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戩 姚微娜
[摘 要] 當前,高校普遍存在大學生思想教育機制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大學生思想教育理論與現實生活不融合;大學生思想教育形式與學生思維不協調的現象。因此,大學應以貼近生活的素材,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貼近學生的思維,構建和諧的德育共同體;以多元的德育主體,提升思想教育的質量。
[關 鍵 詞] 思想教育;策略;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85-01
一、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及原因探析
當前,在西方享樂主義思想的侵蝕下,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錯誤的價值觀念,缺乏誠信意識、集體意識、責任意識,心理素質較差等問題。這與大學思想教育的效果較差有密切關系。
(一)大學生思想教育機制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近年來,高校緊緊圍繞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實效。但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思想教育工作中機制不暢通、隊伍素質不高、經費投入不足、教育感染力和針對性不明顯、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強等諸多教育機制問題也相繼出現。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這些機制問題,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維、發展的辦法,建立健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二)大學生思想教育理論與現實生活不融合
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繁榮、西方思想文化引入的情況下,我國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多樣化趨勢。在這種學生思想復雜的情況下,教師再次沿用傳統的灌輸形式進行說教,就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必須創新思想教育理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大學生思想教育形式與學生思維不協調
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技術、新傳媒的飛速發展,深度影響了學生群體生活的各個方面。而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也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難度。因此,為應對新媒體、新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高校就必須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新媒體的運用能力,因勢利導,及時占領思想傳播的制高點,使互聯網等新媒體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策略探究
(一)以貼近生活的素材,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現如今,思想教育素材仍然來源于生活。學生生活的現實世界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德育工作者要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取那些能滿足學生情感需要和影響品德品質發展的德育內容,與學生當前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感,給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
此外,脫離了學生現實生活的德育活動并不能夠讓學生產生真實的品德體驗,很難形成相應的品德行為習慣。因此,德育應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設計德育活動,以貼近生活的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與學生進行討論。利用學生熟悉的典型人物,進行實例剖析,播撒真、善、美的種子。
(二)以貼近學生的思維,構建和諧的德育共同體
德育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施加影響的媒介,服務于德育的內容。隨著內容的變化而及時地做出改變,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務的重要路徑。我國大學德育的工作方法,大多以灌輸法和說教法為主。陳舊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德育內容的展現,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而大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變化十分迅速,他們的生活經驗會越來越多,而且隨著經驗的豐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會不斷地提高。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貼近學生的思維,有效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按照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組織德育內容。從學生特有的理解生活和參與生活的方式入手,沿著學生身心發展以及經驗豐富的路徑,與學生建立起“我—你”的對話德育模式,層層深入地進行德育管理,構建和諧的德育共同體。
(三)以貼近現實的環境,提升思想教育的質量
在德育管理過程中引入現實的環境,就是要著重幫助學生樹立生活化的思想理念,培養學生樹立生活化的思想意志。而傳統德育過程中往往過多地關注理論知識的灌輸。因此,打破教師與學生的二元對立格局,構建貼近現實的環境,有利于促進學生品德認知與品德實踐的統一。例如,筆者帶領本班的學生去附近的貧困縣做義務支教。不僅為學生送上可愛的書包、精美的連環畫、足球等學習用品,同時也為農村學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課堂體驗。
同時,在思想教育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隨地疏導、解決孩子的思想問題,實現快捷方便的心靈對話、及時高效的思想教育,為家長、學生、學校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環境開辟廣闊之路,促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真正明白生活化德育的內涵,提升思想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新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李烽.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鄭永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理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