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睿
云南古城逆襲中如何避免同質化
文 王睿
對旅游開發來說,一定要將文化轉化為可供游客實實在在去消費、體驗的東西。

大理古城
近十幾年來,我國古城鎮旅游開發可謂進入了快車道。據專家測算,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個古城鎮“誕生”或被發現。
而說起云南旅游就不得不提到幾個知名古鎮,大理的大理古城、雙廊古鎮,麗江的大研古鎮、束河古鎮。據不完全統計,在云南像這樣的古城鎮約有30余個。
程思是一名深度游愛好者,她說:“云南不算小,和日本一樣大,邊邊角角我都玩過。”近兩年她先后幾次從云南搭車一路游到了東南亞,“以前我很喜歡去到一些古鎮,西塘、周莊,包括大理的喜洲、雙廊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古鎮,不過現在我還是喜歡去一些沒人去的地方,那些古鎮太雷同,每一個古鎮都是小商品批發市場,每一個古鎮都有酒吧一條街、燒烤一條街,吃的東西差不多,賣的商品都一樣,這樣搞就沒意思了。”
事實上,在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的背景下,不僅僅是云南的古城,中國眾多的古城、古鎮、古村落正在蛻變、衰落或消失。其中,在旅游發展影響下,可能會引起旅游目的地的原住居民擠出、原有功能擠出和原生文化擠出。
以麗江的古城為例,在未被開發前,獨特的地理環境、更迭的政權統治、和諧的民族關系、多元的文化交融、繁榮的工商經濟,在五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代麗江古城獨特的空間格局和景觀風貌。
在麗江成為熱門旅游景點后,古城擴張表現為維持古城總體格局基本不變,依托古城原有空間形態,植入滿足旅游發展需求的新功能。其中政府與旅游開發商和經營商組成了“增長聯盟”。權力與資本形成的合力,導致了旅游擠出,并推動著景點的商業化生產。
一位在麗江開客棧的老板表示,“麗江有三個著名的古城,凡是外地游客來到麗江必逛這三個古城,但說句實話,大研古城實在沒有逛的欲望,束河古鎮也緊趨其后,白沙古鎮還暫時保留一份安寧。”
對于這些古鎮千城一面的原因,一位長期研究旅游發展的學者分析說,“首先是古城鎮旅游資源同質化。由于我國建筑形式大多是土木結構,加上朝代更迭,我們已經沒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城鎮了,又因為修繕方法大致相同,導致歷史留存建筑風貌的同質化。其次是開發模式、經營策略同質化。目前我國古城鎮旅游者多以觀光客為主,觀光旅游者的行為模式導致了對文化內涵體驗的表層化,旅游層次基本停留在無文化圍觀;由此導致開發經營者自覺或不自覺地迎合了這種需求,缺乏深度文化普教,原有的部落文化、民族生態被不斷侵占,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所有古城開發都以短期商業暴利為目標,陷入開發一處,火一處,消亡一處的怪圈。”
“吃、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全國的古城、古鎮很多,很容易同質化。云南古城在保護利用過程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鮮明特色,多挖掘故事性的東西,特別是文化要落地,要有具象呈現。
將觀光旅游向消費旅游轉變。像北京古樓、西安城樓、南京古都等都是觀光旅游的標志,古城、古鎮、古村從來不是觀光旅游的主流,而應該更多地營造生活和文化消費的感覺。
要充分挖掘安居古城的文化內涵,將集文化內涵的挖掘、游客消費體驗的完美打造作為主要手段,致力于打造一個讓游客消費體驗的最佳古城,而不是通過景點再造的方式來打造。
古城文化燦爛、底蘊深厚,但對旅游開發來說,一定要將文化轉化為可供游客實實在在去消費、體驗的東西,這樣商家高興,游客也高興。特別是在眾多的文化中,去尋找自己的特色和突破口,營造氛圍,挖掘“居”的文化潛力。
“去麗江要住納西民俗客棧,去平遙一定要住晉商的大宅院,去北京就住四合院,去湘西古城鳳凰一定要住河邊的吊腳樓……休閑深度游中的民居客棧項目,將古城旅游的“蒼老”與“創新”完美結合。”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表示。
“居”文化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全世界,有的居在水中,有的居在空中,有的居在山中。讓游客來,不再做過客,而是做“居”客。游客留下來了,我們才有發展的動力。
在突出歷史街區的特色之余,要將更多的民居老宅合理布局,打造成民居客棧群,讓古城旅游成為云南留住更多世界各地游客的閃耀新名片。
在旅游紀念品開發上,要結合自己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民俗文化。古城往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旅游紀念品開發上,要大力開發云南本土的文化產品,而不是去模仿其他古城,出現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
將來的旅游發展,面臨的人群最主要是年輕人。麗江的納西古樂演奏代表人宣科起初在表演時,樂隊才演奏不久,就有聽眾開始退場。后來,宣科每演奏一首樂曲后就來一段漢語、納西語、英語三管齊下的“脫口秀”,設法留住觀眾。靈活的演出形式和古樂內在的價值,讓納西古樂贏得了國際聲譽。“不到麗江就不算到云南,不聽納西古樂就不算到麗江,不聽宣科講演就不算聽過納西古樂。”這樣的美譽不脛而走。傳承和發揚古城文化,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的文化上,古城開發應該多關注年輕人的關注點,關注年輕人喜歡的造型、元素、傳播手法,將傳統元素與流行元素結合起來,面向未來,使之走向國際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實際上就是強調硬件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缺一不可。這是對城市建設更高標準的要求,對于本來就文化厚重的云南古城來說,這更賦予了難得的發展新機遇。
我們都立足于現在,但我們也總是在不斷地回到故鄉、去往他鄉。“回到故鄉”和“去往他鄉”,是最常見的一種旅游形態。實際上,這也是最常見的心靈和文化的旅程。
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旅游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講故事,可以制作一些旅游類微電影,通過講一個小故事的方式,讓游客貼近云南古城的每一個地方,感受到這個地方特別的韻味。有時候幾秒鐘的一個鏡頭,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用精煉而時尚的故事委婉講述地方的風土人情,在節約營銷成本的同時,達到了最好的宣傳效果。旅游微電影的重要載體是新媒體,新媒體載體包括網絡、車載電視以及各種PPT終端等等,它所針對的用戶群偏重于中青年群體,而這部分人也正是新興旅游的主力軍。
一、充分利用云南各個古城的宣傳資源,進行整體推介,合力提升云南古城知名度與影響力。
二、可以和其他古城聯合舉辦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會活動,推動古城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提升古城文化內涵。
三、共同建立旅游信譽信息系統和旅游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定期會商解決游客、旅游企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并對當地發生的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提供積極有效的救援和幫助。
四、定期組織旅游業管理者、從業人員交流學習,聯合開展戰略策劃、市場培育、形象宣傳、營銷推廣、品牌打造、項目建設、業務培訓等工作,共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游客的能力。
我們堅信,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的云南古城必將走上一條文態、生態、業態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使歷史真正得以活化、古城得以重生、文脈得以延續、生態得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