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軍
[摘 要] 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是當今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的一個重要趨勢,相關課程建設是做好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核心。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課程標準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探索,希望能夠對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指導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職業指導;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66-02
職業生涯教育是就業指導工作與職業指導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心理測評與職業咨詢、求職擇業指導、就業創業教育等內容。職業指導包括從觀念的形成到品德的培養,從知識的掌握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強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課程建設,是做好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核心。本文根據職業指導工作的教育性、全面性、實踐性和發展性原則,參照教育部辦公廳于2007年12月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個性心理特征以及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課程標準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探索。
一、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定位
(一)課程性質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相關文件精神,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課程屬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應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相應的學分,將其相關內容分階段、分步驟、突出重點、系統實施,并使其貫穿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中,確保學生人人參與和全過程參與。
(二)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基本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清晰地認識自己、職業和社會環境,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法規,了解基本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以及創業基本知識;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職業生涯決策技能、求職技能、職業適應能力及相關的各種通用技能。
二、課程內容標準
為了增強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工作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本文對相關課程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模塊進行設計。
(一)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模塊
教學目標:通過本模塊的教學與實踐,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意識,使學生掌握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和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環境的變化,了解職業的特性,了解職業對個體生活的意義,認識專業與職業、職業與事業的關系,逐步確立職業發展目標、人生規劃與個人行動計劃,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
主要教學內容有:
1.職業對個體生活的重要意義;
2.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發展趨勢;
3.正確使用測評工具,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
4.職業信息的內容,搜集與管理職業信息的方法;
5.自己所處各種環境中的可利用資源和限制;
6.大學生活(專業學習、社會活動、課外兼職等)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
7.職業發展與生涯規劃的基本概念;
8.影響職業發展與規劃的內外部因素;
9.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專題講座、使用測評工具、學生實操、案例分析等。
(二)職業準備模塊
教學目標:通過本模塊的教學與實踐,使學生了解目標職業對自身知識結構、專業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個人素質的要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掌握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所需要的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主要教學內容有:
1.目標職業對自身知識結構、專業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個人素質的要求;
2.所需專業技能與所學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
3.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素質對職業活動的重要性;
4.學習觀教育與專業學習方法指導;
5.職業道德與職業價值觀教育(包括擇業動機、事業心和責任心、誠信教育等)。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專題講座、職場人物訪談、小組討論等。
(三)職業選擇模塊
教學目標:通過本模塊的教學與實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職業選擇和個人成才的意義;指導學生全面考慮影響個體擇業的因素,從自身實際出發,把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遵循職業選擇的原則,按照職業選擇的程序,自主地面對職業選擇,正確地選擇自己最適合的和社會最需要的職業。
主要教學內容:
1.職業選擇的意義;
2.影響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選擇的因素(家庭因素、學生因素、職業崗位因素、學校因素、政策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
3.擇業的原則與程序。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等。
(四)創新創業教育模塊
教學目標:通過本模塊的教學與實踐,使學生了解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提高創業素質與能力。
主要教學內容:
1.創新、創業的內涵與意義;
2.成功創業的基本因素(知識、能力與素質);
3.創業所需的企業經營管理知識;
4.創業所需的公共關系管理常識;
5.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
6.創業準備、一般創業過程、常見問題及對策;
7.創業實戰訓練(市場調查、STP分析、SWOT分析、競爭戰略分析)。
教學方法: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知識競賽、創業計劃大賽、到企業開展情境體驗等。
(五)求職過程指導模塊
教學目標:通過本模塊的教學與實踐,使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就業信息,使學生提高求職和面試技能,增強求職過程中的心理調適能力,學會維護個人合法權益,全面有效地管理求職過程。
主要教學內容:
1.就業信息渠道與就業信息的搜集、分析與利用方法;
2.求職材料制作注意事項;
3.面試基本類型與應對技巧;
4.求職禮儀;
5.求職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調適方法;
6.求職過程中常見的侵權、違法行為;
7.就業協議、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社會保險等相關知識;
8.當前就業形勢與政策。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案例分析、模擬招聘等。
(六)職業適應指導模塊
教學目標:通過本模塊的教學與實踐,使學生了解學習與工作的不同、學校與職場的區別,引導學生順利適應職業生涯角色的轉換,為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主要教學內容:
1.學校和職場的區別,學生和職業人的區別;
2.影響職業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識、技能、態度及行為的變化;
3.工作崗位相關的勞動制度、崗位規范、時間管理等;
4.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處理技巧;
5.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經驗交流、實習見習等。
三、課程實施與考核評價方式建議
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課程是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主要渠道,課程的開設應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和因材施教的原則。相關高職院校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辦法,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要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適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和幫助。
(一)課程模塊、內容組織與實施建議
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意識教育,建議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通過講解職業對個體生活的意義,分析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等,激發大學生關注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對其他內容的教學組織,應結合高職院校不同的辦學層次和特點,分年級和學期選取相應的課程模塊,并加以組織實施。
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模塊和職業準備模塊可依次安排在大學一年級上、下兩個學期,建議將求職過程指導模塊和職業適應指導模塊集中安排在專科專業第四學期和本科專業第六學期進行。對于專科專業,可將職業選擇模塊和創新創業教育模塊集中安排在第三學期;而對于本科專業,建議將職業選擇模塊安排在第三學期,在第四、五兩個學期安排創新創業教育模塊組織教學;同時,在專科三年級上學期和本科四年級上學期,開展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咨詢服務。
(二)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建議
在評價內容方面,要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實際形成的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兩方面進行評價。職業生涯發展能力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需要綜合評價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職業決策技能、求職技能、職業適應能力及其相關的各種通用技能。
在評價方式方法上,建議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重點應加強過程評價和質性評價。提倡為每一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以記錄其在校期間圍繞職業生涯發展過程所取得的成就,包括職業能力和素質的提升過程。對于學生在職業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訪談等方式進行。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與職業指導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更有職業綜合素質的提升。本課程標準強調課程教學內容的實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將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綜合素質問題擺到課程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希望能夠對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指導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幫助,以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劉珍杰.高職高專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與改革[J].繼續教育研究,2010(8).
[3]周廣闊,寇建中,孫德祥.高職院校精細化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工作探索與實踐研究[J].就業指導,2013(22).
[4]馬懷立,楊珊,吳彩霞.生涯發展理念下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J].教育與職業,2016(5).
[5]鄧秀華.試論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以四川省高職院校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