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兒童意外傷害與兒童忽視:問題與出路

2016-06-08 08:12:13李瑤段顯丹
社會建設 2016年2期

劉 夢 李 瑩 李瑤 段顯丹

?

兒童意外傷害與兒童忽視:問題與出路

摘 要:近年來兒童意外傷害事件時有發生,但是很少有人將這種現象與兒童忽視聯系在一起。本文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回顧的基礎上,將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作為研究資料,分析了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發生的過程,深入探討了事件的責任和后果。 研究表明,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不僅是兒童健康問題,更是兒童權利和兒童保護的問題,其中家長和監護人負有不可推卸的監管和照顧的責任,因此需要將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納入兒童忽視的范疇來進行研究、干預。本文最后對兒童意外傷害與兒童忽視未來的研究方向、公眾教育和政策制定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兒童意外傷害; 兒童忽視; 監管忽視; 兒童保護

一、引 言

兒童忽視在中國學術界并非是一個新領域,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的是,研究這個問題的,基本上都是醫學專業人士,兒童忽視更多地被理解為兒童的健康問題。因此,在兒童忽視的定義中,更多地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的角度來界定兒童忽視的類型。但是,從兒童權利的角度來看,兒童忽視不僅是健康和公共衛生的問題,而且是兒童權利和兒童保護的問題。因此,從兒童權利的角度來討論兒童忽視,是一個非常值得推進的工作。

本文從近年來新聞媒體對兒童忽視的一個主要形式——因家長忽視導致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的報道入手,深入分析了兒童因家長或監護人照顧疏忽而導致的意外傷害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傷害形式、傷害后果、責任認定等因素。從預防意外事件發生、確保兒童權利實現的角度,對兒童忽視的定義等問題提出了相關的研究和政策建議。

二、文獻回顧

(一)國外的研究

1.兒童忽視的定義

國際上對兒童忽視的研究源于20世紀70年代,1977年成立了國際防止兒童虐待和忽視協會(ISPCAN)。自此,兒童忽視作為兒童虐待的特殊形式,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國際上對“兒童忽視”這一術語尚未有統一的定義。

有學者指出,兒童忽視是一個“對忽視的忽視”①Dubowitz, H., Pitts, S. C., Litrownik, A. J., Cox, C. E., Runyan, D., & Black, M. M.“ Defining child neglect based on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data”. Child Abuse & Neglect, 2005(29): 493-511.。在各種兒童虐待的研究中,人們都提到了“忽視”這個詞,但是,卻沒有一致性定義。②Zuravin, S. J.“ Child neglect: Areviewof definitions and measurement research”. In H. Dubowitz (Eds.).Neglected children: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9: 24-46.人們在界定“忽視”與“虐待”的差別時指出,忽視可能是一種行為的缺位,而虐待則是一種行為的越位,比如身體或性虐待③Sagatun, I. and Edwards, L. Child abuse and the legal system. Chicago, IL: Nelson-Hall Publishers, 1995.,由此可見,忽視具有隱秘性。④Wolock, I., & Horowitz, B“. Child maltreatment and material deprivation”. Social Services Review, 1979(53): 175-194.

為了清楚說明兒童忽視的性質,專家們開始對不同的忽視情境進行了分類。

二分說:環境忽視,即無法提供基本生活條件(食物、衣物、住所和治療);監管忽視,即缺乏監管(即不能提供足夠的監管、不能確保孩子參與安全活動)。⑤English, D. J., & the LONGSCAN Investigators. Modified Mal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MMCS). Retrieved. http://www.iprc.unc.edu/ longscan/.⑥English, D. J., Thompson, R., Graham, J. C., & Briggs, E. C.“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neglect in young children” . Child Maltreatment, 2005, 10(2): 190-206.

三分說:生理忽視、心理忽視和環境忽視。⑦Dubowitz, H., Pitts, S. C., & Black, M.“Measurement of three major subtypes of child neglect”. Child Maltreatment, 2004, 9(4): 344-356.也有學者提出: 生理忽視、精神健康忽視和認知忽視。⑧Slack, K. S., Holl, J., Altenbernd, L., McDaniel, M., & Stevens, A. B.“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child neglect for survey research: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Child Maltreatment, 2003, 8(2):98-111.

