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麗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作文教學已經成為讓學生懼怕老師作難的一項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老套,組織方式沒有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過分夸大教師的指導、幫助作用。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筆者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實際,對作文教學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和探究,認為作文教學可以用一種快樂的方式、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
一、認清作文教學的目的、本質和價值,激發學生寫作欲望
認清了目的,行動才有方向,認清了本質,活動才能夠依本而行,才不會亂了手腳,弄清作文教學的目的、本質,我們才能夠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有序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在既定的目標和命題下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因此,作文的本質、目的和價值可以概括為“作文是寫文章的教學活動,學生作文是在語文教師以學生為本位,抒發其思想感情的語文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活動”。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能合理、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就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正確地進行教師自我定位,認清學生在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確立適合學生實際的題目,讓學生能圍繞這個題目進行素材的選取和構思。對學生來說,作文的目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作文題目的選擇上,教師應在學生選題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進一步增強學生寫作的欲望和熱情。例如,在讓學生寫一次活動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想活動中最感興趣的、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情節,然后,利用各種感官來說明為什么感興趣,為什么印象深刻,最后,讓學生進行簡短交流,開始構思怎樣去描述這個場面,該用怎樣的語句。筆者認為,讓學生知道作文的任務和目的,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寫文章讓其有東西可寫,不僅減輕了作文的難度,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二、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愿寫、能寫
1.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習作教學首先要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例如,我們可以在作文課前一天、一周,甚至幾周讓學生明確習作的要求,放手讓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構思,充分擬稿。因此,一篇習作練習的周期不是兩課時,而應根據具體習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兩周,甚至一個月。學生所寫之作當然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若忽視了“情感”激發,那么再豐富的生活積累,也會沉睡不醒。當然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二是激發學生對選題的興趣,三是是創設一定的情境。
3.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即“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成互改—謄寫—再改”。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教師的指導點評“從學生中來”更有針對性,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避免了千篇一律。
三、認清學生的作文水平,作文命題自主化
學生不愿意寫作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夠準確,提出與學生實際相差較遠的題目,沒有正確地進行分析,一味地按照課本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樣學生就只能胡編亂造,寫出流水賬般的文章。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寫作變成了一種體力勞動。初中學生作文應是寫短文、寫句子。因此,我們應分層次、分階段地確立作文的難度和深度,根據學生的寫作功底進行幫助,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寫作任務,寫作能力差一點的,先寫句子然后寫短文,盡量達到文從字順。寫作能力好的,先寫短文然后琢磨句子,盡量使語言更精練,更有深意。這樣學生就能寫出能張揚個性、放飛心靈的短文或句子了。筆者在作文活動中主張學生自擬題目,盡量不寫命題作文,這也是一位學生給我的啟發。在一次作文活動中,筆者給學生布置好題目后,大部分學生都開始選材和構思,一位平時很膽小的女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可不可以不寫這個題目?我今天想寫一篇關于親情的作文,因為上周我姥姥去世了,她一直很疼我,我想為她寫一篇作文。”筆者想了想,便欣然接受了,筆者看到她在寫的過程中很投入,并流出了熱淚。最后這位平時膽小的學生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筆者讓她在班上讀了她的文章。后來她的作文一直很不錯。是的,我們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厭寫和無東西可寫的局面,讓他們從“要我寫”變為“我要寫”,從而挖掘他們寫作的潛能。
四、注重素材選取訓練,進行做人教育
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做人態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是作文教學的另一功能,也是進行作文活動的方向標。學生通過對素材的組織和構思,表現他們對人生的態度,表達他們對事物的觀點,這也正是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形成正確方法論的良好契機。作為教師應知道學生的作文是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認識能力的綜合體,我們應從作文中發現文明的言行、美好的心靈,對生活的獨到見解進行表揚,使得好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在選材上,應引導學生選取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還可增加其對問題認識的廣度。在一次作文活動中,筆者給學生找了一些關于天津港救火的新聞及感人事跡、圖片。筆者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關于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學生看完后都無語凝噎。筆者就對學生們說:“孩子們,看到這些場景你們很震驚,那么讓我們一起為他們祈福吧!你們不覺得應該給這些頑強的生命寫點什么嗎?把你們的想法都訴諸你們的筆尖吧,老師打算和你們一起完成這次對生命的再認識。”教師的參與更能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給學生起到模范作用。在選材上,還應該注重對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積累更多的素材,從而使學生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有所感,保證學生下筆有東西可寫。
五、注重作文講評的多樣化,以鼓勵為主,引導、幫助為輔的方式進行
對于存在的不足和共性的問題,教師利用在這方面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說明,使沒有寫好的學生從中受到啟發。特別要關注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激發其寫作的信心。筆者始終認為,我們在學生的作文講評中,下的評語應有一定的藝術性,不要總在學生的作文上寫“通篇語句不通”等之類的評語,為什么不找出作文中文從字順的話,畫上線,批上“這幾句寫得通順連貫”呢?這樣不就更能突顯出教師對學生的幫助,更能增強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嗎?講評結束一定不要忘了,將講評后的文章交給學生,讓其根據講評情況對文章進行潤色,進行二次創作,增強學生的寫作技巧。總之,作文的講評方式應多樣化,應有新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有指導作用,對以后的作文寫作要有啟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快樂中進行,充分體現學生本位的思想,使他們在作文中寫下心靈,播種快樂,收獲成功,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同時這也使教師們擺脫了苦惱,減輕了負擔,而且能夠達到以文娛樂,以文育人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探索,使之能“發之于心,動之于情,訴之諸于手,記錄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