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河
一日,有學生問我一家系圖的問題(如圖1),本來遺傳學的概率計算確實比較麻煩,問此類問題實屬正常,但是,這位同學的問題不在于計算,而在于不清楚何為近親。
題中問,若III與III婚配則屬于?搖 ?搖。答案為“近親結婚”。學生問:“為什么這兩個人是近親?”我嘗試啟發他,反問:“III的媽媽與III的爸爸是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是兄妹!那么III與III就是表兄妹了吧!”我想這回應該沒問題了吧,于是笑著點了點頭。可是接下來他說的話讓我出了一身冷汗——他問:“為什么表兄妹就是近親啊?”
花了很長時間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講完以后心生感嘆,有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學生并不一定能理解。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不同,經歷和經驗也會有很大差別。可能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這樣把親戚關系整理得如此條理分明、尊卑有序。在傳統多子多孫的大家庭中,區分親戚關系根本不是問題,但現在,它不但成了問題,而且成了話題。這是計劃生育導致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的必然結果。如今,全面“二孩”政策已經實行,對“獨一代”來說,龐大復雜的“中式家庭關系網絡”將重登歷史舞臺。給學生詳細介紹血親關系,有利于傳統親屬稱謂的傳承。
翻看課本(本地使用浙科版教材),在“課外讀”中有介紹“直系血親、旁系血親與近親結婚”(見必修2,P128),但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很多親屬稱謂。要想理清楚親緣關系,最理想的工具非“家系圖”莫屬。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 介紹“三荊”、“六親”、“九族”
在人類的幼年時期,面對著危機四伏的周遭環境,為了生存,必須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而那時,血緣關系就成了人類團結的一個重要因素。古代漢語中就有許多詞反映了這種關系,如“三荊”、“六親”、“九族”等。
問學生什么是“三荊”,學生查詞典后回答:“一株三枝的荊樹,比喻同胞兄弟。”在黑板上畫出簡圖。啟發學生,這個圖像什么?有人會回答像倒置的家系圖。目的達到,可以用家系圖分析血親關系。
再介紹“六親”和“九族”。當今的“六親”泛指親屬,但是歷史上的六親具有特定的內容,大多數人認同《漢書》說的父、母、兄、弟、妻、子。《三字經》中有一句話“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所以“九族”包括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九個層次。
二、家系圖構建“六親”、“九族”關系
請學生用家系圖描述“六親”關系。建議以本人作為起點。以下為例圖:
其中黑色的5號表示本人,則1為父,2為母,3為姐(妹),4為兄(弟),6為妻,7為子,8為女。
以此方法,繪制“九族”家系圖(如圖3),并介紹成員之間的關系。
這幅圖只是復雜的九族關系的簡化,省略了很多成員。其中的黑色V表示本人。
三、介紹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概念
直系血親是指相互之間有直接血緣關系的人,包括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如父母與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等。旁系血親是指相互之間具有間接血緣關系的人,包括直系血親之外,在血統上與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如叔(伯)姑、姨舅、侄甥等人。三代是指從自己這代算起,向上推數三代和向下推數三代。從自己數到父母算是第二代,數到祖父母是第三代,這是上三代。從自己推算到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是下三代。所謂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就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以下同源而出的旁系血親。
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中的任何兩人婚配都屬于近親結婚。
至此近親問題解決。
四、介紹基本的親屬稱謂
由于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兄弟姐妹越來越少,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導致部分親屬稱謂的消失,一代獨生子女、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漸漸成了群體性現象。大部分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每逢春節,“六親不認”現象時有發生。
同一祖父的親屬稱為堂親。如以VI為例,先找出他的祖父IV,同一祖父的有VI跟VI,所以跟VI為堂兄弟姐妹。
跟父親的姐妹的子女的親戚關系(VI和VI),或跟祖母、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親戚關系(VI、VI、V和VI),叫表親。
也以三代為例,從上至下,第一層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長二輩);第二層有: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等(長一輩);第三層有:(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內兄、妻妹等;第四層有:兒子、女兒、侄兒、外甥、內侄、侄婿等(晚一輩);第五層有: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侄孫女、孫媳、外孫媳等(晚二輩)。
五、反思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并能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注意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職業和學習方向,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做準備。
血親關系的詳細介紹較好地貫徹了上述理念,并且在生活中相當重要,不僅僅表現在婚配中近親不得結婚,很多機關部門還不允許有血親關系的人共事,而教材中的內容又非常有限,所以生物教師必須適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