四分說:情感忽視、認知忽視、監管忽視和生理忽視等四種形式的忽視。⑨Kaufman Kantor, G., Holt, M. K., Mebert, C., Straus, M. A., Drach, K. M., Ricci, L. R., MacAllum, C., & Brown, W.“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ld Self-Report Multidimensional Neglectful Behavior Scale (MNBS-CR)”. Child Maltreatment, 2004, 9(4): 409-429.

多分說:照顧忽視、環境忽視、教育忽視、醫療忽視和監管忽視。“照顧忽視”指的是父母無法提供滿足兒童基本需要的照顧 。“環境忽視”指的是在兒童身處的環境中存在嚴重的健康和安全隱患 。“教育忽視”指的是父母不讓孩子接受必要的教育。“醫療忽視”指的是不能給孩子提供必要的醫療照顧和治療。“監管忽視”指的是父母將孩子處在無人照顧的狀態。⑩Ferol E. Mennen, Kihyun Kim, Jina Sang, Penelope K. Trickett.“ Child neglect: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youth's experiences in official reports of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 & Neglect , 2010: 647-658.

2.兒童忽視的影響因素

兒童忽視會給兒童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不良后果,嬰兒和剛學步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忽視的受害者?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Child maltreatment 2000: Reports from the States to the Nationa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Data System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2.,甚至會導致死亡。?Petit, M. and Curtis, P.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 look at the states. Washington, DC: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1997.學者們發現,下列因素會影響兒童忽視事件的出現。

(1)兒童的特點。女孩受到忽視的危險性不斷增加?Jones, E. and McCurdy, K.“ The links between types of maltreat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2(16): 201-215.,在父親的單親家庭中,女孩受到忽視的危險性很高。?Sedlak, A. Child physical maltreatment and exposure to violnece in families: Issues, interventions,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7.也有研究認為,男孩受到忽視的危險性更高①Raiha, N and Soma, D. “Victim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the US Army”.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7, 21(8): 759-768.,男孩面臨死亡的危險也更高。②Margolin, L. “Fatal child neglect.” Child Welfare, LXIX, 1990 (4): 309-319.

另外,低齡是忽視的危險因素。③Jones, E. and McCurdy, K. “ The links between types of maltreat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2(16): 201-215.④Raiha, N and Soma, D. “Victim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the US Army”.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7, 21(8):759-768.3歲以下的兒童比其他任何一個年齡組更易受到忽視⑤Jones, E. and McCurdy, K. “ The links between types of maltreat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2(16): 201-215.⑥Raiha, N and Soma, D. “Victim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the US Army”.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7, 21(8): 759-768.,而1歲以下受到忽視的情況是其他年齡組的2倍。⑦Raiha, N and Soma, D. “Victim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the US Army”.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7, 21(8): 759-768.

(2)家庭特點。家庭收入低和單親家庭與忽視密切相關。⑧Drake, B. and Pandey, S.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hood poverty and specific typ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6, 20(11): 1003-1018.⑨Jones, E. and McCurdy, K. “ The links between types of maltreat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2(16): 201-215.不能給孩子提供適當監管的母親,常常居無定所⑩Jones, E. and McCurdy, K. “ The links between types of maltreat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2(16): 201-215.;高貧困率和低生育年齡也是一個危險因素。?Sedlak, A. and Broadhurst, D. The Third National Incidence Study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Washington, DC, 1996.父母失業和就業不足都與忽視相關,全職就業的母親忽視兒童的比例非常低。?Jones, E. and McCurdy, K. “ The links between types of maltreat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2(16): 201-215.

四個孩子以上的家庭中發生忽視的概率比四個以下孩子家庭要高出2.25倍。?Sedlak, A. and Broadhurst, D. The Third National Incidence Study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家庭功能如何與兒童忽視密切相關。?Lee, B., Goerge, R.. “Poverty, early child bearing and child maltreatment: A multinomial analysis”. Child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999, 21(9/19): 755-780.家庭角色比較混亂、家庭組織結構很松散,家庭成員之間缺少正面表達,都易發生兒童忽視。?Gaudin, J., Polansky, N., Kilpatrick, A. and Shilton, P. “Loneliness, depression,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in neglectful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93, 63(4): 597-605.忽視的家庭大都缺乏家庭領導、成員間的關系不親密、相互之間溝通技巧不足、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感受。?Gaudin, J., Polansky, N., Kilpatrick, A. and Shilton, P.” Loneliness, depression,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in neglectful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93, 63(4): 597-605.

