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解曉悅
摘 要: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同業其他金融機構相比,農村信用社無論是資產質量還是盈利手段都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在激烈復雜的競爭環境中實現信用社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重大課題。該文對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指出管理機制、用人機制、制度、外部環境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方面,提出了農村信用社效率提升對策:合理解決農商行改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加強制定風險防范機制,實現員工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等,為促進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健康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經營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019-05
Study 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Jinzhong City
Chen Lia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801,China)
Abstract: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ve market,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inancial industry,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ve a wide gap in both asset quality and profitability means,how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highly complex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needs to expl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Jinzhong,pointing out the presence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the employment mechanism,institutional,environmental and other external imperfections.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reasonably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ing agricultural firms before the restructuring,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realize the staff security system,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to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furthe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Operating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
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經過逾60多a的發展,截至目前在職人員3 953名,已成為全市服務人員最多、覆蓋面積最廣、資金規模較大、業務種類眾多的以服務“三農”為主體的金融服務機構。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經過多年來不斷的模式改革,經歷了商行改制、高風險化解、改善經營和創新,實現了質與量的提升。截至2015年末,存款余額達740億元,貸款余額達466億元,農業貸款余額為427億元。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為晉中市的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金融支撐。
1 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發展經營現狀
1.1 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經營規模使用了2011-2015年的數據并分析了晉中市農信社的存貸款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從2011-2015年呈逐漸遞增的態勢,其中,存款余額由2011年的4 202 264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7 397 339萬元,增長幅度達到76.03%;貸款余額也保持增長的態勢,由2011年的2 439 615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4 660 850萬元,增長幅度達到91.05%(表1)。由圖1可以看出,晉中市農村信用社近5a的存、貸款業務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此帶動了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由圖2的存貸款比可以衡量晉中市農信社在2011年至2015年之間的存貸款變化情況:總體上晉中市農信社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在2011年到2015年呈整體上升的趨勢,但存款規模增長速度明顯大于貸款規模速度,存款貸款比例由2001年的1.72下降至2015年的1.58(表2)。這表明晉中市農信社在這期間發放貸款速度相對較小,存在此種現象的原因有2個:一是信貸人員在貸款審批上更為嚴格,貸款質量相對提高,數量相對減少;另一個原因主要是該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城鄉居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增加,可供支配資金多。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同時,本節運用農業貸款數據分析和研究了晉中市農信社對晉中市農村經濟法的影響與支持力度,使用的指標是晉中市農信社農業貸款余額和整體貸款余額的比例,結果顯示,如圖3,2011-2015年間農業貸款占總貸款余額比例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2011年到2013年的增長速度要高于2013年到2015年的速度。總體而言,晉中市農村貸款數值不斷增長,占總貸款比例不斷增加,有力的支持了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1.2 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從2011-2015年之間的利潤總額和人均利潤的變化可以看出,近5a來,晉中市農信社的總利潤保持持續的增長速度,由2011年的55 931萬元上升到2015年的116 222萬元,環比增長速度達到8.47%(表4),盡管職工人數在2013-2014年略為下降,但其間人均利潤率增長穩定,由2011年的15.38萬元/人,達到2014年的29.4萬元/人,環比增長速度達到7.46%(圖4)。
