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柱,王媛
(北京化工大學 1學工辦;2文法學院,北京 100029)
?
□ 碩博論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影響
——以北京化工大學為例*
付國柱1,王媛2
(北京化工大學 1學工辦;2文法學院,北京 100029)
摘要: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調研大學生社會化現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從而指導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愛崗敬業(yè)等方面綜合素質。通過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最終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夢想。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31中共中央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辦發(fā)〔2013〕24號)中強調,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立足社會需求及學生發(fā)展的根本立場,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高質量人才。
一、基本概念的邏輯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指出:“希望高校的廣大青年要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不僅涵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體現著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高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構建完善的培養(yǎng)體制,培養(yǎng)大學生養(yǎng)成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素質,具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意識,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大學生社會化是從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角度指青年由學生逐步向社會人過渡的過程。眾所周知,學生的身份比較特殊,在學校接受各種教育,究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將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過程。學生畢業(yè)后融入社會從而使社會文明化程度得以提高,服務社會從而使社會財富得以積累,最終使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xù),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fā)展,大學生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
大學生的社會化程度反映了高校是否站在社會需求的立場培養(yǎng)人才,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指導高校教育教學的標準及導向。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化培養(yǎng)的理論依據和精神指導;而大學生的社會化程度和質量,則能直觀反映其在社會化身份下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從而間接反映大學生本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和程度。我們很容易理解一個畢業(yè)生如果不具備基本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現階段就不具備愛國、敬業(yè)、富強等家國使命;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一名優(yōu)秀的具備社會責任感的畢業(yè)生,一定會讓自己有能力承擔好社會角色,為國家發(fā)展貢獻應盡之力。因此,在大學生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建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從而內在地、積極主動地探索自身肩負的社會使命,提高自己的社會化質量。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能夠更好地為社會發(fā)展增磚添瓦,又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來講,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核心和理論依據,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個人、社會及國家三個層面,培養(yǎng)學生具備勇挑責任、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意識。同時高校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了解學生的融入社會能力,力求通過大學階段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道德品質,具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會責任感,具備“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的家國理想。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及結果分析
此次調研主要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為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及可行性論證。
(一)樣本情況及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選取了北京化工大學在讀大三、大四本科生,通過保證調查對象對就業(yè)有更多深入的思考以確保調研數據的準確可靠性,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問卷422份,有效率為93.8%。調查對象涵蓋了北京化工大學本科生8個學院所有專業(yè),所涉及專業(yè)包括文法理工專業(yè),范圍較廣。調查問卷共15道題,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主要調研大學生在就業(y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對步入就業(yè)崗位之后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預期,從而了解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化教育的實際狀況。
(二)調查數據分析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fā)展的轉變及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部分高校畢業(yè)生甚至出現了 “畢業(yè)后啃老”、“畢業(yè)等于失業(yè)”的怪現象,大學生社會化培養(yǎng)的問題出在了哪里?
1.高校學生融入社會的職業(yè)能力調研。對于大三、大四這些即將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對自己都有一定的就業(yè)定位,其中自身的就業(yè)競爭力是自己進入職場最重要的砝碼,但是超過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就業(yè)競爭力一般。同時,大學生認為自己在就業(yè)中的欠缺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相關工作經驗”、“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這個數據反映了學生對這三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的訴求。大學生對就業(yè)困難都有一定的預期,就業(yè)困難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缺乏經驗、社會競爭太激烈、就業(yè)期望過高,而緊隨其后的就是自己能力不足。針對就業(yè)的困難,在學習期間著重所做的努力排在前三的主要是參加就業(yè)指導課程、準備或正在學好專業(yè)知識、通過兼職或志愿活動等獲取工作經驗。學生對就業(yè)困難有了一定的認知,并且通過學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自身的努力等途徑在努力克服就業(yè)中存在的困難。
2.高校學生適應社會的基本素質調研。針對學生掌握的基本就業(yè)素質情況,問卷重點選取了基本就業(yè)素質中的人際關系、情緒管理、規(guī)則意識等能力,來調查學生的基本情況。
而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適應社會的基本素質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第一,集體觀念淡薄。部分大學生從小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意識(表1),缺少寬容、友善等品質,相對應的,勇于擔當的品質及社會責任感相應有所欠缺。第二,缺乏誠信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部分“4+2+1”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長期養(yǎng)尊處優(yōu),對制度規(guī)則、法律規(guī)章不了解不遵守,表現為考試作弊、國家助學金貸款還款違約、大學生犯罪等,擁有“我爸是李剛”自我高于法律意識的學生并非個案。第三,社會適應能力普遍不強。由于從小被溺愛,高校大學生不會洗衣服、不節(jié)制的吃喝玩睡、室友關系緊張的情況比比皆是,沒有主見、情緒失控、過分脆弱的情況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近50%的學生在工作、生活中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會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這會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工作狀態(tài)。