(3)父母的特點。母親的教育水平低①Brayden, R., Atlemeier, W., Tucker, D, Dietrich, M. and Vietze, P. “Antecedents of child neglect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2(120): 426-429.②Brown, J., Cohen, P., Johnson, J. and Salzinger, 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hild maltreatment: Findings of a 17 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officially recorded and self-report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8, 22(11), 1065-1078.、學習成績不好③Brayden, R., Atlemeier, W., Tucker, D, Dietrich, M. and Vietze, P. “Antecedents of child neglect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2(120): 426-429.、脾氣不好④Brayden, R., Atlemeier, W., Tucker, D, Dietrich, M. and Vietze, P. “Antecedents of child neglect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2(120): 426-429.、親職技巧和社交技巧都很差、缺乏問題解決技巧⑤Coohey, C. “Home alone and other inadequately supervised children” Child Welfare,1998, 77(3): 291-201.、幾乎不懂如何養育孩子⑥Brayden, R., Atlemeier, W., Tucker, D, Dietrich, M. and Vietze, P. “Antecedents of child neglect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2(120): 426-429.,都是忽視的高危因素。忽視兒童的母親自己在童年時代也曾經歷過忽視甚至虐待⑦Zuravin, S. DiBlasio, F. “The correlates of child physical abuse and neglect by adolescent mother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996, 11(2): 149-166.、離家出走、因行為不端進過青少年法庭、做過流產等。⑧Zuravin, S. DiBlasio, F. “The correlates of child physical abuse and neglect by adolescent mother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996, 11(2): 149-166.早婚也是忽視的危險因素。⑨Chaffin, M., Kelleher, K., and Hollenberg, J. “Onset of physical abuse and negelct: Psychiatric, substance abuse, and social risk factors from prospective community data”.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6, 20(3): 191-203.

此外,父母對孩子不夠溫暖,母親通常難以表達同理心、自我封閉、對家庭感受很負面,家庭沖突難以解決⑩Gaudin, J., Polansky, N., Kilpatrick, A. and Shilton, P. “Loneliness, depression,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in neglectful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93, 63(4): 597-605.,父親很少參與子女照顧?Brown, J., Cohen, P., Johnson, J. and Salzinger, 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hild maltreatment: Findings of a 17 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officially recorded and self report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8, 22(11): 1065-1078.等,也是兒童受忽視的風險因素。

(4)照顧者的精神健康。照顧者的精神健康狀態也是造成兒童忽視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心理紊亂是抑郁癥、 反社會性格紊亂?Christensen, M., Brayeden, R., Dietrich, M., McLaughlin, F., and Sherrod, K. “The 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self concept in neglectful and physically abusive low income mother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4, 18(3): 225-232.、強迫癥?Chaffin, M., Kelleher, K., and Hollenberg, J. “Onset of physical abuse and negelct: Psychiatric, substance abuse, and social risk factors from prospective community data”.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6, 20(3): 191-203.、嚴重的精神疾病和病理行為?Brown, J., Cohen, P., Johnson, J. and Salzinger, 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hild maltreatment: Findings of a 17 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officially recorded and self report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8, 22(11): 1065-1078.、低自尊和差的自我概念?Christensen, M., Brayeden, R., Dietrich, M., McLaughlin, F., and Sherrod, K. “The 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self concept in neglectful and physically abusive low income mother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4, 18(3): 225-232.、缺乏自信?Gaudin, J., Polansky, N., Kilpatrick, A. and Shilton, P. “Loneliness, depression,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in neglectful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93, 63(4): 597-605.、自我身份的負面感知?Christensen, M., Brayeden, R., Dietrich, M., McLaughlin, F., and Sherrod, K. “The 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self concept in neglectful and physically abusive low income mother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1994, 18(3): 225-232.、孤獨、任性沖動和情感表達障礙。?Coohey, C., “Neglectful mothers, their mothers and part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mutual ai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5, 19(8): 885-895.照顧者酗酒、吸毒也與忽視密切相關。?Sun, A., Shillington, A, Hohman, M, and Jones, L. “Caregiver AOD use, Case substantiation and AOD treatment: Studies based on two southwestern counties”. Child Welfare, 2001, 80(2): 121-128.

(5)社會支持。兒童忽視的母親社會支持網絡小①Coohey, C.“Child maltreatment: testing the social isolation hypothesi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6, 29(3): 241-254.、使用社會網絡的頻率低②Coohey, C. “Child maltreatment: testing the social isolation hypothesi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96, 29(3): 241-254.、社會化程度不高。③Gaudin, J., Polansky, N., Kilpatrick, A. and Shilton, P. “Loneliness, depression,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in neglectful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93, 63(4): 597-605.

