<0.05)。高血壓前期組患者中,51.3%的患者至少合并1項代謝異常,其合并超重及肥胖、高血糖、脂代謝異常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高血壓前期組患者已經出現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的聚集。對于此類患者,保持正常體重,改變生活方式,控制血壓水平,對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有重要意義。因大部分高血壓前期患者無自覺癥狀,迫切需要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高血壓防治體系,提高高血壓前期患者對血壓水平的主動控制性,減緩高血壓前期患者向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進展。
〔關鍵詞〕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危險因素及引起全因死亡的首要危險因素〔1〕。研究發現,控制血壓可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2〕。研究顯示55歲以上高血壓前期患者發展為高血壓的概率為90%;高血壓前期患者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高于理想血壓者〔3〕。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血壓與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的關系。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武漢市江漢區兩個社區進行抽樣調查。入選標準:(1)年齡≥35歲;(2)在本市居住滿10年;(3)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患者;(2)意識不清晰不能配合調查研究者。本次調查中共有1 374例,其中男837例,女537例。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內容(1)基本資料:年齡、性別、職業、身高、體重、吸煙史、飲酒史、腰圍、心率、高血壓家族史;(2)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情況;(3)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反應蛋白(hs-CRP)等。
1.2.2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高血壓協會制定的標準,高血壓指的是在未進行藥物控制的情況下,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現在正在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亦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前期的診斷標準參照美國JNC-7制定的血壓分類標準,SBP 120~139 mmHg和(或)DBP 90~89 mmHg;理想血壓是SBP<120 mmHg、DBP<80 mmHg。根據血壓情況,將研究對象分為高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及對照組。
1.2.3代謝異常診斷標準(1)超重及肥胖:體質指數(BMI)≥25 kg/m2;(2)高血糖:FPG≥6.1 mmol/L 或已確診為糖尿病正在治療者;(3)脂代謝異常:TG≥1.7 mmol/L和(或)HDL-C<0.9 mmol/L(男)、HDL-C<1.0 mmol/L(女)。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檢驗,采用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三組SBP基本資料比較高血壓組患者平均年齡、SBP、DBP、吸煙率、飲酒率、BMI、腰圍、高血壓家族史均高于對照組。高血壓前期組患者平均年齡、SBP、DBP、吸煙率、BMI、腰圍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三組基本資料比較(x±s)

指標高血壓組(n=442)高血壓前期組(n=468)對照組(n=464)男/女272/170285/183280/184平均年齡(歲)63.5±13.51)57.4±15.71)53.0±16.8SBP(mmHg)138.5±15.41)124.7±15.31)107.4±10.8DBP(mmHg)85.6±11.01)75.4±13.51)66.8±15.5吸煙率〔n(%)〕262(59.3)1)195(41.7)1)142(30.6)飲酒率〔n(%)〕102(23.1)1)80(17.1)65(14.0)BMI(kg/m2)24.5±3.61)23.7±2.51)22.4±4.2腰圍(cm)82.4±11.01)81.5±9.01)76.8±8.9心率(次/min)77.5±11.476.4±12.073.5±11.8高血壓家族史〔n(%)〕132(29.9)1)95(20.3)90(19.4)
與對照組相比:1)P<0.05;下表同
2.2三組FPG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高血壓患者FPG、TC、TG、UA、BUN、Cr、hs-C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高血壓前期患者TG、UA、BUN、Cr、hs-C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三組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x±s)

指標高血壓組(n=442)高血壓前期組(n=468)對照組(n=464)FPG(mmol/L)5.38±1.231)5.07±1.354.87±1.20TC(mmol/L)5.81±1.051)5.66±1.525.56±1.35TG(mmol/L)2.01±0.851)1.85±0.521)1.63±0.52HDL-C(mmol/L)1.25±0.531)1.29±0.441)1.37±0.21LDL-C(mmol/L)3.65±1.043.74±1.113.60±1.23UA(μmol/L)380.5±42.51)361.4±40.81)340.7±38.5BUN(mmol/L)6.10±1.201)5.89±1.141)5.46±1.04Cr(μmol/L)80.4±8.021)73.5±6.531)65.3±6.05hs-CRP(mg/L)3.35±1.201)2.85±0.851)2.17±0.96
2.3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因素有年齡、BMI、FPG、TG、UA,高血壓前期患者危險因素有年齡、BMI、UA(P<0.05)。見表3。
