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生
[摘 要] 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創新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也更大?;诮洕D型期的大環境,分析了新時期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梳理了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歷程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即新環境模式、新素質模式、新教育模式、新培養機制,以期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關 鍵 詞] 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28-02
經濟轉型期對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的經濟轉型時期,是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方式、技術進步等方面,都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和調整,通過研發、創新、產業轉型等方式,將我國的經濟發展向集約型、高附加值型、高科技型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科學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資源的保證。高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擔負著經濟轉型期中的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供給保證的重要任務。因此,在經濟轉型期,探索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顯得非常重要,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技術進步。
一、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高校創新型人才,是在高校所制訂的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設計和教育方法下,所培養出的具備專業技能、實踐技能和創新技能的專業性人才。而針對當前的經濟轉型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其具體的內涵表現為很多方面。
(一)專業技能
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學科,具備了基礎理論知識,這些基礎理論來自于學校制訂的專業必修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一部分通識教育課程。例如,針對金融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金融市場學、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投資學等專業核心課程,經濟法、貨幣銀行學、財政學、國際貿易等寬口徑的專業必修課程,另外還需要學習思想政治、形勢與政策、計算機基礎等通識教育課程,最終培養其畢業生具備經濟金融的專業素質,以便于適應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人才需求。
(二)實踐技能
實踐技能是將專業技能運用在實踐過程中,處理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在高校中,實踐技能的培養,主要來自于實務課程、專業實習、課程論文、學術講座、畢業論文、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工作當中,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創新技能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創新能力,不僅僅是技術研發、基礎理論研究創新,更是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一種創造性思維和素養。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校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通過啟發式、指引式、解析式的教學方式,注重案例教學和發散思維的培養,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己的自我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最終提升創新能力。
二、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歷程
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戰略,自此以后,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我國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索的歷程包括了三個階段。
萌芽階段主要是指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提出了“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接受西方優秀的高等教育思想,提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在各個專業中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如何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得到重視。發展階段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開。這一時期,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1995)、“全面綜合素質人才”(1997)、“人才強國”(2002),創新型人才被提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2006年,我國進一步強調了“持之以恒地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的要求。成熟階段主要是指十七大召開至今。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內核是“自主創新能力”,要實現這一戰略內核,需要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家、行業科技領軍人才和一線創新人才。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始注意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種教育方式,需要在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設計和教育方法的配合下,塑造學生的科學素養、理論素養、實踐素養和創新素養。
三、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一直在進行,但是一些制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和因素仍然存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
目前,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已經引入了一些選修課程,但是能夠選擇的課程都集中在一些通識課程或雙學位選修課程。這種選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學生興趣的發展方向。在保證了專業必修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如果不放開選修課程的自主性,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創造力將會被進一步限制。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有待完善
在高校選課中,由于師資、資金和教學設備等原因,使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的設置面比較窄、綜合性較弱、難以與時代發展和新形勢相結合,因此很難去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思維能力,而只是將傳統的、經典的理論傳授給學生。知識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很容易讓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的知識已經被淘汰,從而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另外,我國高校課程中,僅有少量的實踐課程、實務課程,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方法滯后。
目前在高校教師的任教聘用中,主要是以學歷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任教的老師一般是博士學歷的高校畢業生,與社會接觸少、缺乏專業性的工作實踐,而僅有理論知識,因此很難給學生的創新能力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而不注重學生的應用,在課程考核時,以卷面考試、結課論文為參考指標,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期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相關建議。
(一)高校教育的新環境
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環境上做出改變。(1)要加強高校的學術環境建設,在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加強學風和學術道德的教育,創造“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2)要加強高校的國際化和對外交流氛圍。人才政策上,需要更加開放,積極實施海外生源和師資的引進計劃,積極引進高級別人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為學生多創造一些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項目的機會,讓學生了解國際上的新技術、新發展和新思想。(3)學生所面對的師資環境,高校應該建立一支具備高級理論知識和實踐經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針對傳統的科研型教師,應該要求他們進入產學研合作基地、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經歷;聘請校外技術型專家和人員,作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鼓勵教師積極輔導學生參與崗位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
(二)創新型人才素質的新模式
在這個新模式中,創新型人才素質包括創新人格、團隊意識、學術誠信三個主要內容:(1)創新人格:學生應該具備創新接納、創新傾向、創新寬容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不排斥創新行為,鼓勵創造性思維,勇于面對失敗;(2)團隊意識:學生應該具備團隊合作和團隊配合的意識,包括團隊目標、團隊角色、團隊關系的認知和協調,能夠將自己融入團隊之中,并按照團隊工作的要求,發揮自己的作用;(3)學術誠信:學生應該具備對誠信的認同感和羞恥心,無任何學術造假行為,在創新與研發的過程中,重視學術首創性和技術所有權的維護。
(三)創新型人才教育的新模式
在創新型人才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是創新的來源。在教學方法上,高校教師需要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積極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課后,積極鼓勵學生或幫助學生聯系社會調查、企業實習等機會,或者聯系企業高管、優秀畢業生、專家、學者做校外導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另外,在課堂上,還可以采取案例教學、仿真教學、雙語教學等綜合方法,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這種新機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產學研聯合培養和發展的產物。在高校內,建立產學研的研究基地和創新團隊、實行“人才+項目”人才培養項目、建設產學研專業實習基地、設立創新研發實驗室等,將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術進行轉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形成自己的科研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學生向社會流動,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
經濟轉型時期的國家經濟發展環境與背景,對高校創新型人才的素質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勢必需要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高校創新型人才是同時具備了專業技能、實踐技能和創新技能的專業性人才。在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經過了萌芽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培養計劃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課程設置有待完善、師資力量和教學方法滯后。要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需要創造誠信學術、國際交流、高級師資支撐的新環境,需要建設創新人格、團隊意識、學術誠信的新素質模式,需要優化人才教育新模式,需要建立基于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機制。這樣才能保證高校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邏輯思維,最終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廖志豪.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馬壯,楊松.大學生個性發展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3-116.
[3]呂陽.經濟轉型期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管理路徑研究:基于產學研視角[J].人力資源管理,2012(8):124-126.
[4]溫鳳媛,白雪飛.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2(10):88-91.
[5]宋琪,李軍衛,孟俐.國內外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對創新型人才模式比較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