3.小結

國外對兒童忽視的研究是比較全面的,1977年ISPCAN成立之后,每兩年召開一次國際研討會。此外,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Maltreatment等專業雜志,每年都有大量的專業研究論文出版。 本文根據研究主題的需要,只回顧了國外對兒童忽視的定義和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從相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盡管學者們就兒童忽視概念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但是,他們都認為忽視是監護人照顧不能行為,也都分別提到了監管忽視、照顧忽視和環境忽視,對我們的研究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為這樣的分類,明確了家長和監護人的責任意識、監護能力和意識層面的內容,是一個比較全面的界定,能夠幫助我們從兒童權利和家長責任的角度,來認識兒童忽視的性質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國外對兒童忽視家庭特點的研究,基本上描述了高發兒童忽視事件的家庭特征,即:單親、帶著很多孩子住在一起,社會支持網絡和社會資源嚴重不足;家庭生活貧困;忽視的受害者年紀小,忽視的后果可能是發育遲緩到死亡;受害者的父母可能出于多種原因,無法在心理上及時關注孩子,主要為教育背景、就業、雜亂無章的家庭環境和家庭結構、貧困、精神疾病甚至是藥物濫用,當然,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出現的問題,會直接導致兒童忽視的產生,而社會支持網絡的狀況也對兒童忽視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對中國兒童忽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當然,我們也知道,兒童忽視現象本身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④Kelli Connell-Carrick.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Identifying Correlates of Child Neglect”.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3(20): 5.因此,國外的研究成果是否與中國兒童忽視有可比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察和深入地研究才可以得到答案。

(二)國內研究

1.定義與現狀

國內對兒童忽視的定義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提出將兒童忽視分為3類:身體忽視、情感忽視和教育忽視。⑤陳晶琦: 《我國兒童忽視問題的研究現狀》,《中國全科醫學》,2007(1)。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忽視應包括6個方面:身體忽視、情感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安全忽視和社會忽視。近年來各期刊發表有關文獻基本上參照了這個標準。⑥潘建平、李玉鳳:《兒童忽視研究的最新進展》,《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5)。

國內的兒童忽視研究基本上是由醫學界學者開展的。有學者編制開發了評價中國兒童忽視常模的工作,這個常模成為測量中國城市地區兒童忽視狀況的主要工具。 學者們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忽視率,城市3—6歲兒童為28.0%⑦潘建平、楊子尼、任旭紅等:《中國3—6歲城區兒童忽視常模的研制》,《中國公共衛生雜志》,2003(1)。,6—8歲小學生為28.8%,9—11歲小學生為27.2%⑧潘建平、張華、曹春紅等:《中國城市小學生忽視狀況調查分析》,《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0 (1)。,12—14歲初中生為22.4%,15-17歲高中生為32.8%⑨張華、潘建平、曹春紅等:《中國城市中學生忽視狀況調查分析》,《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0(2)。;農村0—35個月兒童的忽視率和忽視度為54.9% ,3—6歲兒童為53.7%⑩王飛、潘建平、張松杰等:《中國農村0—6歲兒童忽視現狀》,《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12(1)。,6—8歲小學生為40.2% ,9—11歲小學生為42.5%,12—14歲初中生為45.1%,15—17歲高中生為49.4%。從這些數據來看,兒童忽視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研究發現,受到忽視的兒童在年齡上不存在明顯差異;男童的忽視率遠遠高于女童。①潘建平:《中國兒童忽視現狀與研究展望》,《中國學校衛生》,2014 (2)。貧困家庭兒童、流浪兒童、孤兒、殘障兒童、農村留守兒童、農村女童、全托兒童、單親或離異家庭兒童、有暴力傾向家庭的兒童、服刑人員及吸毒人員和艾滋病患者等的子女、某些氣質類型的兒童等,均是易受到忽視的重點人群。②潘建平:《深入開展兒童忽視研究,切實提升保護兒童能力》,《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1)。