2.4三組合并代謝異常情況高血壓組患者中,40.3%(178例)的患者合并1項代謝異常,22.9%(101例)合并2項,7.2%(32例)合并3項,70.3%至少合并1項;高血壓前期組患者中,有32.1%(150例)合并1項,15.0%(70例)合并2項,4.3%(20例)合并3項,51.3%至少合并1項;對照組22.4%(104例)合并1項,7.1%(33例)合并2項,1.1%(5例)合并3項;高血壓組及高血壓前期組患者合并超重及肥胖、高血糖、脂代謝異常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的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因素高血壓β值P值OR值OR95%CI高血壓前期β值P值OR值OR95%CI年齡0.2100.0361.4481.044~2.0070.0250.0291.4481.044~2.007吸煙0.2560.1391.2880.935~1.7750.2300.1401.2770.927~1.759飲酒0.3040.3311.1780.859~1.6170.1040.3331.1690.853~1.604BMI0.4120.0111.5351.104~2.1360.5230.0181.4901.073~2.070腰圍0.2350.0681.3570.982~1.8750.4100.0821.3450.974~1.858高血壓家族史0.1040.2221.2260.892~1.6850.3620.2541.2160.885~1.671FPG0.5620.0371.4211.026~1.9680.2850.0561.3820.999~1.911TC0.5470.2551.2060.878~1.6570.3610.2911.1970.872~1.643TG-0.6300.0451.4071.017~1.9490.0470.0671.3690.991~1.893HDL-C-0.2100.1001.3100.950~1.807-0.2100.1181.2990.942~1.791UA0.3300.0231.4761.063~2.0480.3560.0241.4621.053~2.028BUN0.6320.0831.3330.966~1.8410.3100.0991.3220.958~1.824Cr0.1020.1631.2670.920~1.7440.1450.1911.2460.906~1.714hs-CRP-0.0220.1651.2560.913~1.7290.1200.2201.2360.899~1.699
3討論
高血壓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自2003年美國高血壓聯合委員會將“正常高血壓高值”改為“高血壓前期”后,高血壓前期狀態受到各種關注,控制高血壓前期的各種危險因素對于防治向高血壓進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意義重大〔4〕。
本研究提示高血壓前期患者應戒煙并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內,多因素分析結果發現,BMI是高血壓前期危險因素,超重及肥胖是引起血壓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稱,高血壓前期患者已經出現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厚的亞臨床損傷,高血壓前期患者的橈動脈內膜也高于理想血壓組〔5,6〕。也有研究稱,高血壓前期患者左心室體積指數已呈病理性增高,左心室也較理想血壓組肥厚〔7〕。上述研究均發現,高血壓前期組患者已經出現心臟代謝異常風險因素的聚集,有的甚至已經出現心臟、血管器質性病變。因此,對于高血壓前期患者,保持正常體重,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壓水平,對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有重要意義〔8〕。在此過程中,更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高血壓前期患者并無自覺癥狀,其隱匿性較高,因此需要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高血壓防治體系,提高高血壓前期患者對血壓水平的主動控制性,以減緩高血壓前期患者向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進展。
4參考文獻
1李雪峰,黃科生,莫少雄,等.IT企業青年人高血壓前期發病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9):1777-9.
2孫瑞霞,高燕燕,咸玉欣,等.山東沿海地區中青年高血壓前期流行特點〔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5):486-90.
3世界衛生組織非傳染性疾病和精神衛生處.慢性病危險因素階梯式監測(STEPS)問卷及調查指南〔S〕.2005.
4石丹,梁曉萍,韓泉水,等.高血壓前期不同血壓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廣東醫學,2008;29(7):1179-80.
5周慧,胡曉抒,郭志榮,等.高血壓前期的血壓水平與多代謝異常的關系〔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11):892-6.
6陳新云,余波,劉敏,等.成都市社區高血壓前期流行病學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4):1575-7.
7陶麗麗,鐘赟,羅承鋒,等.廣州市社區高血壓前期患者心臟代謝異常的風險因素〔J〕.廣東醫學,2014;35(15):2415-7.
8張敬,王偉,陳夢英,等.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壓水平與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相關〔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20(7):644-7.
〔2015-11-10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8-1849-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8.027
通訊作者:陳曼華(1962-),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臟介入與心血管急重癥研究。
基金項目:2013年武漢市科技局攻關項目(No.2013060602010256)
第一作者:汪亞蕓(1977-),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急重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