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弧笑
全年有超過200檔新節目上馬的2015年,堪稱中國電視綜藝的爆發年。然而,在省級衛視綜藝大戰愈加白熱化的2016年,保守估計之下的綜藝節目總數將史無前例地突破400檔。廣告收益和收視率直接反映了省級衛視們的實力,而廣告主對熱門綜藝資源一擲千金的“壕”氣,催生了綜藝制作市場“寧濫勿缺”的押寶式生產氛圍。400余檔節目中,想必更多的還是反響平平、“濫竽充數”的,那么2016年怎樣的節目會被觀眾們所接受呢?以下4個關鍵詞,或將影響2016年的綜藝節目趨勢。
關鍵詞1:劇情
今年6月在東方衛視首播的《極限挑戰》成為了今年年中最富話題性的新綜藝。從“繼承者”“上海灘”到“瘋狂的石頭”“職場宮心計”,每期以劇情為節目內核的《極限挑戰》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有觀眾開始懷疑,每期節目的內容是真的有“劇本”的,從而有悖于其真人秀的真實性。而第4季度才播出的《全員加速中》,也因其“真人秀+電視劇”的內容模式,而帶給觀眾不少新鮮感。盡管人們對于于媽的作品褒貶不一,但其為《全員加速中》操刀的“電視劇式的劇情任務描述”,還是引發了一波熱烈的討論。
從節目本身而言,特別是像《極限挑戰》和《全員加速中》這樣,節目中包含了一些較為復雜的游戲規則的內容,對于第一次收看的觀眾來說會存在理解障礙。更重要的是,本身帶有劇情的真人秀節目,從內容的角度上來看會更加精彩,也更具吸引力。
關鍵詞2:素人
自今年第3季度以來,以《完美假期》《我們15個》為代表的素人真人秀節目引發了業內關于素人真人秀能否成功的思考。然而,在《完美假期》和《我們15個》上線以及完結后的輿論反響來看,素人真人秀能否成功的這個問題,目前仍舊是一個“問題”。
但是,從以上兩檔綜藝能夠吸引出部分“腦殘粉”的現象來看,素人因素還是能夠迎合一部分觀眾的口味的。而另外一部分以明星為主的綜藝節目中,也有一些正在嘗試在節目內容中加入部分素人因素,并且達到了一定的良性反饋。在這些節目中,素人是以NPC(游戲用語,指幫助劇情發展而設置的人物角色)的形式或者是路人的形式出現,其本身是畫面內容中的一部分,但卻常常因為現場種種意外性的表現而成功“搶鏡”——如《極限挑戰》中的激動姐。
素人在明星真人秀中的存在,就好比麻辣香鍋上的一撮香菜,能夠在明星真人秀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關鍵詞3:外國面孔
目前國內的綜藝節目幾乎大部分都是邀請的“本土”明星參與節目錄制,而在今年下半年,《跟著貝爾去冒險》以及《中韓夢之隊》的出現,開始了讓“外國面孔”加入到內地綜藝的明星陣營當中。
年前,明星真人秀的火爆直接帶動了明星們“出場費”的飛升,一線明星已經難以滿足真人秀節目的邀約,而同一個明星同時期出現在多家省級衛視的節目中擔任嘉賓的情況已成為當前綜藝熒屏上的一大奇觀。然而,一個明星的影響力終究是有限的,更何況如果明星太過“搶眼”對于節目本身來說反倒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總局“及時”頒布的限真令,可以說,制作團隊在參演明星上的爭奪已經逐漸恢復理性。
加入了“外國面孔”的《跟著貝爾去冒險》《中韓夢之隊》,表面上是對參演明星陣容的一次創新,但從內容品牌的角度上來看,其意圖是在開拓另一條不同于其他本土綜藝的真人秀節目路線——以外國面孔的加入、甚至以“貝爾”這樣的標志性人物命名,來達到“國際化”的目的。
關鍵詞4:養成
科普:“養成”是模擬養成游戲的核心元素。玩家需要在游戲中培育對特定的對象(人或動物),并使其獲得成功。玩家可在其中獲得成就感。
沒錯,從TFBoys三只躥紅的現象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養成”模式所帶來的吸引力與成就感,成為了新時代粉絲與明星之間的一種新關系。而對于綜藝節目而言,通過節目內容的制作,便能夠為觀眾搭建體驗“養成”的內容平臺。《燃燒吧少年》《蜜蜂少女隊》《青春紀念冊》《甜蜜青春》《夏日甜心》《元氣美少年》,多家省級衛視們表示,已經將偶像團體選秀搬上2016年的綜藝節目日程,而其內容核心則仍沿用選秀類節目的內容制作模式,或嘗試養成游戲的內容制作模式。
養成游戲給玩家帶來的成就感是顯而易見的,起源于日本的AKB系少女團體的成功也足以證明養成模式的吸引力。但是,對于一檔綜藝節目來說,“養成”的過程未免太耗時間。特別是當下流行的季播模式,在時間不變的前提下,短短3個月就要讓觀眾們體驗到“養成”的成就感,對制作團隊而言,極具挑戰性——養成類綜藝能否成功的關鍵其實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