2.影響因素

社會因素、家長因素、兒童方面的因素與兒童忽視發生密切相關。③楊玉鳳:《兒童虐待與忽視及其干預對策》,《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兒童忽視的影響因素有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職業、家庭月均收入、近1年收入減少以及孩子的年齡等。④蔣武、張志勇:《我國兒童忽視研究現狀》,《中國婦幼保健》,2009(10)。母親文化程度、孩子由父親或母親照顧、是否獨生子女及兒童的性別是影響兒童忽視程度的主要因素。⑤張東枚、鄭海英、鄒宇華:《廣州市3—6歲兒童忽視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6(11)。王琳等⑥王琳、石淑華:《我國0—6歲兒童忽視影響因素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國婦幼保健》,2011(13)。結合臨床研究確立了兒童忽視影響因素的指標體系,前6位高危因素分別為: 家庭氛圍、母子關系、兒童氣質特點、兒保機構服務水平、母親親自帶孩子時間、相關配套政策法規,其中兒童氣質特點、身體疾病、社會各因素對0—6歲兒童影響較大,且母親各因素的危險性超過父親。

3.小結

在中國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兒童忽視作為一個健康和公共衛生問題,得到了衛生健康專家們的高度重視,有較為全面的研究和討論。從現有的文獻來看,既有現狀的分析,有原因的探究,還有模型的發展,這些研究在幫助我們認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普遍性和復雜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在知網上查詢了2000—2014年期間發表的兒童忽視研究的文章,共出現2074篇相關文章。其中,在各級醫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為1012篇,各類教育學雜志上發表了694篇,刊登兒童忽視較多的雜志包括:《中國兒童保健雜志》、《中國婦幼保健》、《中國學校衛生》、《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中國全科醫學》、《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中國全科醫學》等。研究者也大多是醫學專業和醫務工作者。

從現有的文獻回顧來看,我們發現,至少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兒童忽視的定位問題。兒童忽視是一個健康問題,還是一個法律問題或社會福利問題?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明確提出兒童有健康成長和發展的權利,因此,兒童忽視不僅僅是一個兒童健康和公共衛生的問題,它更是一個兒童權利保障的問題,它關乎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家庭穩定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從法制(源頭治理)和法治、社會服務(補救)、公眾意識教育(預防)等角度,深入研究兒童忽視產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如何干預和預防。

我們認為,其他相關學科,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工作等相關領域的學者應該關注這個領域的研究,從社會、家庭、心理行為、法理、法律、干預服務和預防等角度,全面研究這個問題,并為解決這個問題找到具體的制度安排和路徑。

第二,現有的對兒童忽視的定義是否合適?兒童忽視的責任主體到底應該是家長(監護人)還是社會?如果是家長和監護人,那么,社會忽視這個類別就不適合放在兒童忽視的定義中,因為這里出現了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忽視的責任的問題,而從法律監護權的角度來看,社會不是兒童的監護人,家長作為監護人需要承擔兒童的一切監護責任。如果確定家長在兒童忽視中的責任,那么,在兒童忽視的定義中,是否應該加上監管忽視?兒童忽視的定義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第三,如何預防和解決兒童忽視問題?要有效制止和干預兒童忽視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政策法律來支持?誰應該對兒童忽視負主要責任?負什么樣的責任?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獲得答案。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兒童忽視是一個涉及內容很廣、定義不統一的領域,為了便于收集資料,我們選擇了因家長忽視而出現的兒童傷害事件作為切入點,希望從這里找到更多的研究問題和方向,逐步推進兒童忽視的研究。

近年來的新聞媒體報道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兒童因家長(監護人)照顧疏忽而出現的很多傷害、死亡事件,例如,廣東的小悅悅事件。但是,聽了這類事件的報道和評論后,給人的感覺主要是肇事者的責任,是由社會公眾的冷漠造成,很少提到家長和監護人的責任。還有,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僅僅將這些問題歸結于意外傷害,而非兒童忽視。因此,我們希望通過研究來了解現實生活中,兒童忽視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特別是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出來的兒童忽視狀況到底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對社會服務、法律制定有什么啟發?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借用了在本文第一節中提到的國外學者提出的環境忽視和監管忽視的概念,即監護人對環境安全隱患的不重視和照顧過程的疏忽而給兒童帶來的傷害行為,重點關注因家長或照顧者照顧不當而造成的兒童意外傷害,希望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因監護人照顧疏忽而導致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有什么特點?第二,兒童意外傷害是偶發意外事件還是兒童忽視?我們選取了近年來新聞報道中有關兒童意外傷害的報道進行分析,以揭示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并從推進兒童保護,促進兒童福利的角度提出了干預建議。同時,希望借此能夠提醒公眾更多地關注兒童忽視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等問題,并就未來可能的研究提出建議。