1.3 風險水平略有上調 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的風險水平的評估,主要采用2個指標進行:資產負債率(表5)和資本充足率。由以下2011到2015年的資產負債率圖5可以看出,2011-2012年資產負債率略有下調,2012年開始呈現緩慢上升的變化,這顯示出晉中市農信社的經營風險略有上調。
反映金融單位的風險程度還有一個指標:資本充足度。從2011-2015年晉中市農信社的資本充足率(表6)變化趨勢圖。分析所得,盡管5a間資本充足率水平不高,但仍然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資本充足率與風險水平呈反比關系,則風險水平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風險水平的降低,有利于晉中農信社的平穩發展。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1.4 經營效率逐漸提高 經營效率在經濟學中一般采用成本和費用來反映,本節采用成本耗用率和費用耗用率衡量企業經營效率水平(表7)。其中成本耗用率=營業總成本/營業收入,費用耗用率=營業總費用/營業總收入,統計與計算結果如圖所示,除2011-2012年成本耗用率有上升的趨勢,其余時段2種指標都有下降的趨勢(圖7)。成本耗用下降、費用耗用率降低表明信用社經營效益的逐漸提高。
數據來源:山西省統計年鑒。
2 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晉中市農村信用社雖然在前期的發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仍有多問題亟待解決,既有體制的、外部的原因,如商業銀行的改革取向與支持弱勢群體的矛盾,外部金融生態環境不佳。更有機制的、內部的因素,如觀念落后,粗放經營等的影響。
2.1 管理機制不完善 農村信用社在2011年緊緊把握煤炭兼并重組政策機遇期,在落實保全清收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存量貸款的同時,投放貸款12.18億元,擇優扶持了一批煤炭兼并重組主體企業和煤炭兼并獨立法人企業兼并重組或煤礦技改。贏得了寶貴的優質客戶資源。但服務“三農”亦是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定位,經營風險大、產出效益低、管理成本高等涉農貸款固有的特點與其商業化經營的逐利本性存在著一定矛盾,使得農村信用社在制度設計上處于尷尬境界。同時,晉中農村面臨多重管理、重復管理。一個問題重復檢查自然就耗費了被監管單位的精力、人力和財力。不難看出,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費”支出遠遠高于其他商業銀行,進而造成管理成本趨高。
2.2 用人機制保守
2.2.1 人才配置不盡合理 全市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普遍缺乏專業管理知識。管理人員沒有深刻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仍然采用傳統的人才管理模式。以“辦事”能力高低作為人才管理的傳承模式,根本不講究人員的科學配置,無法優化人員結構,員工潛能得不到激發,人才資源嚴重浪費,與現代化人力資源需求與人力資源管理的正規化、專業化管理極不匹配[1]。
2.2.2 激勵機制相對缺乏 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激勵機制。自上而下行業管理,削弱了農村信用社在人才招聘、干部使用上的自主權。委任制,出現了干部選拔不公開不平等、能上不能下和論資排輩的現象。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員工的積極性,“多勞多得,干好多得”的動態取酬考核辦法根本沒有落到實處[2]。領導干部與一線職工的利益分配差距懸殊,能干事、干實事的人得不到應有報酬,存有異議。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崗位人員專業不對口,造成人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現象突出,限制了員工聰明才智與能力的發揮,甚至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形成了職工總量過多,人員素質低,員工能進不能出,“劣幣驅逐良幣”的怪現象。
2.2.3 用工改革效果欠佳 2009年,按照省聯社的統一安排,晉中市農村信用社進行了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在改革以前,晉中市農村信用社有在編員工2 384人,臨時工1 229人,臨時工占職工總數的34.02%。改革后,929名臨時工充實到了正式員工的隊伍當中,職工總數為3 313人,雖然解決了大部分臨時工的工作問題,但是也造成了整個員工隊伍質量的下滑。如一些縣把廚師、司機等后勤人員也加入到業務人員中,影響了整體信合人員的素質提升。
2.3 經營理念落后 目前在晉中市的一些經濟欠發達縣區,金融業務事實上的壟斷地位,使得部分領導和員工的思維方式仍停留在“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舊思維上。從領導層面講,或多或少存在守攤子、保位子的思想,且在目前的干部交流體制下,短短3a任期只會形成經營上的短期行為,難以從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農村信用社做出長遠規劃,更多的是在考核的指揮棒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員工層面講,眼睛只盯在自己這個狹小的圈子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我滿意。在其他銀行尋找到優質客戶和優秀項目大量投放貸款的時候,信用社的同志還坐在辦公室里為找不到優質客戶而嘆息,還在坐門等客。
2.4 管理制度偏差
