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國忠(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副校長 省社科聯副主席)
一個康巴漢子的書香人生
文 王國忠(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副校長 省社科聯副主席)
購書、讀書、品書、教書、寫書、贈書、薦書、藏書,這樣的“八書”人生既很有樂趣,也很有意義。
我應邀到很多地方、單位和部門去講課講座,盡管我反復給邀請方交代:“介紹我這個主講人的情況越簡單越好。”但是,負責主持的領導同志往往還是很認真地介紹我的基本情況,說我參加工作當小學老師,后來曾任幾個中學校長、州委秘書、省委機關處長、地委宣傳部長、市委組織部長等職務,現任省委黨校副校長、行政學院副院長、省社科聯副主席。對如此因詳細而變得冗長的介紹,我當然不太滿意。但事已至此,我也沒有更多的補救辦法,經常只能這樣開始我的講課講座:“剛才主持人非常全面地給大家介紹了我的情況,其實,我的身份并沒有那么復雜,我就是一個‘讀書人’,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一介‘書生’。”
很多人認為我以“讀書人”或“書生”自居是自謙,其實不然,古今中外,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讀書人”和“書生”都是非常好的稱謂,能以“讀書人”或“書生”自居,不僅不是自謙,相反是自信的表現。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曾任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后任教務部主任,現任中央黨校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王東京教授曾寫過一篇叫《一介書生的從政經驗》的文章。我很喜歡聽“書生”教授王東京老師的講課講座,更喜歡讀“書生”領導王東京校長的文章書籍。中央黨校副校長都自稱“書生”,我一個省委黨校副校長也自稱“書生”,應該算是很大的自信,甚至還有不小自以為是的自負之嫌。
我不喜歡書生氣很濃的老師和領導,但我很喜歡書卷氣很重的老師和領導。在我看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習近平總書記都屬于學富五車、學貫中西、才高八斗、滿腹經綸的具有很強的書卷氣的杰出領導干部。當然,我以“讀書人”自居,不僅僅是出于我對那些書卷氣很重的領導干部的東施效顰、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式的模仿和追隨,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已經過去的人生歷程中,不管是在雪域藏鄉迪慶高原工作和生活,還是在佤山臨滄和春城昆明工作和生活,我的幾乎全部業余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購書、讀書、品書、寫書、教書、贈書、薦書、藏書這“八書”上。正因如此,我把自己過去的半輩子稱作“八書”人生,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稱作“書香生活”,把自己的寒舍也稱作“八書齋”。
一曰購書人生。不少人把我當作“另類”看待,我確實是個個性很突出的人,從特別愛購書、讀書、寫書的角度講,稱為“另類”也不算太錯。我這個人,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搓麻,甚至連茶我也不喝,確實有些與眾不同。正因為有這太多的“不”,所以,我很少花錢購物,不用買煙,不用買酒,不用買茶,甚至連新衣新褲我也不太喜歡買。那我的工資、稿費、課酬等都去哪里了呢?除了按月購書,結婚以前都給了弟弟妹妹,結婚以后都給了我愛人。在參加工作以前,很多好書,自己想買,家里窮,沒有錢,買不起。參加工作后,自己有了工資,每個月都買書。剛參加工作做小學老師,月工資只有40多元,還不到50元,其中,三分之一的工資,自己都拿來購書了。那時工資低,書卻也便宜,每個月都可以買好幾本。十七八歲的我,讀書的欲望非常強烈,讀書的勁頭也非常足。《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陵春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這些名著,都是那個時候買的,也是那個時候讀的,有的甚至讀了兩三遍。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己逐步擁有了不是借來的而是買來的、屬于個人的《辭海》、《辭源》、《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那個時候我在中甸縣(現已改為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學工作,購書不像現在這樣方便,當地只有一個規模很小的新華書店,所能買到的書很少,更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可以網購。但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讀書的欲望都很強烈,購書的積極性也很高。