四、主要發現

(一)數據來源

我們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父母和照顧者因疏忽照顧而給兒童帶來的傷害上,重點研究由于監管忽視造成的身體傷害,例如割傷、挫傷、燒傷等其他形式的傷害,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傷害發生的過程、類型、后果、父母和照顧者的責任等細節,從法律責任認定、干預和預防的角度,提出相關的建議。鑒于缺乏對兒童忽視的統計數據,我們選擇了從媒體上收集有關因為照顧疏忽而導致的兒童傷害的報道。報刊的主要來源是:《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中國消費者報》、《工人日報》等全國性報紙8類,地方性報紙《北京日報》、《廣州日報》、《溫州日報》、《深圳特區報》等地方性報紙84類,國際在線、華安在線、湖南在線等10個熱線,以及中國新聞網、騰訊網、新華網、鳳凰網等63家網站。抽取的時間是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

我們將兒童意外傷害、父母疏忽等關鍵詞輸入百度和相關網站中, 抽取了2010年至2014年之間的符合這兩個主題的報道共423篇。然后,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不同的主題,對報道進行內容統計,最后將統計數據運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表1介紹了資料來源,每年的數據來源不同,因為有的年份是沒有相關報道的。

表1 資料來源

(二)基本統計結果

我們根據新聞報道的內容對兒童意外傷害的過程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發生意外的主要地點是家中,占了36.4%,其次是池塘、水邊及居住的社區中,分別占11.8%、11.6%,接下來就是路邊路口,占10.6%和商場、市場,占10.4%。家中原本是兒童安全、幸福成長的地方,但是,我們的數據則顯示家中成為意外事故高發地。現有的資料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表2 兒童意外發生地點

表3 意外發生的時間

表3顯示,發生意外時間分別是下午(41.4%)、上午(29.3%)和晚上(19.9%),上下午是事故高發時段。

表4 兒童性別

表4中顯示,男孩受到意外傷害的比例為59.6%,高過女孩(34.0%),男孩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比女孩大,這里的結果與國內的研究和國外的發現基本一致。

表5 受傷程度

表5的結果顯示,有30.5%的意外事件導致了兒童死亡,22.2%的意外事件導致了兒童的嚴重受傷,12.5%的輕度受傷,9.0%的中度受傷,17.0%的無傷害,只有很少的意外事件沒有對兒童構成傷害,絕大多數的意外事件都會不同程度地給兒童帶來短期或長期的傷害。

表6 受傷程度與兒童性別的關系

通過對表6的分析,我們發現,在輕度受傷、重度受傷、死亡和失蹤中男童比例都高于女童:死亡的兒童中男童(21.7%)高于女童(11.1%);重度受傷中,男童(14.7%)高于女童(9.2%);中度傷害中,男童(5.2%)高于女童(4.3%);輕度傷害中,男童(8.2%)高于女童(4.9%);無受傷中,男童(11.7%)高于女童(7.1%)。由此可見,在意外傷害中,男童的死亡率、受傷率(致殘率)均會更高一些。目前尚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表7 受傷類型

如表7所示,在受傷類型中,27.9%為走失,22.9%為墜落,15.8%為溺水,9.5%為燙燒傷,9.5%為照顧失當,5.9%為車禍,3.3%為誤傷,2.1%為誤食。

表8 不同性別與受害形式

從表8的數據我們發現,女童是性侵犯的主要受害者(1.0%),更容易誤傷(2%);而男童更容易溺水(12.4%)、燙燒傷(5.8%)和走失(18.9%),此外,在車禍和照顧失誤中,男童比例略高于女童。

表9 受到忽視的兒童年齡

表9呈現了受到忽視的兒童的年齡段比較集中在2—5歲組和6-12歲組,其中超過一半的傷害事件發生在1—5歲組中,1/3的傷害事件發生在6—12歲組中,1歲及以下和13歲以上的組表所占比例明顯減少,這個發現與國外的發現比較接近,即:年齡越小,受到忽視的可能性越高;1歲及以下組的比例雖然小于1—5歲和6—12歲組,但也遠遠大于13歲以上組別,這個發現與國內的發現差別較大(即受到忽視的兒童年齡差異不大)。

