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清
摘 要: 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藝術,尤其對小學教育來講,更是如此。我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小學教育不存在升學壓力,理應輕松一些,但事實并非如此。盡管我們不用為升學率擔心,但是我們擔負著為中學教育輸送合格學生的重任。因此,搞好小學教育是每個小學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傾聽 思考 數學教學
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藝術,尤其對小學教育來講,更是如此。有人可能認為,中學的知識含量更高一些,因此中學教師相對小學教師來講應該更辛苦一些。之所以持這樣的觀點,是因為這些人對小學教育了解得不夠深刻,存在很多誤解。事實上,做好小學教育一點也不比中學教育輕松。盡管我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小學教育不存在升學壓力,理應輕松一些,但事實并非如此。盡管我們不用為升學率擔心,但是我們擔負著為中學教育輸送合格學生的重任。因此,搞好小學教育自然是每一個小學教師應經常思考的問題。那么,如何搞好小學教育呢?我就自己所擔任的數學學科談談想法。我認為要搞好數學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
這里,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傾聽的故事。在一個電視欄目里,一個節目主持人采訪一個小朋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當飛機出現故障時,機上的跳傘不夠,這時你也在飛機上,應該怎么辦?小朋友想了一會說,我立即帶上跳傘跳下去。這時現場觀眾哄堂大笑,只見這個小朋友漲紅了臉。主持人意識到什么問題,于是接著問小朋友:然后呢?小朋友回答:我給大家帶更多的跳傘來。這時,觀眾席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我們暫且忽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這個故事帶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問題。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在他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獨特的思維習慣和特征,于是會經常提出一些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呢?當然,需要教師首先養成傾聽的習慣,當聽完孩子的陳述后,再給孩子們一個解釋的機會。而事實上,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有太多的時候,不能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想法陳述完,就貿然打斷孩子的講述,粗暴地扼殺孩子的好奇和想象。我想正如故事中的觀眾一樣,只聽到一半時,我們會覺得這個孩子怎么這樣自私呀,然而,當我們聽完孩子的講述后,我們又被孩子的博大胸懷所感動。自私和博大語義正好相反,我們為什么在短短的時間內對同一個人作出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呢?原因在于前者是斷章取義,后者是認真傾聽后的感受。認真傾聽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近孩子心里,了解的孩子們在想什么,他們的愿望是什么,我們才能根據這些做好教育預案,才能搞好課堂教學。
二、教學中要給孩子們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
課堂教學免不了要向孩子們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們回答。這時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們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立即會有個別學生舉起手來,然而大多數學生仍然處于思考狀態。這時,教師就會從這些學生中挑出一個學生回答問題,當這個學生回答得幾近完美時,教師就會進入下一個問題的教學。這樣的教學過程存在什么問題嗎?我想問題還是蠻大的。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孩子們的思維仍在運轉過程中,老師就將答案說出來,然后就進入一個教學環節,這對于仍在思考的學生來說,是多么的不公平。或許,他們的靈光剛剛閃過,結果答案就出來了,還沒有確認自己的思維是否合理時,已經有人把結果告訴了自己,使得自己的思維處于斷檔中。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問題始終被幾個學生所壟斷,其他學生的思維永遠處于跟進狀態,累并痛苦著。這樣的課堂就成為少數幾個優秀學生的課堂,大多數學生就成了旁聽生。試想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為我們忽略了整個班級的整體發展。這里,我建議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一定要給孩子們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讓我們靜下心來觀察孩子們的思考過程。當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手來時,再讓學生起來回答也不遲。如果經過思考,仍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舉手時,我們是不是應該進行啟發,或許我們提出的這個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學生的思維限度了呢?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給孩子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有利于孩子思維品質的培養,還有利于我們不斷調節教學進度。有的老師可能要說,要是那樣的話,我的課堂教學時間就不夠用了。的確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重視教育的質量,而不能只求進度。如果說在質量和速度面前我們需要做一個抉擇的話,我們寧愿選擇質量。因為沒有教育質量的教育,越快不越是白忙活嗎?親愛的各位同仁,你們說呢?
總之,我認為對于小學教育來講,傾聽和留給孩子們足夠的思考時間非常重要。讓孩子們充分思考,讓我們認真傾聽,我們的教育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