2.4.1 制度形成方面 內控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全員清收不良貸款的制度,讓一些從未接觸過信貸的柜員參與其中,影響了制度的執行力。內控制度缺乏系統性、整體性[3]。各職能部門僅結合部門的具體情況制定政策,而忽視了全局觀念,導致責權失衡,部分政策只針對具體問題,屬于時效性政策。內控制度缺乏權威性。在整個制度的運行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機構,使得制度執行效益大打折扣,雖然頒布了許多有效制度,但是真正落實到位的卻少之又少[4]。如在稽核人員管理上,雖然在全市建立了稽核大隊,縣聯社成立了稽核中隊,但是對于稽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往往無法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僅僅針對具體行為做一些規范和調整,缺乏一定的獨立性。總之,信用社有些制度不切實際,目標不能因地制宜,無法執行。
2.4.2 制度創新方面 聯社統一法人后,未能積極進行管理制度創新,傳統的縱向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如一筆超過基層信用社貸款管理權限的貸款要經過基層社信貸員調查,再經過聯社客戶部調查,信貸部審查和有權人審批才能發放,造成一些資金需求短、頻、急的客戶只能另尋其他金融機構。未能及時進行服務制度的創新,依然采用“大而全”或“小而全”雜貨鋪式的經營管理,造成開展新業務,缺乏研發能力;拓展大客戶,缺乏服務實力;鞏固小客戶,缺乏工作精力的被動局面。市場定位的缺失必然導致經營方向的偏離,動則千萬甚至上億的信貸資金打了“水漂”。“壘大戶”是農村信用社經營的重大誤區。
2.4.3 內控體系方面 由于考核機制不健全,農村信用社基層管理人員往往把年終目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為了順利達成年終目標,漠視制度建設和執行,甚至出現了違規操作現象,這種種行為為信用社的長遠發展埋下了安全隱患。如某網點為了完成上面下的達發卡任務,網點負責人讓柜員進行違規處理,將公司頒布的開卡規定置之腦后。類似事件時有發生,根源在于大多數管理者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制度的重要性[5]。縱觀晉中信用社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違規違章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業務方面只注重擴大業務規模,嚴重忽視內控制度建設。有制度而不按照制度去嚴格執行,比沒有制度更可怕。
3 促進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對策
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晉中市農村信用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和執法及信用體系,離不開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離不開自身內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更離不開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必須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3.1 解決商行改制前期問題,順利實現商行改制 在農商行改制過程中,當前的產權制度、風險防范機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漸解決,以順利過渡實現改制。首先,健全內控制度,構架統一法人治理模式。健全內控制度,明文確定每項業務的程序和規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條可依,人員各司其職,運作公開透明,準確明了,防范各種隱性風險。整合分散微小股份,實現社員代表大會制,切實落實實施由董事會為基礎的管理模式,規范理事會和監事會制度,實現法人治理結構有效運作。其次,增強繼續服務新農村建設意識,加強協調商業化經營和支農性建設。服務“三農”始終是農信社的服務根基。無論是否改制,都要尋求支農與商業化的同時前進的結合點。通過商業化模式來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繼續壯大服務“三農”能力,實現服務社會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雙贏。
3.2 加強制定風險防范機制,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風險防范主要是風險預警處置預案、損失評估恢復的綜合措施,以此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主要從3個方面來進行:首先,在經營風險的防范方面。主要是對經營的資金來源和運營按照科學既定的方式進行安排,按人民銀行規定的準備金率來合理控制存款準備,同時及時調整資產結構,充實自身的資本,達到相關風險比例要求,計提相應的風險準備金。降低信貸風險,定位為中小企業和“三農”企業中短期融資,對大額貸款實行嚴密的監督控制,嚴格執行相關操作規范,設置監督崗位并落實到位,及時多角度處理不良貸款。其次,在行業風險方面。滲透企業文化,不斷提高自身文明服務禮儀,發展自身服務優勢,打造自身特色業務,提高經營效率,擴大市場份額。同時接受各層次監督管理部門監管,強化風險意識,實現穩健經營。在政策風險防范方面。密切了解國家經濟發展動態,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根據利率、匯率波動,及時分析調整自身資產配比結構,調整經營模式策略,提前規避風險。
3.3 建立合理激勵機制,實現管理與激勵相結合的雙向機制 制度創新是信用社發展的動力,建設、實施和完善以市場經濟制度為核心的制度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著強大的保障力量。信用社發展過程要注意對金融制度資源的開發和合理運用,只有符合農村信用社實際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乃至組織制度創新,規避風險乃至金融保障制度的創新等,才能更有利于信用社的發展[6]。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工資分配制度。對于員工工資分配應該更加注重效率與公平,在分配過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取消“同工同酬”,實行“多勞多得”,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轉變自上而下的用人理念,開拓優秀人才晉升道路,讓人才的晉升更加公正、公平、公開,使有才之士能夠順利進入信用社任職。完善監督管理機制,配備充足的監督管理人員,定期檢查相關事項。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做到“發現一個,處理一個”,絕不能姑息遷就。完善人才招聘制度。有針對性的需招聘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建成高技術的人力資源管理隊伍。對于管理過程中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堅決剔除。抓好企業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優秀企業文化支撐企業發展的作用,為信用社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員工作環境。
