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亮
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說過:“管理是集體的骨架”。學生是班級里的主體,各自都有其特殊性,如何科學有效的加速學生的全面發展,展現他們自身的潛質和才能,班級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管理的執行者――班主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據《紅樓夢》中王熙鳳協理寧國府時所體現出的管理才能,借鑒到班級管理中。并根據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談談有關新時期的班級管理。
關鍵詞:王熙鳳;班主任;班級管理
一、王熙鳳是《紅樓夢》中熠熠生輝的經典的形象,自她出現之后,許多人對其做過褒貶不一的評價。她由此成為《紅樓夢》中爭議最大的人物。可是不論怎樣,也掩蓋不了她的光彩之處,她的管理才能就令后人欽佩和贊尚,對教師做好班級管理大有啟發。本文試從協理契機、協理過程、協理效果、啟發點稍作陳述與分析。
(一)協理契機:1、客觀方面,寧國府大喪,尤氏病倒,無人主內,寧府一團亂麻,賈珍急需請人收拾亂局。2、主觀方面,“那鳳姐素日最喜攬事辦,好賣弄才干,雖然當家妥帖,也因未辦過婚喪大事,恐人還不服,巴不得遇見這事。如今見賈珍如此一來,他心中早已歡喜。”內心想干,顯示才能,服眾。3、主客觀綜合方面,秦可卿大喪,對寧府是一大考驗,平時熙鳳與秦可卿關系又非同一般,她應該協理。所以,王熙鳳欣然接受。(此次雖說是協理,其實是總攬全局,全權負責。)
(二)協理過程:1、找出寧府中痼疾所在,共五條。(1)、人口混雜,遺失東西;(2)、事無專執,臨期推諉;(3)需用過費,濫支冒領;(4)、任無大小,苦樂不均;(5)、家人豪縱,有臉者不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2、熟悉管理對象。命彩明訂造簿冊。即時傳來來升媳婦,兼要家口花名冊來看,又限于明日一早傳齊家人媳婦進來聽差。3、卯正二刻(06:30分)早到,對寧府管事媳婦發表就職演講,嚴明紀律。此時,屋內聽眾只有來升媳婦一人,但窗外,卻有幾百只耳朵同時在聽。4、按人頭分派工作。前七項,共134人均已安排妥當,最后一項,所剩之人按房屋分開,某人守某處,某處財物損壞,就和守這處的人算賬分賠。并當眾申明紀律。5、嚴懲違犯者,殺一儆百,樹立權威。當有“迎送親客上的一人未到時”,她毫不留情,喝命:“帶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擲下寧國府對牌:“出去說與來升,革他一月銀米!”
(三)協理效果:1、短期效果,寧府,“如此這些無頭緒、荒亂、推脫、偷閑、竊取等弊,次日一概都沒了。”鳳姐,“見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2、遠期效果,協理寧國府一月,“眾人不敢偷閑,自此兢兢業業,執事保全,不在話下。”“鳳姐見如此,心中倒十分歡喜,并不偷安推脫,恐落人褒貶,因此日夜不暇,籌劃得十分整肅。”“于是合族上下無不稱嘆者。”
二、王熙鳳在管理寧國府過程中,將其管理才能運用得非常精彩,對教師管理班級有許多啟迪和借鑒之處:
(一)管理者在接手管理對象時要有動力。王熙鳳接手寧府的動力是為了展示才能或逞能。老師在接手班級時也要有動力,有動力才有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把班級管理好。
(二)管理者在接手前要對管理對象有初步認識,做到知己知彼。王熙鳳總結出寧府痼疾是先從主觀上認識把握;命彩明訂造簿冊,查看家口花名冊,點數目單冊屬于具體了解,做到對人、財、物有基本認識。教師在接手新班級前也應對其有一個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全面認識,為馬上進入管理角色做好準備。
(三)王熙鳳在管理中具體措施有:1、以身作則;2、嚴明紀律,處罰有據;3、定崗定人,事有專責,人員分工明確;4、恩威并施;5、抓住典型,嚴格執紀,毫不留情;6、登記發牌,核對發放費用,杜絕虛支冒領;7、分層管理。
這些具體管理措施對每一個班級管理者都有借鑒之處。以身作則我們能做到,但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王熙鳳在一個月內每天早到晚走,把方方面面籌劃妥當之后才離開;嚴明紀律,處罰有據就需要班級管理者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公約或班級行為規范,全班討論,付諸實施,要有獎有罰,獎罰有據;定崗定人,事有專責,人員分工明確體現在打掃衛生,大型文體活動時要對人員進行有序分工,各負其責;恩威并施王熙鳳運用得非常高明,她對寧府管事者(來升媳婦)先強調紀律,然后又當眾重申,而獎賞只開空頭支票,說干得好了你們大爺(賈珍)自然會賞你們。教師在管理班級過程中,既要做好罰,更要做好獎勵,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抓住典型,嚴格執紀,毫不留情教師容易做到,但要適當,起到殺一儆百的目的;登記發牌,核對發放費用,杜絕虛支冒領王熙鳳的目的是為了從財政進行控制。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就要做好班級經費管理,做到支出明晰,余額清楚,去向明確;王熙鳳分層管理體現在首先面對寧府管事者(來升媳婦)了解情況。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采取分層管理。
總結
從以上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王熙鳳確實是一個管理人才,她的管理才能對我們教師的啟迪和借鑒之處確實很多,但限于本人水平有限只能有這些拙見,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典文學讀書叢書(上下) 人民文學出版社.
[2]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文叢(上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3]中國經典名著賞析.敦煌文藝出版社.
[4]教學與管理.山西太原教學與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