我勤奮讀書學習的主要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工作所需,二是興趣所致。離開小學老師的崗位之后,我到中學任校長,再后來到省市委機關工作,讀書學習不僅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購書的條件更好了,購書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從小學到中學,從迪慶到昆明,從昆明到臨滄,從臨滄又回到昆明,每次工作調動,行李的大頭都是書籍。我從昆明到臨滄工作時帶去了4大箱書,4年后調回昆明時已經變成12大箱書籍。時至今日,我個人最大的支出還是購書,每個月都要購買10多本書。
二曰讀書人生。大量購書的直接目的當然是為了更多地讀書。毛主席曾講:“飯可以一天不吃,覺可以一天不睡,書不可以一天不讀。”習近平同志在2009年5月13日發表的《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一文中強調指出:“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對毛主席和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這兩句話,我深以為然,堅以為訓,因而我經常用這兩句名言警句規范自己、警示自己、要求自己、激勵自己,把讀書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學以修身、學以養性、學以增智、學以致用。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人的這句話說得過了點,但是,“讀書既是天下第一好事,也是天下第一樂事”這是千真萬確、千古不易的,正如《增廣賢文》所言:“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為什么讀書學習如此重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自以為:我的生活像詩,簡單,卻很精致。其中,每天都要讀書,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我安排時間的原則是:抓緊時間工作,擠出時間讀書,借點時間鍛煉,留出時間睡覺。一天24小時,一般都安排為“7557”——即認真工作7小時,讀書寫作5小時,吃喝拉撒行加鍛煉5小時,確保睡眠7小時。其中,讀書寫作5小時,是我最有特色、最有意義也最有創意的時間安排。因為每天都堅持讀書學習和動筆寫作5小時,自己的學識不斷在增加,自己的素質不斷在提高,所以,不僅我開展日常工作得心應手、事半功倍,而且可以確保自己每周都有應邀講課講座、每月都有文章發表、不少年份都有專著付梓。
三曰品書人生。所謂品書,就是把從書中學到的知識、理論、經驗與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實際相結合,加以品味,加以思考,加以消化,加以轉化,把書上的東西盡可能多地變成自己的真才實學。換言之,品書就是思書,就是對書里寫的東西進行認真思考、反復琢磨、消化吸收、去粗取精、融會貫通。品書很重要,品不好書,讀而不思、讀而不化、讀而不解,很容易變成讀死書、死讀書。中國古代經典《中庸》里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其中的“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都有思考、品味的意思,也就是有品書的意思。
孔夫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學習卻不思考,很容易迷茫糊涂;只冥思苦想不讀書學習,很容易恍恍惚惚、渾渾噩噩。只有既很認真地讀書學習,又很深入地思考研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單位的辦公室,在家里的書房,這些寂靜的地方,我經常讀書學習;在出差的車上、候機廳里以及散步的時候等這些不便讀書學習的地方,我就品書,消化書中的知識,領會書中的道理,琢磨書中的觀點,思考書中的問題。我的很多文章書籍就是在品書的過程中醞釀構思的,我的很多講課講座的提綱思路就是在品書的過程中思索形成的,我的很多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就是在品書的過程中領悟想到的,我的很多很受學員和讀者歡迎的名言警句就是在品書的過程中獲得靈感的。
四曰寫書人生。在我看來,寫字是一種很高雅的享受,寫作是一種很快樂的幸福,如果寫作以后還能發表文章、還能出版專著,那是快樂中的快樂、幸福中的幸福、享受中的享受。參加工作之后,在讀書、品書過程中,我養成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30多年來寫下了60多本大部頭的讀書筆記,累計近1500萬字。在讀書、品書之后,自己往往會受到很多教育、得到很多啟迪、萌發很多想法,把這些讀之所得、學之所獲、思之所悟,用筆記錄下來、整理出來,加以條理化、系統化、書面化,就是寫書。
