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漱玉
【摘 要】近年來,在中職食品專業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現象:多數學生學習興趣缺失、看手機多過看課本、未來發展規劃迷茫,另一方面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需要脫節,基于“反哺教育”的中職食品專
0 引言
食品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2016年的“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問卷中,食品安全以55.1%的高比例贏得“殊榮”。食品行業發展既面臨持續較快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保證食品安全的重大挑戰和壓力,這些新趨勢和新特征,對食品專業人才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機遇。目前的現實是,在校食品專業的中職學生大多數都加入低頭一族,上課、下課最吸引他們的是手機。習慣于微信,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的現代中職學生,很難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幫助他們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樹立崗位責任意識。
每年學校都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通過他們的創業歷程、成功經驗、學習工作經歷激勵在校生。我們更希望畢業生能參與到教學中,幫助在校生熟悉、適應、理解未來工作崗位要求。這一設想面臨的問題是:畢業生很難隨時安排出合適地時間、學生去工作現場親身體驗可能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為了解決這樣的困難,我們試圖通過教育信息化手段之一的“微課”制作,即利用這些優秀畢業生工作場所或請他們回母校創設模擬工作場景作為教學情景,將他們“現身說法”的視頻制作成微課,將優秀畢業生反哺母校這一想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免去了畢業生們的工作時間與教學計劃時間的沖突,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掌握相關知識技能,達到最終教學目的。
1 概述
1.1 反哺教育
反哺,本意是雛鳥長大后,銜食喂母鳥。它顛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現形式,消解了教師的權威,擴展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空間,使教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并賦予了教育全新的意義[1]。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未來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說,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在這基礎上,我國學者提出了諸如“文化反哺”、“反向社會化”等概念。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老師認為[4],隨著“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 ,學生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狀態,學生的“碗”不再是空的,已經裝滿了水,只不過這些水的成分與教師的“桶”中的水的成分有很大不同。教師的“桶”承載的是學科知識、人生閱歷等,學生的“碗”承載的是時尚信息、流行觀念和新的價值規范。處此情景,“桶”中的水不能再一味傾倒入“碗”,只有二者呈交匯、融通狀態才彼此不會相互對抗和拒斥,才能在相互汲取營養的過程中形成彼此對事物的新認識,對問題的新看法。
基于反哺教育的理論思想,即子代向親代傳遞知識、進行教化的逆向教育過程的啟發,我們邀請優秀畢業生反哺母校。優秀畢業生的品德、成就無疑是對在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活教材。這種反哺教育方式能讓學生易于接受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專業及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崗位,并由此客觀地進行就業定位。
1.2 微課
微課是“微課程”(micro-lecture)這個外來概念被引進到中國后的一種本土化稱謂。微課程概念的首創源自美國“一分鐘教授”戴維·彭羅斯,2008年他提出“一分鐘微視頻”的微課程概念,強調將教學內容和目標緊密結合,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式的學習體驗”[2]。在國內,廣東佛山教育信息網絡中心胡鐵生老師率先提出“微課”概念,并在中小學開展微課建設。胡鐵生老師認為,微課是根據實踐教學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3]。
從這些研究學者提出的觀點可以總結出,“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5-10分鐘時間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在教育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適合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1.3 基于“反哺教育”的微課
對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尚不成熟的中學生而言,一方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另一方面我們要干預、引導他們,如果一味隨著他們的興趣,肯定會導致教育的膚淺和簡單。[6]由此,我們課題組開展了基于“反哺教育”的中職食品專業微課制作初探。將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與“微課”教學手段融合,按照教學的知識點、技能點以及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利用視頻記錄優秀畢業生在崗位現場的工作情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和工作情景有機整合,制作成短小精悍、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微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學習,分享學習成就,從而打破傳統教學中師生角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
