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芳 朱耀華
讓我們先來做個游戲:請你兩手十指交叉,豎起兩根食指,兩眼緊盯兩食指,你就會發現兩食指在慢慢靠攏。試一試?
你一定會很驚訝地回答我:真的,兩食指真的靠攏了!是的,朋友,讓我告訴你,這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
在教學中,暗示可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入理。那么,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有效地滲透暗示手段,使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認為,一堂完整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如一篇“雛散神聚”的散文,將暗示等各種傳知手段融于必備的教學環節是“雛”,瞄準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是“神”,只有準確地把握好“雛”,才能使“神”大放光彩。
一、重視“導入”環節,潤“課”細無聲
“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前奏,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的第一步,也是運用暗示手段來施展課堂魅力的有效環節。導入的方式有多種,但只有真正適合學生、適合文本的導入才能發揮暗示的功效,使語文課達到潤“課”細無聲的效果。
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尤為注重用導語來暗示、激發學生思維,筆者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故事導入法。這是筆者常用的一種方法。這里所說的故事,或關乎文章內容,或關乎文章主題,但都能很快地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帶學生入境。例如,教學《在山的那邊》(人教版七年級〈上〉)時,由于本文是一首現代詩,學生一時間很難入境,難以把握詩歌的內容與主題,筆者便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將它寫成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來導入:有這樣一位詩人,父母是中小學教師,從小,他便隨著父母的工作調動而到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的世界。對于一個對外界充滿好奇的少年來說,他唯一的追求就是能走出無言的群山,去看看“山”那邊的世界,他努力著,奮斗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他仍不肯放棄。終于有一天,他真的攀上了那些堵在他面前的群山,見到了“山那邊的海”!這一導入,既向學生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讓學生快速地把握“山”與“海”的象征含義,使原本難以把握的兩個相對的形象頓時變得鮮活生動。
2.多媒體道具導入法。隨著多媒體設備進入教室,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成了琴棋書畫樣樣齊全的場所。我們利用音樂、圖片、動畫來刺激學生大腦,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較易獲得暗示。
(1)音樂導入法。音樂是心靈和情感的鳴唱。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便是音樂與文學的完美和聲。選擇合理、恰當的音樂是教師使用暗示手段的有力保障。教師教學《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級〈下〉)時,教師以一首《松花江上》導入,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使其正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圖片導入法。圖片可以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感受,運用圖片導入,會比教師的語言導入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切感。現代科學證明,人大腦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所以這一導入法尤其適用于說明文、詩歌、散文等抽象性較強的文章。例如,教學《化石吟》(人教版八年級〈上〉)時,教師可展示一系列的化石圖片,讓學生觀察,產生一種直觀效果,有利于學生真切地了解“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構造。
(3)動畫導入法。動畫能夠視聽結合,顯然可以收到一般言語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容中,更能增強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木蘭詩》(人教版七年級〈下〉)時,用一段動畫《木蘭詩》導入,既展示了課文大意,還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3.背景導入法。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寫作背景,運用文章的背景導入,可以將文章內容、主題思想更好地暗示給學生,便于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章,把握重點。例如,教學都德的《最后一課》(人教版七年級〈下〉)時,教師可以從介紹普法戰爭入手,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法國人民深深的愛國情懷。
導入,本身就是一種暗示。
二、緊扣課之“魂”,隨暗示“潛入夜”
內容新授是一堂課的靈魂,也是發揮暗示效力的主陣地。合理地將暗示手段用于提問、作業布置等教學環節,將會使整堂課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巧提問,妙暗示,為好課推波助瀾。提問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有利于教師運用暗示手段的一個環節。一位美國的教學法專家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顯示出來。”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提問,取決于提問的技巧、暗示的運用。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用于合適的時機,就是對學生的一個很好的暗示,它會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新課程。
(1)投石激浪,用“問”暗示出文章的條理。《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級〈上〉)一文告訴我們,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教師如果步步引導,就可以輕松地解決難題。同樣,對于一整篇文章來說,我們也可以通過問題將它分解,理出文章的條理,最終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例如,教師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人教版七年級〈下〉)時,筆者讓學生緊緊抓住題目,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①從題目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信息?②你能找到文章的過渡段嗎?通過設計這兩個問題,學生很快便能發現文章主要介紹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處的童年經歷,用第9段作了一下過渡。這樣,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在學生面前便一覽無余了。
(2)由表及里,用“問”暗示出下一個教學環節。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的。它提出或能引起學生興趣,或能揭示新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學《旅鼠之謎》(人教版八年級〈上〉)時,筆者在分析完課文內容,了解了旅鼠的三大奧秘之后,緊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了旅鼠的三大奧秘,讀來生動有趣,知識性強。可它和我們之前所介紹并學習的一般說明文似乎不盡相同,你能說說它們之間的區別嗎?設計這一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從課文分析中走出來,轉到對文章寫作手法的把握上來,進而學習科學小品的一般寫作特點。
(3)形散神聚,用“問”暗示出文章主旨。所謂“形散神聚”,是指不按習慣思維從正面設問,而是通過一系列由側面表現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去思考問題,從而直接地把握文章的“神”—主旨。例如,教學《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級〈上〉)時,由于學生對主題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故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主題時,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作者通過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樣的主題思想?②造成孔乙己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孔乙己的悲劇是孔乙己一手造成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這三個問題都從表面“責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地關注情節,讓學生關注人物悲劇命運的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最終解決了核心問題。
2.重視作業布置,將暗示進行到底。作業布置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作業布置得好,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繼續深入地了解文章主旨,把握重點。如今的初中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語文學科中的字、詞、句,以及篇章的基礎知識,對學語文的欲望已轉入到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學習、生活實際問題的嘗試階段。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應投其所好,作業應多趨向于實踐運用的題型訓練,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求學需要,使暗示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得到充分發揮。例如,教完《看云識天氣》(人教版七年級〈上〉)后,教師可及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介紹的有關知識,觀察天上的云和光,并推斷出近日的天氣情況。”使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推測、交流、展示及驗證等活動,體驗課文知識的真實性。這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了有關天氣的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判斷及實踐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暗示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之路上積極探索暗示手段的科學用法,使其更好地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服務,為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