從在當小學老師時,在《云南日報》發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溫暖》,迄今自己撰寫了近千篇文章,其中,300多篇已在省內外各種報刊雜志公開發表;從在省委統戰部擔任民族宗教處長時在云南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第一部專著《漫談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至今,自己已付梓出版11部專著。從十七八歲當小學老師開始,時間已經過去30多年,但是,我很慶幸還沒有變成老油條、老狐貍,更沒有變成老官僚、老政客,因為自己還在勤奮地學習、刻苦地工作、不倦地講座、不停地寫作。我常常用“生命不息,讀書學習不止,筆耕寫作不輟,講學講座不停”來約束自己、激勵自己、管控自己,確保做到“不荒廢、不懈怠、不折騰、不混日子”。
五曰教書人生。“教書育人當老師,是我的第一職業;筆耕寫作當作者,是我的第二職業;從政為官當干部,是我的第三職業”,這是常掛在我嘴邊的一句話,也寫進了我的一些文章書籍之中。參加工作當小學老師,接著當初中老師任初級中學校長,再后來當高中老師任完中校長,現在經常跟大學生和研究生講課講座,還不斷跟各級領導干部作專題講座,自己除了沒有在幼兒園任教任職的經歷,中國的各類學生自己好像都教過了。因此,在我自己看來,說自己的第一職業是教書育人當老師,不僅實事求是,而且恰如其分。教書首先是自己的職業,其次也是自己的愛好,現在自我感覺已經變成了自己的事業。
我從教小學生開始,后來教中學生,先后講過幾千節課。從1989年開始作專題講座,迄今已作了近800場應邀專題講座。如今應邀講課講座已成了我的“家常便飯”,雖然有時很累,但是我樂此不疲,因為我歷來認為,“被需要的人生才有價值,被需要的人生才算成功”,廣大干部群眾喜歡聽我的講課講座,我非常高興。如果說自己的身份,除了“讀書人”和“書生”以外,還有一個最重要身份就應該是“教書匠”。在不斷地購書、勤奮地讀書、反復地品書、不懈地寫書的同時,應邀給廣大干部群眾講課講座,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用黨的偉大功績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用黨的豐富經驗啟迪廣大干部群眾,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廣大干部群眾,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廣大干部群眾,這已經成為我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甚至可以說已經變成我為黨工作、為民服務的一項重要事業。
六曰贈書人生。“交流思想比交換蘋果好”,這是西方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蕭伯納的一句名言。寫出文章后,我就公開發表;出版專著后,我就無償贈書。無論是發文還是贈書,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拋磚引玉、與廣大干部群眾進行書面交流,為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我的11部專著出版后,都無償主動送給了很多領導、同事、同學、朋友、同志、學員。
我個人認為:在黨中央號召建設學習社會、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機關的當今之時,在讀書、品書、教書、寫書之后,把自己寫的書送給大家,進行交流,有百利而無一害。很多干部群眾讀了我贈的書以后,給我來信來電話,表示感謝。有的在來信來電時,還交流感想,暢談心得,久而久之,不少讀者也成了我的好朋友、老朋友,因而贈書送書也變成了我廣泛聯系群眾、傾聽群眾意見、深交群眾朋友的一種非常獨特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在各種來信來電者中,既有省級廳級干部,也有基層普通黨員。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有個快70歲的退休干部叫李長林,在朋友那里看到了我的《一位康巴漢子心目中的神人毛主席》一書之后,專門托人給我打電話,還給我寄來了他自己種的茶葉,之后,我去版納給研究生講課時,老人家還帶著全家連夜從勐海趕到景洪來看望我,他拉著我的手說:“因為‘文革’的原因,在我們心目中,毛主席不再那么偉大了,但是讀了你寫的書以后,在我心目中重新確立了毛主席和共產黨的偉大形象。”廣大干部群眾的點贊,是我樂此不疲地講課講座和鍥而不舍地寫作著述的最大動力。
七曰薦書人生。“讀到一篇好文章,要高興好幾天”,這是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句名言。確乎如此,我讀到一篇好文章或好書,也會高興很長時間。在自我高興之余,我還喜歡向大家推薦好書好文章,希望大家都來讀,因而薦書也變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在家里我薦書,希望我的弟弟妹妹和女兒侄女等親屬多讀書讀好書;在聚餐聚會時,只要有機會我也薦書,希望我的親朋好友多讀書讀好書;在出差出國途中,我也薦書,希望我的同事同志多讀書讀好書;在講課講座時,我也向學員薦書,希望我們廣大干部群眾多讀書讀好書。
當然,對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場合,我所薦的書目和方式肯定也有所不同。我所薦之書,范圍很廣,既薦古人的書,也薦當代的書;既薦外國的書,也薦中國的書;既薦經典的書,也薦一般的書,我薦不薦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我讀了以后覺得好不好,覺得好的我就薦,覺得一般甚至不好的我就不薦。
