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35-01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將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它的基本特點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的數學問題趣味化,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等等。這些特點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多媒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呢?
一、創設情境、體驗情感、激發求知欲
所謂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于直觀的、生動的、具體的形象。多媒體的優勢之一就是借助語音、圖像、影像、文字等媒體創設情境,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刺激,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情境的創設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索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方法,使學生更好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變靜為動 突破教學重難點
皮亞杰的“建構”的觀點是與“活動”的觀點緊密的聯系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必須掌握“活”的圖形概念,這就必須使學生在幾何類問題學習中充滿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教育家斯騰伯格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視為交往過程,要注重交往的改進,特別強調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傳統的幾何類問題教學中的教具運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幾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體化。而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幾何概念真正“活”起來。
三、呈現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來源于對周圍的事物的理解和對知識的觀察和分析,現代教育觀點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和發現這個知識的過程是一樣的。而多媒體技術就無限的提供給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相對寬裕的學習時間。使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
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運用涉及的實物形象及過程再現在課堂,使教學過程由靜變動。同時使難以用語言表達或難以覺察的東西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的感覺范圍之內。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師節省出大量的教書時間,可以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爭取了更多的思考時間,可以利用圖形的顏色和圖像的閃爍給學生以暗示,還可以通過平移和旋轉使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在發現中掌握知識。
四、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多媒體不光可以顯示信息,使學生獲得知識,它還能幫助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術,發展智力、才能。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承認與尊重個別差異是必要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適應個別化的教學。在教學軟件編排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各種思路和解題方法,讓學生自主選擇,培養學生做出決定的能力。這樣人機交互,迅速反饋,視聽合一。學生由教師單一的講、書本枯燥的練習,上升到上機操作,與計算機對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在多媒體這樣的交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這種主動參與性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總之,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現代化教學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時,有效運用多媒體能使課堂教學形象、具體、生動、直觀,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理清概念,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繁為簡,使具體的畫面與抽象的數學內容緊密聯系,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內在潛能,使學生正確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和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