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甜甜
摘 要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語言,而不同的語言也體現不同的文化現象。“龍”文化和“象”文化分別影響著漢、泰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本文從漢、泰語言中含有“龍”、“ ”(象)詞匯入手,嘗試對這些詞匯中的部分文化意義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 龍 象 漢語 泰語 文化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詞匯作為語言中最活躍的一部分,它在語言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詞匯中所體現的文化現象隨處可見。龍是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在漢語中含有龍的詞匯不計其數,這些詞匯都成了龍文化的外在表現。同樣,象在泰國是其國家標志,象文化也就成了泰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泰語中含有“”(象)的詞匯也不在少數。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含有“龍”、“”(象)的漢泰詞匯中的部分文化意義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希望能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有實質性幫助。
1中國龍文化與泰國象文化概述
“龍”是漢民族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通過想象而虛構出來的動物形象。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龍是中華民族信仰和崇拜的古老圖騰,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泰國被稱為“白象之邦”。泰國人將大象視為國家代表性動物,這不僅僅是因為泰國大象的數量眾多,更重要的是,大象在泰國人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象文化的起源可以說是源于宗教。眾所周知,泰國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相傳佛祖釋迦摩尼是其母在夢見白象之后誕生的。在大象與泰國國教產生了聯系之后,象文化才由此定格。當代,大象是泰國國泰民安的功臣,是人們心中神圣的象征,是吉祥的化身,是智慧的散播者,象文化已成為泰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漢語和泰語中含有“龍”、“”(象)詞匯的文化意象
2.1國家與民族的象征
中國被稱為“龍的國度”,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成為世界上無數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共同的心理圖騰和精神寄托。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整個華夏民族偉大復興的象征。在漢語中,用“龍困淺灘”來形容中國大地悲慘的境遇,而當代日趨強大的中國被譽為“東方巨龍”。
提及“白象之國”,人們一定就會想到泰國。將大象視為泰國的國家象征是當之無愧的。最為巧合的是,細看泰國的整個國家版圖,就如象首一般,泰國人也將自己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用“”(象冠) 、用“”(象耳)代表東北地區 、暹羅灣代表的是“”(象口) ,而南方的長條地帶則用“”(象鼻)來表示。
2.2祥瑞與價值的象征
在漢語、泰語中,許多的詞匯里只要沾上“龍”字和“象”字,就會或多或少帶上了神圣、祥瑞光環,是珍貴的體現。龍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是集萬物所長的通天神獸,吉瑞之獸。龍的形象幾乎集中了中國人追求祥瑞美好的所有理想。就如成語“龍鳳呈祥”,這一圖案幾乎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是普天同祥的最美畫面。“金龍獻瑞”也是對他人最好的祝福。
泰國的佛教背景使得泰國人民古往今來都將白象視為祥國瑞獸,說起“”(白象)就會覺得整個民族的運勢都將變得如它一般都吉祥,智睿,白象的出現就預示著大吉之兆。
象文化隨著泰語的發展而發展,并互相影響和滲透。如“”愿意為象牙,引申為珍貴的東西。而“”里的“”形容有價值的東西。
2.3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上古時期的統治者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人在春秋后形成的文獻中都被說成是與龍有關,秦始皇曾被稱為“祖龍”。龍從此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權威的象征。“白龍魚服”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份,改裝出行。“鼎成龍升”指帝王去世。“鳳閣龍樓”喻指統治者的居住宮殿等等。
在泰國,象不僅僅是國家的象征,在某些方面它也成了地位與權力的象征。在泰國歷史上,白象的地位至高無上,是權力的象征。泰國王室有一種勛章叫“”,即為“白象勛章”。這個勛章是外籍人士在泰國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再如“”的原意是大象在行進的時候不要強制讓它停下來,喻指大人物要改革時請不要隨意阻止。
2.4睿智與才華的象征
在漢語里,一部分成語中含有的“龍”字都是智慧與才華的體現。如 “龍駒鳳雛”,是指英俊秀穎的少年。“打鳳撈龍”,比喻搜索、物色難得的人才。
同樣,泰語中,有些詞匯中的“”(象)也是聰慧,有能力的體現。如“”大象都是來來自各地的森林之中的。喻指有才之人到處都有。
2.5“龍”、“”(象)與其它動物的對稱
對大量的含有“龍”的成語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龍”常常與其他的動物形成對照。
例如與“鳳”的結合,如“龍鳳呈祥”、“鳳翥龍蟠”、“龍章鳳函”、“龍血鳳髓”等。
又如與“魚”的結合,如“魚龍曼衍”、“魚龍混雜”、“魚質龍文”等。
還有與“馬”的結合的“龍馬精神”。與“蛇”的“龍鬼蛇神”。與“虎”的“龍盤虎踞”等等。
而在泰語中,比較難找到與“”(象)形成對稱的詞匯。與 “”(象)相對稱的詞匯僅有“(蚱蜢)”和“(老鼠)”。
3總結
劉珣老師曾說過“對外漢語教學應該以語言教學為主,同時緊密的結合相關文化知識進行教學,文化知識的輸入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通過對含有“龍”、“”(象)詞匯中一些相同文化意象的總結,希望對對外漢語教學以及跨文化交際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忠培.龍與中國文化(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龐進.中國龍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3-38.
[3] 吳曉莉.中國的“龍”與西方“dragon”文化對比[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8(3).
[4]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