對我的弟弟、女兒、侄女等身邊的親屬,我不僅給他們推薦書,還督促檢查他們認真讀好我所薦之書;對于那些對讀書學習興趣不足的同志同事,我向他們推薦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這篇文章;對于那些已經比較成功的親朋好友,我給他們推薦《紅樓夢》,哪怕已經讀過,我也建議他們再讀,因為《紅樓夢》主要寫的是輝煌之后的衰敗;對于那些還在謀求成功的人士,我推薦他們好好讀讀《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既講成功的故事,也講失敗的教訓;對于那些搞不好班子的團結、帶不好自己的團隊的主要領導干部,我給他們推薦《西游記》,哪怕讀過,我也希望他們再讀讀,人生不同時期讀同一本書,感觸很不一樣,我希望他們通過讀《西游記》,好好學習唐僧凝心聚力帶團隊的智慧和方式方法,力爭帶出一個強班子、好團隊;對于那些把自己兒女成長成才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補各種各樣的課、參加各種各樣的班、請各種各樣的老師輔導的家長朋友,我給他們推薦《好爹媽遠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對于那些做事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細致認真不夠的同事同志,我給他們推薦汪中求寫的《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暢銷書;對于那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拼的商人老板,我給他們推薦《孫子兵法》,因為在美國《孫子兵法》被歸入經濟類書籍,美國人認為《孫子兵法》是關于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取勝的書,在美國《孫子兵法》的主要讀者是三類人:商人、軍人和官人;對于那些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讀書學習的興趣和勁頭都有所下降的中老年親朋好友,我給他們推薦《水滸傳》、《復活》、《保衛延安》等那些老經典,并反復給他們強調:“有些書就是因為‘讀過了’而‘錯過了’,很多經典書籍,太年輕的時候是讀不懂的,主要原因是閱歷、知識、經驗等積累不足,很多問題理解不了,很多思想感悟不到,很多體驗體會不到”。在臨滄地市委宣傳部和組織部工作時,我還曾經給同事們推薦《新華字典》,建議他們每天一定抽空讀一頁《字典》,長期堅持,反復讀,久而久之,一定受益匪淺、終身受用。
我給別人薦書,也希望別人給我薦書。我常問那些喜歡讀書學習的親朋好友:“最近讀什么好書啊?能不能給我推薦兩本?”這兩個問題,往往會收到很好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大收獲。有些親朋好友給我推薦書,甚至直接買書送給我。我讀到的不少好書,是別人給我推薦的。我這個人很少要別人的東西,即使人家主動送,我也一般不會拿,但是,書籍就不一樣,別人送的我都要,甚至看見別人的好書,我還會主動要。前不久,我到德宏州給研究生班講課,課余到車校長和楊副校長辦公室,看見書架上有不少好書,其中有兩本,發現他們都已經讀過,我就要,他們也不好不答應,忍痛割愛給了我,我在回昆的飛機上就讀,真是兩本值得認真一讀的好書。
八曰藏書人生。從書店里買的書多了,從親朋好友那里要的書多了,自己寫的書也多了,就必然有個藏書的問題。無論是工作調動,還是搬家搬房,我家里分量最重的就是書籍、搬運難度最大的也是書籍。現在我昆明家里的書房有十幾個平方,面積不算小了,里面除了書就是一些與書有關的“文房四寶”,書房四壁除了門窗都是書柜,但是,我的書還是裝不下,不得不在地板上也鋪著書。去年,我愛人石英可能實在看不下去了,也苦于不好打掃衛生,給我出了一個很好的點子,把那些不太常用的書籍從書架上拿下來打包,放置在其他房間。我馬上按照“石英領導”的要求辦,效果確實不錯,我的書房好像清爽了許多。當然,把書打包堆放,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書籍打包堆放以后,書房的空間是大了一些,但我感覺不太好。所以,我跟愛人愛女商量,準備一個書房更大、更好的房子。購書之后讀書,讀書之后品書,品書之后寫書,寫書之后贈書,贈書之后教書,教書之后薦書,薦書之后還藏書,不僅很有樂趣,而且很有意義。
“讀萬卷書籍,作千場講座,發百篇文章,出十部專著,做一世公仆”,這是我多少年前自我制定的自勵目標,其中,“出十部專著”、“發百篇文章”等目標早已超額完成,但是,還有些目標正在接近,有些目標正在推進。我會繼續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購書、讀書、品書、寫書、贈書、教書、薦書、藏書,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很務實的學習型干部、很勤奮的服務型公仆、很有趣的創新型教員,繼續過好自己的“書香”生活,不斷譜寫自己的“八書”人生,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政黨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永遠做黨和人民所需要的“紅色書生”。

讀書是天下第一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