表10 意外責任人

如表10所示,發生意外的主要責任人為父母(58.6%),其次是母親(19.6%),祖父母或外祖父母(9.0%),父親(7.6%)。值得一提的是,兒童出現意外傷害事件超過一半的是父母同時在場。另外,我們也發現,女性在場的比例高過男性,母親單獨在場的比例為18%,父親單獨在場的比例為7.3%,奶奶、外婆的比例為6.4%,爺爺、外公的比例為1.6%,這個結果與國外的研究也有相似之處,即母親與兒童忽視現象更加相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其原因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媒體報道中,我們只看到了兒童家長或照顧者與意外事件發生的關系,更深入的信息我們無法獲得。但是,國外的研究發現表明,發生兒童忽視的家庭,往往會伴隨家庭暴力、貧困、吸毒、酗酒等行為,這些家庭是否有這些因素,我們尚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有必要就這些方面開展深入研究,以便幫助這些家庭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表11 責任認定

如表11所示,在責任認定中,無明確認定的案例為44.3%,父母為主要責任人的是38.9%,罪犯為4.1%,其他人為11.1%。

五、討論與建議

從收集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報道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案例都是因為照顧者疏忽而導致的意外傷害。,家中是意外發生最多的場所,而下午則是意外發生較多的時段;男孩受傷的比例高于女孩;低齡兒童受傷害的比例高于大齡兒童;女孩易于受到性侵犯;男童死亡率高于女童,重度受傷中,女童比例高于男童;女童更容易墜落和誤傷,而男童更容易溺水和走失;低年齡段的兒童(12歲以下組)更容易受到忽視,遭受意外傷害;在責任認定中,父母是主要責任人。此外,我們還發現,意外發生時父母同時在場的比例高于父母一方或祖父母在場的比例。

(一)討論

從這些結果中,我們發現,作為兒童忽視的主要形式,兒童意外傷害事件至少給我們提出了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發生是環境忽視與監管忽視并存。對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中,家中是意外發生最多的場所;同時,父母同時在場時,兒童意外傷害事件高發。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家原本是給人提供安全、溫暖、休息、放松的港灣,但為什么又成為兒童忽視的高發地?為什么父母同時在場卻出現監護缺位現象?是監護人的意識問題還是能力問題?家長和監護人的兒童監護意識到底包括哪些內容?這里可能需要深入討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這里是否存在監護人的環境忽視和監督忽視的問題,即監護人對家中存在的可能對兒童造成意外傷害的環境因素缺乏應有的關注;同時,也沒能很好地進行監管,確保兒童處在安全環境中。

第二,忽視了對受傷害兒童的后續服務。我們的研究發現,男孩受傷的比例高于女孩,男孩因為意外傷害的死亡率高于女孩。這些現象表明,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之后的身體康復和心理輔導工作需要大力加強,因為這種傷害不僅是生理的,更有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負面影響,同時這種傷害不僅是兒童自身的,也包括家長和監護人的。但是,無論是我們收集的媒體報道還是現有的有關兒童意外傷害的文獻中,都沒有提及這個問題。因此,如何幫助受到傷害的兒童和家庭康復是一個受到忽視的問題。

第三,忽視了對發生兒童忽視家庭的服務。國外的研究發現表明,發生兒童忽視的家庭,往往會伴隨家庭暴力、貧困、吸毒、酗酒等行為,這些家庭是否有這些因素,我們尚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必要就這些方面開展深入研究,以便幫助這些家庭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發生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的家庭關系是否存在功能不良的問題,是否可以從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中,反推家庭關系、家庭功能、親職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是否需要社會工作者對其家庭做出評估,并提供跟進服務?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社會服務部門的關注。父母在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中的責任到底是什么?

第四,忽視了家長或監護人的監護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因為家長或監護人照顧疏忽而造成的兒童意外傷害中,家長或監護人需要承擔責任嗎?需要承擔什么責任?誰來主張?在媒體報道中,父母往往以受害人的角色出現,之所以這樣,我們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兒童屬于父母和家庭,父母對孩子擁有所有權,因此,不需要對自己的財產(所屬品)進行賠償或承擔責任。在兒童忽視這個問題上,父母沒有責任,沒有權利,更沒有義務。當然,這些問題顯然是法律問題,我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做詳細討論。

第五,忽視了兒童意外事件是一個兒童權利問題。兒童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來獲得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成長,這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因此,由于照顧忽視而導致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是一個兒童權利保障事件,遠遠不是一個家庭的不幸事件那么簡單。而從目前中國現行的實踐來看,家長因照顧忽視而出現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基本上是一個私領域事件,是家庭的不幸事件,進入公領域后,變成了社會公眾獻愛心事件,媒體宣傳之后,接下來就是市民和社會組織獻愛心,宣傳過后,所有的后果都是由家庭來承擔的。因此,需要全社會都要意識到,因為照顧忽視而產生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是兒童權利保護問題,需要社會通過立法來確保兒童健康成長的權利,確定家長和監護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這樣,才能確保兒童權利受到侵犯時,公權力的及時干預,社會服務機構的及時介入,真正實現兒童保護。

