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婷 管青青
軍事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軍隊的指揮員。部隊的指揮員特別是即將到基層任職的初級指揮員要完成組織指揮、教育訓練、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任務,沒有較高的演講能力是難以達到目的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現代軍官必備的六大能力之一,也是其他各種能力的基礎。而演講作為一種高級的、完善的、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語言表達形式,軍事指揮員若掌握了它的藝術,其他的口語表達形式也就可以運用自如了。要想提高軍事演講的能力,掌握其方法與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下面通過軍事演講中的有聲語言表達技巧,態勢語言表達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來介紹。
一、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
演講是一種沒有專業、業余之分的文化實踐活動。特別是基層演講,更不需要過多的條條框框,普通話講得純正固然好,講方言普通話、甚至方言也未嘗不可。但是,作為一種用有聲語言來溝通和征服人的文化實踐活動,演講的有聲語言要讓官兵們聽得明白、聽得懂。
1.快慢相間,錯落有致
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系和活動變化,比孤立和靜止的事物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例如:燈火常明,不易引起人的注意;而霓虹閃爍,反而極易引起人的注意。雞群之中一只雞,不易引起人的注意;如果是鶴立雞群,就讓人格外注目。
演講中的語速也是一樣,決不能平鋪直敘,像掛在墻上的鐘擺,老是一個頻率,而應當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吐字清晰,語流通暢,像小溪的流水,錚錚淙淙,又蜿蜒起伏。比如這句話,如果沒有節奏變化,“我們的美,在緊握的鋼槍上,在閃亮的軍徽上,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就平淡單調,沒有吸引力。而如果注意了它的語速快慢變化,變成“我們的美//在=緊握的鋼槍上,在=閃亮的軍徽上,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表示緊湊,節奏稍“搶”;“//”表示停頓。節奏稍緩按符號的提示去表達這句話,就有節奏感了。)有了節奏,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就引人注意,情感也更鮮明了呢?!
一般說來,慢而弱的節奏比較適合表達遲疑、深思、哀傷的思想感情;快而強的節奏比較適合表達興奮、驚喜、激動的思想感情。比如同樣是春雨,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雨”與其前后字詞節奏配合慢,表示哀傷的情感;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與其前后字詞節奏配合快,表達的興奮的情緒。
所以,在演講中,我們要根據語義、情感和語境,調節語速的快慢、語音的強弱,使口語表達更準確、更生動。
2.高低起伏,聲情并茂
基層演講時有的同志把聲音抬得老高,甚至大喊大叫,以至于聲音失去自然優美的色彩,變得粗糙生硬;有的人始終壓低嗓門,又使演講顯得沉悶。這都是不合適的。演講語調的變化應當是演講者真情的流露,慷慨則強,深沉則弱。無論是雄健還是溫婉,都要有節有序。
3.輕重交錯,愛憎分明
把握和調節語句中某些字詞發音的輕重,不僅僅是為了準確地表達語義,更重要的是表達演講者愛憎分明的情感,并通過強調引起聽眾的高度關注。重音的位置不同,可以使同一個句子的語義和感情色彩也不一樣。例如:
他在場地訓練(強調誰在場地訓練)。
他在場地訓練(強調他在哪里訓練)。
他在場地訓練(強調他在訓練,沒干別的)。
這也就是說,重音對于強調語義重點,突出強烈的情感,加強語言表達的氣勢,具有特殊的功能。
二、態勢語言的表達技巧
態勢語言,是一種無聲語言,是演講者的表情、手勢、姿態及其他動作,在演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它可以彌補有聲語言表達的不足,使得有聲語言表達得更準確、更生動、更形象。尤其是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態勢語言會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1.“眉來眼去”傳真情
楊炳乾先生說:“人身表情之最敏速,而又最精密者,莫若面容,面容之變化,其細微有非語言筆墨所能形容者。”可以說,面部表情是人的情感變化的晴雨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面部最傳神的是眼睛。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在演講中,要特別運用好眼神。眼睛里首先要有人,要用眼神與聽眾進行真誠的溝通交流,關注聽眾的情緒變化,與聽眾產生共鳴,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 眼睛里還要有情,當演講迸發出愛的情感時,眼睛立即會放射出誠摯的光芒;當演講產生抑制不住的憤怒時,眼睛會立即放射出憤怒的火焰,也就是所謂的眉目傳情。
2.運用手勢增表意
人的姿態受情緒、感覺、興趣、個性等影響和支配。當人的感情起伏達到“言之不足”的時候,往往就要通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演講中,手勢使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所以有人說:“手勢是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
因此,演講中恰當的運用手勢,既是演講者情感表達的宣染,又給人以鼓舞力量。演講時我們的手足動作要和演講內容協調一致,幅度要適中,做到恰當有序,自然得體,渾然天成,我們的演講也就能像斯大林所贊揚的那樣:“把聽眾俘虜得一個都不剩。”
3.注重儀態樹正氣
一個演講者能不能讓聽眾感到親切、可信,其儀表體態起了很大的作用。演講者走上講臺,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的儀表體態,也就是姿勢。儀表體態充滿美感,就會像磁鐵一樣吸住我們官兵。所以,演講的姿勢歷來為那些著名的演講家所重視。周恩來同志就對自己演講的儀表姿勢作過這樣的規定:“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特別是軍人,往講臺上一站,可以立正、可以稍息,可以表情嚴肅,可以面帶笑容,但應透著一種莊重、一種陽剛、一種威嚴、一種親和,給人以肅然起敬之感,為演講營造一個很好的氣場。我們演講者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能和演講內容絲絲入扣,和諧圓融。情之所至,盡情揮灑。我們的演講也能如高爾基贊揚列寧的那樣:“他的演說和諧、完整、明快、剛勁,他站在講臺上的整個形象——簡直就像一件古典藝術作品:什么都有,然而沒有絲毫的多余,沒有任何的裝飾,即使有的話,也看不出來,正如臉上的兩只眼睛,手上的五個指頭那樣天生不可缺少似的。”所以,演講者站在講臺上,就應該是一尊雕像,是一幅優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