2 基于“反哺教育”的微課制作策略
2.1 教學設計
首先結合崗位應用實例對專業涉及的概念、術語等易錯點開發微課。將歸納整理出的易錯點拆分成若干個知識點,然后,針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制作成主題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擴充的微課。畢業生和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畢業生實際工作崗位要求和工作場景,選擇能突出知識技能重點的教學內容,采用必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學設計思路。
比如,在講授“細菌染色”這一課時,盡管教師課堂上有演示,但學生人數多,不可能全部同學都看到教師的每一個操作細節,故學生自己操作時,教師會花很多時間在一些諸如染色劑使用順序等的簡單問題,操作手法和規范等一些關鍵問題來不及在課堂教學中糾正,而畢業生反映操作手法和規范是新入職的人員最缺乏的職業素養。通過討論分析后,我們先完成教學設計,再到畢業生工作的單位,錄制他在無菌室的進行革蘭氏染色的工作場景,突出操作過程的手部動作和使用的染色劑,為后期微課制作準備素材。
2.2 多媒體課件設計
在“微課”制作過程中,除了視頻以外,多媒體技術是最常見的一種手段。利用動畫、flash等手段設計規范合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往往能吸引學生注意、提升教學氛圍、強化學生記憶的功能。比如在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時,我們挑選3個在讀學生到畢業生工作的單位去跟蹤采訪,采訪回來的學生在計算機老師的幫助下將他們的見聞做成動畫短片,這種素材經過后期剪輯做成的微課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學生最了解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2.3 教學情境設計
畢業生和教師共同根據教學內容中的相關知識點和技能,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工作場景作為“微課”教學情境。這個工作場景可以是畢業生現實的工作場所,也可以請他們在學校實訓室里模擬一個工作場所。教學情境設計要強調所創設的場景能引起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和興趣、引起學生操作體驗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到知識和技能在現實工作中的應用。比如,在實施“微生物檢驗前準備”的教學情景設計中,將待檢驗的樣品和文件通過這個窗口進行交接、核查、填寫相關文件這個工作場景設計成微課。畢業生和教師共同授課,在實訓室搭建了一個收貨窗口、編制相關文件。學生課前學習過微課以后,在課堂上分角色扮演檢驗人員和送檢人員,完成樣品接受和檢驗文件填寫。
2.4 影像呈現
微課以視頻為載體,這就涉及如何將教學設計思路、多媒體課件、教學情境進行影像呈現。為了起到反哺教育的作用,邀請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的同時,要選擇在現實工作崗位或在學校實訓室模擬工作場景進行錄制,全面記錄優秀畢業生的教學行為,并且依據影視制作原理即時編輯,以較好的視覺呈現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探究欲望,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
3 基于“反哺教育”的微課制作的實踐反思
“微課”作為一種主題明確、內容短小的教學微視頻,教學主題與教學內容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疑點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使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學習的自由度,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滿意度[5]。
無論是在微課制作或是正常授課過程,畢業生的教學藝術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選擇適合優秀畢業生發揮自身專業技能特長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情境,提升教學的藝術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角色認同,達到反哺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微課”的影像呈現效果給學生帶來最為直接的視覺沖擊,直接影響到其外部注意。所以視頻的呈現要注重形式的多樣性、技術性和藝術性。此外,多媒體課件的整體布局、色彩搭配等也可以達到刺激感官、吸引學生眼球的作用。
4 結束語
“微課”是在互聯網進入“微時代”的文化語境下在教育領域中產生的一種新生教學資源,在工作崗位上茁壯成長的畢業生是學校放飛的雄鷹,利用微課主題突出、短小精悍、資源豐富、結構獨立的特點,把反哺教育的理論思想滲入進去,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微課”設計思路。既滿足了為碎片化時代的學習文化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又滿足了反哺教育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孫凌傲.教育反哺 當代教育的亮點[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9).
[2]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現代教育技術,2011(10).
[4]鄭金洲.教育反哺芻議[J].教育研究,2008(5).
[5]劉紅霞,趙蔚,陳雷.基于“微課”本體特征的教學行為設計與實踐反思[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6]王枚,孫建輝.“碎片化”時代的“陌生化”閱讀[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5B(上).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