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 把企業車間搬進學校,實施“車間化課堂”教學是深化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方式。“車間化課堂”是將學校的課堂教學參照維修企業車間的運行特點來安排,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課程項目化、管理企業化、學習生產化、環境真實化、素養職業化”的特點,對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縮小學校和企業對人才需求之間的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車身修復專業 車間化課堂 課堂教學模式
一、“車間化課堂”的意義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實現師生之間互動、建構知識的地方。把課堂按照企業的車間進行打造,開展“車間化課堂”教學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所謂“車間化課堂”,就是老師的教學過程與課堂布置按照企業車間進行設置,引入企業的文化、設備、管理等,讓學生在“車間化的”的課堂環境中感受企業的真正的工作過程,并在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同時引入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從而在職業學校的課堂環境體現出教師與師傅、課堂與車間、教材與手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特征。
二、“跑班制”為“車間化課堂”提供制度保障
跑班制,顧名思義,就是班級在跑動中上課,一個班級在授課過程中,將在不同的教室中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種方式讓將授課模塊化,使得教室車間化成為可能,通過跑班制,學生可以體會不同的車間文化的同時完成專業模塊教學,極大提高教學效率。將原來的單純完成教學任務的實訓教師,轉變蘊含企業文化,崗位需求的實訓車間。
從目前的校內看,在實訓基地的設計之初,應具有自主性、系統性、規范性和仿真性等特點,但目前的汽車專業實訓車間普遍存在與企業聯系不夠、技術設備更新慢、教學環境中難以體現職業環境等問題,難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員工角色。由此可見,僅僅依靠學校建設車間型課堂難以實現“工學結合”。因此,圍繞上述問題引出筑巢引鳳的思路,把企業的機修車間、鈑噴車間搬到教師中,讓學校的課堂初步具備企業車間的動作模式,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的核心。
三、“跑班制”與“車間化課堂”為學生成才搭建平臺
“車間化課堂”是產生學習內驅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內驅力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內在動力,主要表現為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較高的成就動機和良好的認知結構等形式。通過車間化課堂,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模式的特點:課堂車間化、授課項目化、教學任務化、學習自主化。
模式的目標:在任務中進行實踐,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突破教學重難點,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模式的核心:所有實踐工作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在實踐的環節中檢驗理論。
四、項目課程體系的搭建是跑班制下的“車間化課堂”的支撐
1.圍繞“工作任務”選擇課程內容。依據職業能力結構,我校車身修復專業確立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跑班制下的車間化實訓課堂和頂崗實習模塊三大類。其中,“車間化課堂”實訓模塊分為專業基礎、專業專門化、專業技能提升三個實訓課程模塊,以此循序漸進深化職業素養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的培養。
2.專業專門化實訓模塊強調實踐性與技術應用性,主要課程有汽車涂裝技術專門化、汽車鈑金技術專門化、汽車美容裝潢技術和車身拋光技術等。綜合能力實訓模塊強調綜合實踐性,課程設計完全以4S店修理廠生產的“工作任務”為內容進行設計、開發校本教材。如汽車涂裝的生產工藝流程分為底處理、中涂、面漆、漆面修飾四個過程,課程內容就從這四方面入手。專業能力提升模塊則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特點開設汽車美容、涂裝、鈑金興趣小組,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3.根據“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特點開發隱性課程,包括車間文化、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等。這些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激勵約束功能,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無意間習得的那些以間接、內隱方式呈現的教育內容和特定文化。
通過對汽車維修企業對人才需求情況的調研及近幾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的跟蹤分析,我們確立的目標汽車車身修復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熟練掌握汽車鈑金與涂裝技能,能夠培養基本的美容操作的高素質中級技術工人,培養的規格是“達到就業零距離和修理零次品”,推出“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創新能力”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進而確立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其中,崗位適應能力包括職業崗位知識(理論、文化等)、專業基礎課程(發動機、底盤、電氣、維護等)和專業能力(汽車鈑金專門化、汽車涂裝專門化和汽車美容專門化)。
五、結語
研究認為,在車間化課堂的建設中要緊密關注社會與企業的需求與發展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嚴格控制以下幾個環節。
1.合作項目的確定。項目要具有代表性,能夠具有一定的領先性,合作的企業在行業應該處于引領地位,這樣為之后的車間化課堂建設提供極大助力。
2.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要與企業進行協商,分析雙方的共同需求,為之后學生的就業培養真正需要的技能。
3.要積極進行校本教材開發。深入分析企業的崗位需求,確立與學校設備相適應的教學項目,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設備,完成企業的基本工作要求,并樹立將企業的工作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結合起來的理念。
4.在產、學、研的教學環節上,學校教師參與實習學徒的管理,真正做到校企無縫對接。
5.要建設高質量、多功能的車間化實訓基地,必須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和諧”的觀點,為課堂的車間化奠定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林若森,蔣向輝.生產實訓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4(24).
[2]韓曉霞.構建“產學研結合”辦學模式,促進高職生能力培養[J].煤炭職業技術教育,2013(1).
[3]王懷學,潘會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6).
[4]陳錫寶.高職校外實訓教學管理機制改革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2(8).
[5]竺輝.企業車間進學校學生實習拿工錢[J].中國農村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