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安麗
摘 要:當前我國鋼琴學習、鋼琴考級等出現性別比例失衡現象,女性在鋼琴學習中的比例遠遠大于男性,但我國乃至世界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依舊以男性居多。本文透過性別視角,對當下鋼琴演奏中男女表現差異、男女學琴比例、男女考級比例等鋼琴演奏現狀進行分析,研究鋼琴演奏中的性別差異原因,并總結出應對現狀的對策,促進我國鋼琴演奏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鋼琴演奏 社會性別 差異
近十年來,“鋼琴熱”成為中國音樂界的顯著現象,鋼琴獨奏會、國際鋼琴交流會等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鋼琴熱潮席卷全國。我國鋼琴學習熱度始終不退,但鋼琴學習、鋼琴考級等出現性別比例失衡現象,女性在鋼琴學習中的比例遠遠大于男性,但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依舊以男性居多。這種性別差異可以從性別視角來分析,社會性別指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男女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當下鋼琴演奏差異與社會性別的文化原因息息相關。
一、當下鋼琴演奏性別失衡現狀
如果僅看到我國“鋼琴熱”的繁榮,忽略在“鋼琴熱”背后存在的問題,不利于我國鋼琴藝術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我國藝術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鋼琴演奏整體水平逐漸提高,李云迪、朗朗等優秀鋼琴家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我國的鋼琴教育事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新與變革,大批學生紛紛投入鋼琴學習的行列中,國內各項鋼琴交流會、鋼琴比賽也如火如荼地開展,每年藝考中鋼琴藝術生的數量逐年增加,鋼琴成為我國西洋器樂學習門類中學習人數最多的樂器。
然而,近年來我國鋼琴演奏人員的性別比例失衡現象卻日趨嚴重,在全國各級音樂院校、各類鋼琴賽事、社會辦學的鋼琴學習者中,性別比例失衡現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各大音樂高校中,女性鋼琴教師總數遠高于男性;參加國家級鋼琴賽事及鋼琴考級人員中,女性占絕大多數。從鋼琴賽事結果及考級結果來看,國內女性獲獎者占多數,但是在國際音樂界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多數都是男性。
二、鋼琴演奏性別比失衡的原因
1.生理原因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男生學琴具有先天優勢,世界上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中也是男性居多。男性相較于女性,在成年后手掌更加寬大,手指較長,手部更加有力,在表現鋼琴演奏力度方面更有利,能夠表現出鋼琴演奏所需的力量和爆發力,因此男性學鋼琴更具有發展潛力。例如鋼琴家李斯特是炫技型的音樂家,演奏的跨度很大,肖邦的練習曲也與之類似,都需要手大、手指長,需要演奏者具有強大的力量與爆發力,這些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占優勢。當學到鋼琴的高級階段,很多曲子演奏時候非常耗體力,特別是有些曲目的和弦需要用手指做俯臥撐的力度來彈奏,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協,這方面男性鋼琴家有優勢。在國內鋼琴演奏比賽中,由于女性演奏者人數較男性多,因此比賽結果女性更占優勢,但在國際賽事上具有先天生理優勢的男性鋼琴演奏者往往更能夠取得優異成績。
當然女性鋼琴家也是可以鍛煉出來的,比如我國著名女性鋼琴家王羽佳具備的優越技巧、對鋼琴精確敏感的把握、以及在靈性上的啟蒙都可暗示她將來會成為鋼琴界的又一“女武神”,其專輯《奏鳴曲與練習曲》中的肖邦第二鋼琴奏鳴曲中第三樂章“葬禮”主題的再現,在低音區王羽佳把和弦移低了八度來演奏,在音響效果上頓然處于一個冥想的狀態,隨后音量漸漸響起,以致那高聳的極強音,隨后慢慢地歸為極弱音。她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里頭,而且在色彩上也與第一次主題不同,更具沉悶壓抑的氣息,這樣詮釋更加富有新意。與著名男性鋼琴家相比,王羽佳同樣也具有高技巧的演奏水平,這是她先天生理優勢、后天努力及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研究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鋼琴演奏者的性別對音樂情緒產生心理影響。心理學家研究不同性別對情緒的表現過程差異,發現女性的情緒反映要比男性更加強烈,例如女性比男性能夠更加頻繁或更多的體驗喜悅、悲傷、憤怒等情緒。女性在情緒識別方面體現出快速和精準的特征。性別不同造成的音樂情緒反應的強度及時間也有所不同,對愉悅或悲傷音樂情緒的表現中,女性的反應速度則明顯快于男性,對音樂情緒的感受強度也比男性強。由此可知,女性在鋼琴演奏中的情感表達和情緒控制具有優勢。
2.社會文化原因
人類社會除了短暫的母系氏族社會之外,發展到現代文明地位的今天,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和意識實質上沒有真正的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相較于男性還是較低。在人類歷史上,社會進行過多次改革和斗爭,女性的地位也相應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近代西方開展了以追求婦女權利為目標的女權主義運動,文藝復興之后西方國家基本不允許女性參與任何藝術相關的工作,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的男尊女卑社會文化根深蒂固,女性在藝術方面的基礎和歷史較弱,直到社會發展到如今,在男權社會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夠把自己的青春完全奉獻給藝術事業,大部分女性還是要回歸家庭,這也對女性鋼琴事業的發展造成影響,所以鋼琴老師大部分都是女性,而鋼琴演奏家基本都是男性。
