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琳
摘 要: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合理有序的城鎮化有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合理因素也會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本文以山東省為例,以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理念為指導,分析山東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總結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造成的影響,探索如何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推動山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借鑒。
關鍵詞:協調;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一、引言
山東省作為中國的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經濟發展狀況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來,山東省城鎮化率增長速度加快,2015年達到57.01%,全國增速第一。與此同時,山東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同時面臨著不斷出現的發展問題和各種挑戰。如何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二、新型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
1.新型城鎮化內涵
新型城鎮化這一理念是根據我國目前國情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理念。它強調城鎮和農村的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推動農村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對傳統城鎮化的擴展,在內涵、目標和內容上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在推行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堅持五大發展理論是時代和歷史的要求。
2.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簡述
山東省2015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總人口9789萬人,城鎮人口538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5.01%,人口城鎮化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25%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5%。
三、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1.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反映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階段特征。其具體內涵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四化”,即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學化。也有學者提出第二層次的農業現代化,即“標準化、信息化、生物化、設施化、管理現代化”。
2.山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綜述
農業GDP占比趨于穩定,農業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14年山東省農業GDP達到4798.36億元,是1978年的64倍,農業GDP總量增長迅速。自2006年以來,山東省農業GDP占比在10%以下水平,緩慢下降并趨于平穩。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鏈不斷完善。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省種植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由1978年占比82.93%到2014年占比51.81%;漁業占比在曲折中上升,2012年所占比重超過種植業,成為農業GDP最主要來源;牧業發展近年來趨于穩定,自2005年起,占比穩定在30%左右;服務業自2006年以來有平穩增長的趨勢。
農業規模化經營初見成效,土地利用率不斷提高。從2000年到2005年,山東省播種面積下降迅速,自2005年以后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并且有小幅增長的趨勢。農業勞均耕地面積從2000年到2002年小幅下降,2003年到2008年開始增長,2009年小幅回跌,2010年至今呈現增長加速的傾向。
農業要素投入結構不斷優化,農業污染防治能力日益加。2007年,山東省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為1427.1噸,達到歷史峰值。從2008年開始呈現遞減趨勢,到2014年下降了10%左右。農藥的投入量從2000年到2003年呈現增長趨勢,自2004年以后,雖有小幅增長但基本穩定,近年來呈現逐年遞減趨勢。
四、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新型城鎮化是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理想規劃,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先進農業科技、拉動市場需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條件不足或實施不當難免會給農業現代化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1.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正面影響
(1)城鎮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
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替代,以此來彌補土地資源限制和勞動人口的減少。通過城市工業部門開發對農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科學技術,政府加強對農業設施裝備制造業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的扶持,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城鎮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加速轉變
隨著城鎮化程度的加深,第二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增大,就業的比重也相對上升;第一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就業比重相對下降。同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發展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業新的發展趨勢。
(3)城鎮化能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農業現代化就會導致農村所需勞動力大量減少。隨著對流動人口政策的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不斷開展,農民工社會保障、戶籍制度改革、社會地位提升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效。
2.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負面影響
(1)農村勞動力及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受到影響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青壯勞動力和精英層的大量流失,使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業勞動力老弱化加劇。一方面,對農業現代化依靠農民建設增加了困難。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擴張,為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需要投入大量的農業扶持資金,使得投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資金受到影響。
(2)農業資源性矛盾加劇
農業資源性矛盾的加劇主要體現在耕地資源和水資源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資源越來越緊張,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小城市城鎮化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亂占耕地、浪費資源,城鎮建設配套設施占耕地問題比較嚴重。
(3)環境污染、資源競爭制約農業現代化建設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和工業用水的需求,過度開采地下水的現象十分普遍。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也會影響農業發展,農作物吸收大氣中的污染物會在體內積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污染物富集,最終會危害人類自身。再加上土地荒漠化、全球氣候變暖,使農業發展環境更加惡劣。
五、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議
解決山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問題,關鍵在于協調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城鄉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不斷完善以工促農、城鄉互助的發展模式,更加注重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1.深入貫徹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中國的糧食安全受到國家重視。山東省作為人口大國,更要保證糧食穩定發展,樹立大農業觀念,進一步完善種植業結構調整。著力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生產、加工、服務深度融合,利用山東省的自然和人文優勢發展農業第三產業,如休閑農業。
2.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體系
包括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生產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多種農業經營主體,加強“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合作方式。推動家庭農場、休閑農業、農村合作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并結合山東省地區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加大農業扶持力度,包括政策上和資金上。
3.加快培育新型農民
狹隘的小農思想,不利于農業合作化、規模化經營;農業生產中不科學的灌溉方式、施肥方法等往往會導致資源利用浪費和環境污染。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質的骨干農民,帶動農村發展致富,利于解放農民思想,科學合理投入農業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4.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投入
將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聯系起來,城鎮提供相應的科學技術,鄉村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城鄉雙贏。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緊密結合,利用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精確度。
六、結語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中國農業也進入農業GDP占比10%的“中等收入陷阱”,再加上國際農業競爭加劇,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上升,使得國內農業發展態勢十分嚴峻。通過分析山東省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現狀,分析城鎮化過程中對農業現代化造成的負面影響,提出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議,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龍冬平,李同昇,苗園園,于正松.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空間分異及類型[J].地理學報,2014,02:213-226.
[2]張紅宇,張海陽,李偉毅,李冠佑.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目標定位與改革創新[J].中國農村經濟,2015,01:4-13.
[3]吳全軍.協調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以山東青州市為例[J].濰坊學院學報,2015,01:26-29.
[4]馮獻,崔凱.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同步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作用機理[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03:26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