3.高校學生奉獻社會的責任感調研。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考量是綜合的,社會拒絕只有高智商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讓學生具備擔當責任意識,以國家發(fā)展為己任,這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表1 常在團隊擔任何種角色
總體來說,部分大學生對奉獻社會、愛崗敬業(yè)的認知有所欠缺,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功利主義或是“不主動、不擔當”的思想。在我國經濟轉型的特定時期及多元思潮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急功近利,用錢來衡量自己是否成功,部分大學生不愿意踏踏實實的努力奮斗,而是急于求成,尋找“捷徑”。工作態(tài)度決定了工作的狀態(tài),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會愛崗敬業(yè),虛心好學,認為在職場中最重要的素質中“責任感”遠遠勝于其他品質,被大學生認為是在職場中最重要的素質,當然還有誠信、敬業(yè)、友善等品質。但是也有30%學生功利心思較重,認為自己的敬業(yè)程度會與單位給自己的工資成正比,工資低自己就不會敬業(yè);甚至4.5%的被調查者認為“無所謂,到月開工資就可以了”。
針對人的尊嚴與金錢關系(表2),88.7%的被調查認為人的尊嚴重要,或者決不以人的尊嚴去換取金錢。在物欲浮躁、拜金風氣浮夸的當今社會,高校要積極教育學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理念。

表2 人的尊嚴和金錢的關系
三、對策與建議
概括來講,大學生社會化主要包括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心理社會化、知識與能力社會化等方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指導大學生在高校學習過程中順利完成社會化過渡培育其社會責任感,符合國家發(fā)展的需求,符合社會進步的需求,也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融入生活”就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營造成日常學習生活的氛圍,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在高校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教育過程與教育效果的全程把控,實踐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效果監(jiān)督,立足需求,幫助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提高綜合素質。
(一)重視實踐課程與實踐效果,提高大學生融入社會的基本職業(yè)能力,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實踐,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樹人。大學生社會化培養(yǎng)體系要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強調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全環(huán)境育人,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在大學生社會化及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過程中,重視實踐課程的設置與實踐效果的檢驗監(jiān)督,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感受自己所欠缺的職場能力;積極引入社會資源,通過企業(yè)進校園模擬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讓學生切實感受社會的壓力,真正實現“用人單位”與“求職者”之間的零對接;通過各類學生組織及各種學生活動,搭建活動平臺,讓學生自覺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
(二)營造環(huán)境育人的大學校園,提高大學生融入社會的基本職業(yè)素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和諧、友善、誠信、自由等高尚的品質,是培育大學生責任感所必須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而部分大學生特定的成長環(huán)境及家庭背景,決定了家庭教育不能完全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因此高校需要于細處、小處落實教育,營造全環(huán)境、全員、全過程育人的大學校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鍛煉學生與自我相處、與他人相處、在活動中的擔當等具體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提升教育。
(三)打造積極正面的社會環(huán)境,提高大學生奉獻社會的家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需要學生突破狹隘的自我觀念,站在國家、社會角度考慮問題,需要將理想信念教育“入腦、入心”,需要在四年的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國家的強大,“自我”與國家的關系;需要積極打造正面的社會環(huán)境,樹立正面的典型榜樣,讓學生從思想上認同為國奉獻。如在學生面臨畢業(yè)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等素質。通過開展 “感恩母?!敝黝}展覽、“我身邊的榜樣評選”等系列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社會化質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要時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精神指導,構建完善的大學生社會化培養(yǎng)機制,通過全程化的培養(yǎng)教育培育其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人才,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媛,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構建大學生社會化培養(yǎng)體系的作用分析.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1)
[3]于影.影響青年社會化問題的有效途徑.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3)
[4]王德強,等.大學生社會化的學校影響因素及其教育啟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3)
(責任編輯:陳九如)
Effec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u Guozhu1, Wang Yuan2
(1StudentAffairsOffice; 2SchoolofHumanities,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o the pres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z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iming to help improve th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creating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cluding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ardent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passionate dedication to work.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vit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making China a powerful, democratic, highly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land of happines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 stud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20
基金項目: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項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實效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付國柱(1977-),男,北京化工大學學工辦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王媛(1986-),女,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37(2016)02-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