3.4 給職工以充分保障,實現人員各盡其才 良好的人力資源對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抓住當前改革的機遇,全面提升農村信用社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為信用社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讓信用社邁上全新的臺階。首先,要提高認識。實現人才建設與改革發展并重,將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作為信用社發展的重中之重,開展優秀人才培養工程,并將其作為信用社發展最具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的投入,為信用社的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核心人才隊伍,形成自身發展特色,增強企業競爭力。其次,采取“三個一批”進行精兵簡政。要敞開出口,敢于清退“閑雜”人員,對危害信用社發展、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堅決剔除公司[7];對于達到內退要求的人員要堅決及時的給他們辦理內退手續;對于低素質、無作為、亂作為、可有可無的人員進行買斷處理,以絕后患。三,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引進制度。引進品行兼優、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并做好人才引進前的考察錄用工作,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避免人才資源浪費;完善內部選拔制度,給予優秀人才更好的晉升機會,實現人力資源的高效使用;四,加強員工的在職培訓與激勵機制,注重可持續性發展。對于信用社的工作人員,除日常的督導學習外,還要開展專業的技能培訓,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員工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讓員工能充分勝任日常工作,適應新常態下的競爭和挑戰。
3.5 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實現金融產品多樣化 為了適應農村市場發展的新變化,農村信用社除做好日常的存款、貸款、結算業務外,還應該不斷探索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全面提升金融產品的質量,改善服務水平,實現多種業務聯合開展。大力開發農村市場,有針對的性的開展代收、代付、家庭理財等個人金融服務領域的業務,有計劃的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開展只針對農村的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全方位的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多元的金融服務。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和開發力度,逐步實現服務手段的現代化,金融產品的多樣化;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實行全國聯網,加速營業網點電腦及附屬設備的更新換代,提升電子銀行功能;依托綜合業務網絡,加大業務軟件開發、應用與維護,搞好代理、咨詢、銀企合作等重點業務的電子化運作,特別要注意與客戶業務相匹配的應用程序開發,提高廣泛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水平[8];積極開辦網上銀行、自助銀行、家庭銀行、電子商務等金融服務的新品種,實現業務電子化,管理信息化,辦公自動化的運作體系,滿足農村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
4 結語
農村信用社或者農村金融機構的確具有特殊性,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領域的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農村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信用社發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牽涉到政府與農民、農村與農業,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與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等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無疑也是進行重大利益調整的過程[9]。當前的問題在于農村信用社如何盡快擺脫困境,建立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更好地支持“三農”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和農村信用社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佩俊.基層央行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問題的思考[J].青海金融,2009(9):58-60.
[2]高錦.試論當前農村信用社內控制度建設[J].新西部旬刊,2011(7):79-79.
[3]張瑞峰.淺議農村信用社的內控制度建設[J].農村·農業·農民A,2009(10):38-39.
[4]李洪佳.生態文明建設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制度供給、可信承諾和監督[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6-21.
[5]蔡建瑋.招商引資的亂象及其治理對策[D].華東理工大學,2014.
[6]沈智俠,田旻.試論當前金融創新的內涵與發展[J].經濟視角:下,2011(30):77-78.
[7]鄭鋒.農村合作銀行的轉型升級之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0(12):92-94.
[8]徐新.探索方略謀跨越[J].中國農村金融,2012(17):13-16.
[9]趙慧娥,吳浩鋆,王志丹,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對策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世界農業,2009(12):65-6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