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真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會枝繁葉茂。鑒于此,語文教學要努力創造大語文環境,面向學生廣泛的現實生活世界,讓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引進語文學習,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
一、走進生活,激發學習情趣
情趣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心理狀態,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發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識字課通過圖片和多媒體等手段把生字帶進課堂,創設生活情境。請學生走出座位,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認一認,這樣自然地認字,學生就好像在與熟悉的老朋友見面一樣,識字也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語文是母語教育。在課外生活中識字,是一種重要的識字方法,它是課堂識字的鞏固與補充,因為生活是個大課堂,漢字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比如大街上的廣告牌、路旁商店的名稱、商店里各種商品的名稱、食品包裝紙、飲料瓶、牙膏盒、說明書、廢舊報紙、同學姓名等,都是學生識字的好材料。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我們睜開眼睛見到的,全都是教本。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文章就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一問、查一查,做生活的有心人,讓生活教會自己更多的漢字。同時,為了增強趣味性,也為了進行宏觀調控,可讓學生把生活中識得的漢字收集起來,進行有意識的積累。
二、走進生活,張揚學生個性
例如我在上《桂林山水》一課時,創設了一個情境:同學們,桂林山水實在太美了,如果你是個導游,你該怎樣設計旅游廣告詞呢?請大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它寫下來。這樣一個開放性的題目,我以前很少訓練,認為孩子們會無從下筆。剛想稍加提示卻發現孩子們一個個正埋頭疾寫。此時,我心里一陣驚喜,悄悄地下去巡視,孩子們設計的廣告詞令我耳目一新,驚訝萬分,我做夢也想不到孩子們稚嫩的筆尖會流淌出詩一般的語句。學生寫道:“天下奇景聚桂林,奇山座座排成行,綠水悠悠奏仙樂,假如你能來桂林,保你快活如神仙。”“桂林山水美如畫,秀水潺潺奪天工,奇山疊翠稱一絕,此景只應桂林有,人間能有幾回見。”……看著這一行行優美的詩句,我不禁感慨萬千。此時,我還有什么理由視孩子為“朽木”,視他們為“孺子不可教”,他們就是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只要細心欣賞,每一天都可以飽覽他們的多彩風姿。以前,我怎么就漠視了他們的潛能,總是越俎代庖呢?的確,課改的嶄新理念蕩滌著我的教學靈魂,它讓我轉變了教學觀念,改進了教學方法,給學生的發展留足了廣闊的空間,給一個個沒有翅膀的天使插上翅膀,增強他們的信心,飛揚他們的個性。
三、拓展生活,語文知識積累
社會是生活的大舞臺,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積累語文知識、發展語言的又一途徑。孩子的天性是玩,他們更樂于在玩中得到積累。“大語文觀”提示我們學習語文不應局限于有限的40分鐘,囿于窄小的教師空間和有限的校園天地,而要把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豐富的社會生活中。
語言既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習語言只有同生動多樣的生活聯系起來,那么學生的語言才真正是生活的語言,才是富有靈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才更有生命活力。因此,充實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融入大自然,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調查等;鼓勵學生多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名言警句、成語格言等;并且引進豐富的教育資源,如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讓學生積極參與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語言,用語言,增長見識,表情達意。漸漸地,學生的語言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倉庫”物資會越來越豐厚。同時,教師應千方百計地鼓勵學生記錄下自己對生活的所感所得。有道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對生活關心的越多,生活給予你的自然會更多。
四、走進生活,誘發學生交流
孩子天生是有表現欲望的,他渴望被人認可,得到表揚。當他的學習興趣被激發,思維被發散,再加上被老師同學贊賞,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就不是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運用靈活有效的形式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兒童主動學習。如口語交際《找媽媽》(s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百花園三)講一個小朋友在公園和媽媽走散了,讓學生幫他想辦法,怎樣找到媽媽。上課鈴一響,我讓一個學生“哭著”走進教室,其他學生一看都關心地問:“XX同學,你怎么了?”我故作難過說:“她在公園玩,一不小心和媽媽走丟了,你們看,她哭得多傷心呀!你們能幫她想想辦法嗎?”我的話音還沒落,XX同學“哭”得更厲害了。學生一見,都進入了情景,著急起來:“你別哭,我們幫你想辦法!”“你記得媽媽電話嗎?你到公共電話旁給你媽媽打個電話,讓她來接你!”“那不是有警察叔叔嗎?你去找她幫忙,請他幫你找媽媽。”見狀,我趕緊豎起大拇指,表揚這兩個愛動腦筋發言積極的小家伙:“你們的辦法真好,XX同學已經不著急了!”其他學生哪肯失去得到表揚的機會呢!都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你最好是站在原地不動,你媽媽發現你不見了,肯定會來找你的!”“去公園廣播室,讓阿姨廣播通知你媽媽來接你。”……這樣把枯燥乏味的口語交際內容,用生動的情境呈現出來,簡簡單單一個情境,幾句贊揚的話,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根本不需要老師引導,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樹立生活化語文教學的理念,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