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柯++鄭瓊月
[摘要]文章從“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情況,其感興趣程度、關注的主要途徑出發,了解他們受同性戀文藝作品的影響及其主觀行為,對于開展大學生性教育、促進他們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同性戀;關注行為;“90后”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39
當代“90后”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通過對當代大學生受同性戀文藝作品影響及其主觀行為的考量,進一步探尋影響“90后”大學生同性戀觀念的因素及其背后的價值取向。
1研究的理論假設
對于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采用李克特式5點記分方式,得分越低表示對同性戀關注越強,受影響越大。在本次抽樣調查的四川省內7所高校的536名大學生中,除男女生性別樣本外,對大學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等學歷層次,文科、理科、工科、醫學、藝術等學科專業的“90后”大學生均有抽樣樣本。
研究在宏觀層面的理論假設:①隨著社會現代化過程的推進,中國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同性戀行為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性道德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②同伴作為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媒介,他們的性觀念、性態度對青年大學生的性價值觀、性行為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章分別采用教育層次、學科背景、生源地、父母的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等作為分析要素,測量教育、社會、家庭等背景屬性對于個人同性戀關注及行為的影響,并據此假設:③個人受教育程度對大學生同性戀的關注度呈負相關,低學歷者性觀念、性思想更開放,對同性戀前衛行為的關注度更高;④不同區域的青年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呈顯著差異,城市生源的關注度高于農村生源;⑤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年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存在相關性。
2“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關注、接受及傳播行為現狀 1“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其以網絡為主要了解途徑在對同性戀關注興趣度的調查中,問題問及了對同性戀小說、動漫、電影電視影視作品等的感興趣程度,表示關注的高達9052%。在數據統計時,賦值“喜歡=1”“比較喜歡=2”“說不清楚=3”“不喜歡=4”“不了解=0”,最后分析每一種關注態度的平均值為 46。據此測量,“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題材的文藝影視作品關注度較高,其平均值為 26。
這正好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設①:隨著社會現代化過程的推進,中國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同性戀行為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性道德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2“90后”大學生中同性戀主題文藝作品傳播度較高
“90后”大學生對是否了解網絡耽美文學流行用語的回答中,完全不清楚的只占5%。而對每周閱讀網絡耽美小說的時間從3小時以下到10小時以上不等,沒有選擇從來不看的被試。由此可見,同性戀主題文藝作品在大學生中傳播度較高,對關注時間的測量其平均值為 3 2。
3“90后”大學生的婚姻及價值觀受到同性戀文化影響,對同性之愛的接受度高在被問及網絡同性戀文藝作品對本人及周圍人群的影響時,被試認為影響最大的分別是“婚戀觀”和“價值觀”,分別占3794%及2146%,其次是“網絡流行用語”“手機閱讀習慣”。由此可見,多數人認為對網絡同性戀文藝作品的關注對當代大學生的婚姻及價值觀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關于對“同性戀同性之愛”的看法的調查中,對同性戀同性之愛“欣賞接受”“能夠接受”的接受度較高,達到3977%。明確表示不接受的僅為2 4 6%。在數據統計時,賦值“欣賞接受=1”“能夠接受=2”“說不清楚=3”“不接受=4”“不了解=0”,其平均值為267。
24“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文藝作品傳播度較高,受到同伴環境的影響較大調查數據顯示,“90后”大學生對向同伴或他人傳播、交流同性戀文藝作品的回答中,明確表示“不會”的為6606%。由此可見,大學生中主動向同伴或他人傳播、交流同性戀主題的文藝作品的為2463%。在數據統計時,賦值“會且很頻繁=1”“會但不頻繁=2”“說不清楚=3”“不會=4”“不了解=0”,其平均值為 36。
因此,正如我們假設②所支持的觀點:同伴作為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媒介,他們的性觀念、性態度對青少年的性價值觀、性行為有相當大的影響;青少年越是感知到周圍同伴對同性戀行為的寬容,越容易接受。由此可見,同伴對“90后”大學生同性戀觀念及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
3影響“90后”大學生同性戀關注行為的因素
通過分析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交互分析百分比表,調查發現受訪者的性別、學歷、專業背景與父母的職業或者教育程度,對“90后”大學生同性戀關注及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一是女生比男生對同性戀關注度更高。受訪的女生中的關注度平均值為 32,低于平均值 46,而男生受訪者平均值為355,則高于平均值。二是學歷層次高的比學歷層次低的對同性戀關注度更高。學歷越高其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越高,調查顯示專科、本科、研究生對同性戀關注的平均值分別為350、 49、 11。該調查顯示,教育程度的假設(假設③)被證偽。研究結果與“低學歷者性觀念、性思想更開放,對同性戀前衛行為的關注度更高”的大眾印象并不相符。三是文科及藝術生對同性戀的關注度最高。從學科專業背景對待同性戀的關注行為方面的分析,文科生和藝術生關注度最高,平均值為 33及 42;理學生其次,均值分別為 46;醫學生、工學生及體育生關注度較低,分別為352、358及375。四是城市生源對同性戀關注度高于農村生源。城市生源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高于城鎮生源和農村生源,其平均值分別為 27、 33及363。地區差異的假設(假設④)得到了證實。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區域的青年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呈顯著差異,總體來說,城市、城鎮等經濟發達地區比農村等非發達地區,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發生率更高。五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職業對受訪者同性戀關注度產生影響。父親的受教育程度中研究生的關注度最高,高中、大學其次。對母親的受教育程度中大學、研究生、高中的關注度較高。父母未接受過教育的子女對待同性戀的關注行為不夠明確。比較發現,父親、母親是技術人員和干部的受訪者的關注度較高,父親是工人的,關注度最低。這些調查數據印證了我們的假設⑤: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年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存在相關性。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職業類型,對被訪者同性戀關注行為產生相關影響。
4結論
通過大量調查及定量分析,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現代的、開放的網絡信息傳播,促進了“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的關注行為和性觀念多元化趨勢;家庭教養、同伴影響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媒介,對其影響重大;高校婚姻觀、性道德觀等性教育是引導當前大學生樹立正確性觀念與行為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李淑蘭,朱宏,謝桂琴大學生性觀念和性知識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性科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