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煒
摘 要: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當今大多課堂上教師上課節奏快,足夠大的信息傳授容量,但所獲得的那些知識根本難以在每一個生命個體具體的生活中得以還原。教育往往要在緩慢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本文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談談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的“慢”策略,旨在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以一個等待的姿態傾情投入,于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慢 策略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即在教育過程中教育需要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潤物無聲與潛移默化,它不僅關注的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速度和心態這一方面,還注重學生學習中要尊重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其個性發展。筆者結合教學案例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談談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的“慢”策略。
一、教師“教”的策略
1.傾聽——領悟心曲的靈光。
教師應耐心傾聽。《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學會傾聽,要求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從耐心傾聽開始。例如賈志敏執教的《驚弓之鳥》一課上,賈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個“成”字,先請學生讀音,數清楚有幾筆后,再在“成”字后邊加條橫線,讓學生給它組詞,一個學生慌慌張張地站起來就回答“長城”,話剛一出口,其他學生立即哄堂大笑。賈老師忙用一個手勢制止了大家,只見他不緊不慢地對大家說:“同學們注意傾聽,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他的話還沒說完呢。”然后,他微笑地看著那個已經害羞得滿臉通紅的男孩子,說:“你是想說‘長城的‘城去掉‘土就是……”那個男孩子見有臺階可以下,連忙接過話語大聲回答:“‘長城的‘城去掉土字就是成功的‘成!”
在這個案例中,賈老師在那位學生回答錯誤的情況下,并不急于制止或是反問,而是靜靜地傾聽,他用手勢制止了學生的哄堂大笑,機智而巧妙地再續學生的回答,給予了學生信心,這不能不算是傾聽中的高超藝術。
2.從容——凝聚溫情的磁石。
教師應學會從容。從容首先要善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多給予他們機會。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資源,允許學生犯錯誤。從容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靈召喚,在等待過程中,教師要用鼓勵的目光、真誠的微笑、激勵的話語、無微不至的關懷消除學生心中的不安,用自己真誠的期待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成長環境。教育是一個等待的過程,給學生一份期待,給學生一方晴空,讓學生自由發展,這是凝聚智慧的過程。
3.關愛——潤澤靈魂的甘露。
教師應充滿關愛。冰心有言:“愛在左,同情在右。”教師要在學生迷茫的時候給他以一盞明燈,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即使批評,也是春風化雨般的教育。
以趙志祥執教的《荷葉圓圓》教學片斷為例[1]:
師:我很想和大家交朋友,希望咱們成為學習上的好伙伴。大家愿意嗎?
師:今天我就叫大家小朋友,大家喊我大朋友或是老朋友,好嗎?
師:真聰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荷葉圓圓》,請小朋友們伸出手指,和大朋友一起寫課題好嗎?
……
師:小朋友再見!
生:大朋友再見!
簡單的稱呼,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孩子們的興趣自然濃厚。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需要這般關愛,這般尊重,這般人文。
4.贊賞——揚起自信的風帆。
教師應適時贊賞。優秀教師的鼓勵語言能針對每位學生的特點,說法靈活多變。以特級教師孫雙金的課堂教學為例,他認為賞識能開啟心智和涌動靈感,他的教學活動中充溢著賞識。下面是他在課堂中對學生贊賞性的評價語,因人而異,真誠明確,值得借鑒:①你是班上最勇敢的同學,你找到了第一個問題,了不起!②好!還有別的理解嗎?③你有一雙慧眼!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
贊賞還應該講究“真”與“善”。“真”指的是贊賞情感的真心誠意,“善”指的是贊賞的導向功能。“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教師也不能不加選擇地隨意贊賞。
二、學生“學”的策略
1.留有質疑空間,提高學生感悟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要有自己的心得,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解放學生的思想,教學生會提問、善思考、勇于發現和解決問題。而感悟是不能灌輸的,不能復制的,對同樣的語言和語境,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和領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不能用同一把尺評判。
以《江雪》一課為例[2]:
在疏通完全詩的字面意思之后,有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生:“天這么冷,老人為什么要出來釣魚呢?”
師:“你們覺得老師真的是在釣魚嗎?”
生:“我明白了,這位老人其實不是在釣魚,天那么冷,他還出來釣魚,他是在鍛煉自己的意志。”
生:“他是在告訴人們他非常孤獨。因為我發現,這首詩每一句的第一個字連在一起是:千萬孤獨。”
生:“他在欣賞這美麗的北國風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多美的雪景啊!老人肯定是被雪景迷住了。”
學生是擁有無限資源的礦藏,通過質疑,學生對文本有了不同的感悟,思維不斷完善。筆者可結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詞兩首》中《漁歌子》一文論證,同樣是寫漁翁形象,張志和卻塑造了一位悠閑自得的“不須歸”的釣者形象。教授該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詞中找出自然之景,如“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風”和“雨”,接著通過“箬笠”和“蓑衣”找出漁翁,再提示學生注意詞中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白、青、綠”進行畫面的想象動靜結合的畫面,輔以課文插圖,使得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色彩鮮明和富有動感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各抒己見,如因為雨小、魚肥,或漁翁已經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所以“不須歸”。最后,教師以通過作者背景資料的補充,因當時受朝廷排擠,作者也不希望與之同流合污,寧愿選擇陶淵明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如此,學生的感悟水平會提高,知識面會愈加拓寬。
2.尊重獨特情感,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學應尊重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情感體驗,還學生吟誦涵詠的空間,將自己的感悟之情讀進去,又要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這關乎學生的語感發展,有助于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教師不必框定條件、限定范圍,只需要讓學生有感而發、有情而動、有悟而得。
3.注重思維過程,促進學生多元解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個性化體驗可能會得出若干新穎的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應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教師要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一起幫助尋找文本多元解讀的支點,滲透正確價值觀的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以《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學片斷為例[3]:
師:同學們再讀讀課本,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充滿著知識,充滿了科學的奧秘。牛頓就是從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
師:哦,那就是說大自然是本奇妙的科學課本了!謝謝你打開了大家的思路,咱們不妨來討論討論:大自然是什么課本呢?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語文課本,當你看到樹木的時候,你會想到“木”字。我們倚靠在大樹旁,不就是“休”字嗎?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音樂課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寫道: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認為是音樂課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嘩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
……
教師在學生個性張揚,實現文本的多元解讀時,不忘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正確引導,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在積極保護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同樣允許孩子對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感悟,而這一思維過程是不斷深化的。
4.延伸語文課堂,豐富學生生活體驗。
讓語文融入生活。課堂中的語文學習是有限的,必須向生活延伸,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學習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的生活體驗越豐富,感悟到的語文內涵就越豐富;生活體驗越深刻,對語文底蘊的理解就越深刻;學生的生活體驗越獨特,構建語文意義的方式就越獨特。
學習語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就像是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學就像是一只蝸牛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教師何不一路用心傾聽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從容期待孩子們的進步,真誠關愛孩子們的點點滴滴,適時贊賞孩子們的思維火花。相信,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也能展示出學習語文最初最美的那一面。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課堂經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馮建軍.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周國韜.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