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弧笑
12月18日,堪稱全球電影史上最知名IP的星球大戰系列新作《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將在美國本土上映(偷偷告訴你,國內上映日期為明年1月9日)。
從1977年開始,由喬治盧卡斯一手打造的《星球大戰》系列便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圈粉運動”,而伴隨著電影票房的一路高升,成為全球知名大IP的《星球大戰》也開始了一本正經的“圈錢運動”——根據《福布斯》2010年的估算,6部《星球大戰》電影除了為其在全球獲得超過4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外,玩具、特許商品、視頻游戲以及其他的產品總共為其帶來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收入。
看到這里,相信不少童鞋都要為國外這些電影營銷衍生品開發的品牌大觸們折服了,僅憑喬治·盧卡斯的一個《星球大戰》系列衍生品,就抵得上國內某些品牌好幾年的營收,就更不用說斯坦·李赫漫威推出的那些超級英雄了。
那么肯定有童鞋要問了,為什么咱們國產電影的周邊衍生品開發顯得那么乏力呢?
這里小編就要“大義凜然”地替國產電影喊冤了,誰說咱們衍生品開發乏力的?
與國外品牌與制品IP之間的合作模式相比,國內電影衍生品的開發的確有些讓人失望,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原因1:缺乏強IP,品牌對片方缺乏信心
其實,當問起為什么國產電影衍生品開發乏力時,內容端的問題便是人們最先想到的問題。的確,比起《星球大戰》《變形金剛》《鋼鐵俠》《復仇者聯盟》,我們只有“喜羊羊:12生肖系列”、“熊大熊二”。前幾年好在還有只可愛活潑叫做“麥兜”的豬,可惜除了它之外,其余的作品就是連“豬”都不如。內容生產集體乏力,這就更難讓品牌方們對合作提起興趣了。
其次,近年來中國的電影市場向來都是奔著“收回成本”的目的去的。拍完了片子“趁熱”上院線,這一波票房賺進腰包就完了,誰還想著10年、20年后接著做賣周邊的生意??!
原因2:品牌、片方缺乏合作意識
從《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這一案例可以看到,在電影上映之前,諸多合作品牌便開始推出自己的授權商品。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品牌方這樣做不僅可以順利推出自己的授權產品,同時也能夠配合電影的宣傳方,進一步使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在電影上映期間獲得更高的曝光和實際的銷售業績,而這必然是品牌方與片方事先達成合作高度協調的結果。
這樣的合作國內并不是沒有,就在今年獲得了超高票房晉升為熱門IP的電影《捉妖記》上映期間,伊利優酸乳就曾推出過印有《捉妖記》角色形象的“特別版禮盒”。然而,不說有沒有提前做宣傳推廣,該款“特別版禮盒”在電影上映期間貌似并沒有做多大的聲量的傳播,僅靠社交網絡上的一些網絡紅人及明星輔助傳播,整體感覺上給人一種這款特別版的產品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印象。獲得了授權卻不盡興合適的宣傳和推廣,這便是缺乏合作意識的表現。
造成這樣一種結果,或許也和品牌方對電影本身的表現缺乏信心有關,畢竟電影還沒上映,誰知道口碑怎么樣。
原因3:盜版風險太高
作為電影衍生品,做高的成本也是最高的價值,就是IP授權,而正最能體現其價值的部分,給電影衍生品開發帶來了絕無僅有的風險。
上世紀90年代,隨著VCD、DVD等家庭電子設備的普及,盜版碟片的盛行一度達到猖獗至極的地步,以致于直接逼死了一部分依靠官方授權制作發行正版碟片的公司。20年后的今天,雖說大多數內容從業者已經具有了版權保護意識,但是就衍生品制造業而言,法律意識始終讓人膽寒——著名的莆田鞋,以及對假貨泛濫推波助瀾的“某寶”便是一大例證。
因此,可以想象,某天品牌方剛從片方那邊獲得授權,回到家一搜索,“某寶”上已經有了同款產品在售賣了。這情形,比吃了屎味的巧克力還難過。
小結
國產電影衍生品開發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產電影衍生品的開發是沒有希望的。環境在改變,市場條件也在慢慢形成,特別是眼下國內的內容生產行業即將面臨一次帶來行業大發展的“西進運動”。希望在內容市場中能夠培育出更多更好的IP,誕生出屬于中國的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