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一節課,短短40分鐘,如何讓課堂綻放光彩,如何讓它“活”起來?我認為“加減并舉”是一種挺有效的方法,就是說,在課堂上減少教師的活動量,相應增加學生的活動量。
一、所謂“減”,就是在課堂上教師盡量“少講”“少問”“少寫”
首先,“少講”。一節課中,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講授不超過15分鐘,學生自學、解疑和演練時間不少于25分鐘。其次,“少問”。傳統的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理解問題的時間,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心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啟發、點撥、設疑、解惑”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最后,“少寫”。在課堂上的板書、練習,應堅持“少而精”。
二、所謂“加”,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加強“讀”,加強“問”,加強“議”,加強“做”
1.加強“讀”
對于小學生來說,出聲朗讀可以集中注意力,學生對課文中較淺顯的地方弄不懂,教師可以“以讀代講”,讓學生自讀自悟。對于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大聲朗讀,多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在感情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小小竹排畫中游》,為引導學生從優美的畫面及語言文字中感受江南的美,我一邊范讀一邊描述,讓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展開想象感受語境美,“小竹排,順水流”,開始“游玩了”,“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多么美的畫面??!大家邊聽邊在腦中畫出來噢!“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假如你乘坐著竹排,一路順流而下,看到這樣美的畫面,聽到這樣動聽的鳥叫聲,你會怎么想?你會怎樣贊美它呢?這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贊美之情,迸發讀的欲望。
2.加強“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蓡柺撬伎嫉膭恿?,學生提問題的過程是積極學習的過程,但很多學生往往無疑可提,或者說不知怎么提,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不斷設疑激疑,更要鼓勵學生遇疑則問,遇疑則究。于是,我采用“領頭雁”的方法,表揚鼓勵敢提問題的學生,激勵其他學生以他們為榜樣,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只有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求解的習慣,才能提高語文素質。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我先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小興安嶺在哪里?它的美麗表現在什么地方?它為什么這么美麗?不加“美麗”可以嗎?再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質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辟|疑:什么是“千萬縷”?陽光無處不在,為什么會出現“千萬縷”?既然千萬縷陽光能照到草地上,那怎么說森林被封得嚴嚴實實的?然后引導學生對課尾進行質疑,文中最后一句寫道:“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睘槭裁从谩笆恰倍挥谩跋瘛保俊ㄟ^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學生有疑就問,教師有問必答,激發興趣,調動思維。再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在課堂中形成師生互問、生生互問的民主、和諧的氛圍。
3.加強“議”
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多議論,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于教師的投入及師生關系的和諧,學生個個思維活躍、躍躍欲試,靈感不時閃現,智慧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地被點燃。例如,教學《最愛吃的水果》,我讓學生現場自由組合,與愛吃同一種水果的同學圍坐在一起討論交流;教學《烏鴉喝水》,我要求學生議一議還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烏鴉喝到水?學生興致勃勃,議論開了。有的說:“可以把沙子放到瓶子里。”有的說:“可以把瓶子推倒?!薄灰獙W生講出辦法,我就加以肯定,捕捉他們議論中的“閃光點”。通過此活動,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得到全部的釋放,在充滿自由和激情的課堂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不同層次的學生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使得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4.加強“做”
小學生都具有好動、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真正讓學生動手、動口又動腦。皮亞杰認為:“思維的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的一系列階段,而其最初的來源又是十分具體的行動?!彼栽趯W習過程中應多讓學生畫一畫、涂一涂、唱一唱、演一演等,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又發展了語言,同時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教學《我是什么》,我讓學生畫“水的變化”的過程;教學《美麗的小路》,我讓學生畫出“小路的美”和“小路的臟亂”進行比較;教學《王二小》,我讓學生唱一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學《兩只小獅子》,我讓學生帶著頭飾演一演,再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補充,使得課堂有聲有色、有情有趣,學生學得既輕松又快樂,同時也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萬涓泉水,終究匯流成河,做一個生活工作的有心人,讓學生在課堂中自由馳騁,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那么,讓課堂綻放光彩,讓課堂活起來,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張艷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綻放光彩[J].群文天地,2012(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