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君芬
摘 要:《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知識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數學是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來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思維上的跨越。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91-01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知識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數學是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來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思維上的跨越。但是,我們有時為了認知上的需要,而使教學與生活遠離,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無活力的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課堂中和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新的教學大綱指出,我們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講“活、新”將學生的生活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進入廣闊的生活世界,還學生一片新的學習天地。
一、選材生活化,增強實踐意識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從而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之中?;貧w生活的數學不僅是指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更要的是使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生活世界,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的素材,到生活中去應用,驗證所學的知識,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物觀察、了解、比較,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從而生成新的知識點,使學習真正成為自己的“數學樂園”。教師在感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細心、認真”,適時地指導學生關注生活的細微之處,使學生在情感上能體會到平凡生活的多彩與豐富,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索生活的實踐能力,學生會在生活中觀察、分析、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我讓學生先到生活中觀察各種不同物品的長度,然后到課堂教學時交流自己的調查結果。在課堂教學時,我發現學生通過仔細的調查,找到了各種不同的數據,對所學知識有了直接的感受,原本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長度單位,學生難以感知,現在通過自己的調查,也對抽象的單位有了具體的感知。在學習了如何測量之后,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對米、厘米的理解。如測量桌子的長度,測量床的長度,測量教室門和窗戶的寬度,測量身高等等。通過這些動手實踐活動,有效得達成了理解、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特別是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長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二、跳出數學教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于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30個,拿著這么多硬幣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3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3張1元錢,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30個1角硬幣換3張1元錢的紙幣虧不虧?為什么?首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3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個1角就是3元,所以30個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據學生的分析,再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生活化、兒童化的數學
兒童的生活與成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化的原則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把兒童當作“兒童”看,而不是當作“成人”看。兒童的世界是豐富多彩,充滿想象的,游戲、故事、童話等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師要遵循孩子們的特點,研究他們的愛好,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教好他們。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遇到困難,激發不起孩子的興趣,我們可以蹲下來看孩子,利用孩子們生活中喜歡的內容來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一年級的“連加“內容時,我先按照教學參考書里的教法教到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時碰到了困難。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連加,所以解答一道連加式題都要好長的思考過程。只見學生們一個個望而卻步,愁眉不展,畏難之情溢于言表。即使我一再進行引導,甚至教給他們解題方法,但學生仍感到力不從心,搞得我和學生都悶悶不樂。課后,我努力思索,怎樣才能讓學生不再畏懼難題呢?后來練習課上,我將題目稍作了變化,設計了購物的情節,融進了學生平時喜歡聽的故事人物,把題目變化成故事中的情節,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不再覺得困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精心設計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和體驗,從單純的書本和封閉的教室,在向充實而豐盈的生活,使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從“分離”回到“整合”,從而使我們的學生獲得認識世界的整體視野,關注新穎而變化的時代,在生活中應用,驗證,深化所學知識,從而真正認識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讓我們的學生真正的進入學習的天地。
總之,面向21世紀的小學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選擇的素材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開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我們年輕教師更應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真正實現生活中的數學、數學中的數學,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結合課堂內外的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