一提到音樂、藝術、鋼琴,人們聯想到的是優雅、韻味等詞匯,這些詞匯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常常與女性形象聯系在一起,這一形象聯想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塑造而成的。由于長期受到男權思想的影響,男性音樂家是創作的主力,而女性主要是學習,這種思維定式影響深遠,是造成當前社會女性鋼琴學習者比男性多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如今社會男女比例失調現象逐漸嚴重,若不及時采取措施,未來鋼琴演奏的性別失衡現象會更加嚴重。
三、 解決的對策
1.糾正大眾娛樂誤導,發揮媒體導向作用
大眾娛樂的時代背景下,傳媒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當前商業演出、娛樂節目、鋼琴賽事等受利益的影響,在鋼琴演奏設置上明顯偏向女性,讓女性穿著優雅的晚禮服進行鋼琴演奏,造成視覺藝術美,以此迎合大眾消費娛樂文化的需要,但往往忽略鋼琴演奏的內涵表達。縱觀當前影視作品中鋼琴演奏的唯美場面也往往以女性演奏為主,男性彈奏場面較少,潛移默化的造成誤導。大眾傳媒作為公共資源,應利用自身優勢引領社會形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風尚,對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給出科學合理的導向。例如多播放世界男性鋼琴演奏家的電視節目,從不同角度、不同演奏風格來反映鋼琴這件樂器的魅力,逐步改變大眾對鋼琴這門樂器女性化的偏見,引導大眾正確認識鋼琴演奏的性別差異,在實現經濟利益的同時傳播科學。
2.正確引導家長的育人理念
“鋼琴熱”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教育和經濟的進步,但也表現出現代教育理念的缺陷。受傳統觀念及跟風的影響,中國家長堅持鋼琴教育從娃娃抓起,認為藝多不壓身,不考慮學生的生理、心理條件是否適合學習鋼琴,造成學習鋼琴人數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多數家長好認為女生性格文靜,學習音樂可以培養氣質,所以“女學音樂,男學運動”的理念依然存在,因此造成當前鋼琴學習主要以女性學生為主。其次,家長存在嚴重的心理誤區,認為女生天生學習音樂具有天賦,而男生不具藝術天賦,這種錯誤理念影響鋼琴學習的男女學生比例。因此要引導家長改變這種心理誤區和錯誤的教育理念,使家長理性的認識到鋼琴演奏的成功除了后天的努力,還需要先天的條件,認識到性別不該是孩子是否選擇學習鋼琴演奏的原因。
3.推進高校鋼琴教育改革
首先,針對現行鋼琴專業招生機制,適當調整招生錄取的取向。現今音樂院校入學綜合素質考核側重記憶力,看中文化課和專業課的綜合排名,這種錄取機制不利于男性學生的錄取率,造成鋼琴專業男女生比例失調。因此應在鋼琴音樂專業考試中適度多選陽剛曲目,努力增加男性學生鋼琴技巧優勢的發展機遇。
其次,鋼琴教育中對性別差異的忽略,有可能挫傷男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不經意間助長了鋼琴演奏的性別比例失衡,因此高校鋼琴教學應針對男女性心理特征,實施因材施教,提高男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培養出更多杰出的男性鋼琴演奏家,并鼓勵更多男性鋼琴演奏家投身教育事業中,緩解鋼琴教師的男女比例失衡現象。實踐證明,女生的耐心和刻苦能力在鋼琴初始階段略勝一籌,但是男性在鋼琴演奏上具有力量優勢,在長久的鋼琴練習中具有優勢,教師可以采用男女生同練、合奏的形式,啟發男女生互相借鑒、揚長避短,并形成良性競爭,最終達到共同進步。
最后,要針對教師隊伍現狀,多方改革鋼琴教學方法。鋼琴專業教師群體女性化的局面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因此要另辟蹊徑,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在鋼琴教學和演奏中盡量避免較為女性化的肢體動作,在練習曲目的選擇上盡可能的以啟發男生演奏為主,發揮男女生在鋼琴演奏中的不同優勢。
結語
從藝術的“平衡狀態”來看,鋼琴藝術可視為一種“生態環境”,只有鋼琴演奏人員性別比例相對平衡才是健康的藝術發展狀態。鋼琴演奏差異上,男性在手部力量、結構、力度、爆發力、體力等生理方面具有優勢,而女性在音樂情感表達和情緒控制上具有優勢,不同性別鋼琴演奏家在演奏風格上必然具有差異,但也存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極具鋼琴演奏天賦的音樂人才,這時候性別差異就沒有意義了。綜上所述,顯然不能簡單地說鋼琴演奏女性化傾向是社會文化的必然,這種男女性別比差異是一種失態,我們必須采取措施適當扭轉現象,才能促進鋼琴演奏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萬晶晶.分析與重建:鋼琴表演的身體觀[D].中央音樂學院,2013.
[2]吳菲.鋼琴視奏中音樂、空間、動覺智能的相關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諶萱.鋼琴演奏技術中的生理問題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4]劉洋.心理學視域下鋼琴演奏者音樂情緒的影響因素[J].北方音樂,2014(7).
[5]岑鵡.視覺文化語境中鋼琴表演的現實轉向與理想圖景[J].藝術評論,2011(7).
[6]丁姍姍.中國音樂美學視角下鋼琴演奏中“情”與“理”之思辨[J].音樂生活,2012(12).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