第六,忽視了從兒童權利保護的角度開展相關研究。縱觀目前中國的兒童忽視(特別是兒童照顧忽視)研究,基本上出自醫學界和教育界,法學界和社會服務界的研究甚少,醫學界的研究幫助我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后果,但是,我們看不到如何解決、預防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因此,我們呼吁,法學界和社會工作界的同仁們,要關注兒童照顧忽視(當然也包括兒童忽視)問題,從法理、法律制定的角度來討論立法問題,從兒童保護的角度,來討論如何干預、制止和預防兒童照顧忽視問題,從制度建設和服務提供上,為兒童保護制度的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主要建議

兒童監管忽視是一個關涉到兒童健康成長權利實現的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兒童保護意識的教育,特別是對家長和監護人的親職教育,提高他們對兒童忽視的敏感度,增加責任意識和監護能力,提高親職技巧,加強和諧、安全的家庭環境建設,減少兒童忽視事件的發生。

第二,盡快完善兒童保護相關立法,填補兒童忽視的立法空白,出臺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家長和監護人對兒童教育、養育和監護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使父母和家庭養育孩子的狀況處于國家監督之下,從法律上確保兒童權利的實現,確保兒童忽視事件發生后,公權力的及時介入和合理、有效干預。

第三,重新認識兒童忽視定義,特別是要重新定義因監護人失職而造成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這遠不是一般的意外事件或傷害事件,而是兒童忽視事件。要加大從多學科的角度對兒童忽視的研究,特別是從法律、社會學、心理學和社會服務的角度,深入研究兒童忽視出現的原因、過程、高危因素、保護性因素等,為兒童忽視的制止、預防和干預提供理論和實證支持。

第四,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要積極發展兒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培養一批關注兒童發展和兒童保護的專業人才,積極推進建立一套兒童保護系統,不僅為出現兒童忽視的家庭提供干預和支持,而且為兒童和家庭的后期康復,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

第五,媒體工作者要樹立兒童保護意識,大力宣傳父母和監護人在兒童成長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相關的報道中,要充分體現保護兒童和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強調監護人在兒童意外傷害事件中的責任和義務,從媒體宣傳的角度,發揮應有的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現有的新聞報道,屬于二手資料,資料中的很多信息不夠全面,有些信息存在遺漏。因為媒體報道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要求,不能滿足本研究的需要,因此,從資料的全面性上來講,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盡管這樣,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發現一些趨向性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激發更多的社會科學的學者關注兒童忽視問題,特別是要從兒童權利和兒童保護的角度來深入研究兒童忽視的問題。從立法、制止和干預的角度,開展深入的、大樣本的研究,揭示兒童忽視產生的原因、后果、影響,并從干預的角度,積極探索服務模式,實質性推進中國兒童保護制度的建立。

□專題研究:兒童保護與兒童福利

(責任編輯:隋玉杰)

Child Accidental Injury and Child Neglect: Issues and Solutions

LIU Meng, LI Ying, LI Yi-yao, DUAN Xian-d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hild accidental injury is increasing, yet few people have connected such injuries with child negle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ies on child neglect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e selected media reports on child accidental injury,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accidents, and explored their impacts and related responsibilities. Findings show that child accidental injury can be defined not only as a public health issue for children, but also an issue of children’s rights as well as child protection, for which, their parents and guardians bear inescapable caring and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ies. It is claimed that child accidental injury should be defined as one category of child neglect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Suggestions of child accidental injury and child neglet for future research, public education and policy advocacy have been raised accordingly.

Key words:child accidental injury; child neglect; supervision neglect; child protection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多機構合作留守父母社區服務模式研究”(13ASH00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夢,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家庭暴力,社會工作教育;李瑩,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家庭暴力立法與司法;李祎瑤,中華女子學院2014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段顯丹,中華女子學院2014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欧美啪啪一区| 欧美午夜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日本在线国产|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无码专区第一页|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1精品综合|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玖玖视频|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1精品网站| 69av免费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天天综合网站| 欧美伦理一区| 高h视频在线|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日本精品影院|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www.亚洲国产| 亚洲啪啪网|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网站18禁|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