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萍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盡量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與方式方法,這既是順應數學新課改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更是切實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得到顯著進步與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批判性思維 培養策略 探究學習
批判性思維,即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已生成的內容、結果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創造性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其同其他思維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敢于質疑、敢于大膽發表自身的認知與看法,敢于挑戰權威,包含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特征。從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批判性思維作為構成學生學習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及重視。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小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展開分析與探討。
一、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發展其數學批判性思維
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生成的,需要充足的準備。小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教師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該思維,而應當從學生已有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將日常數學教學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機融合。這樣才能在達到數學教學目標的同時,真正促進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這其中,筆者認為通過引導學生盡可能地進行自主探究性數學學習,不失為發展其數學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措施。因為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他們往往不必再像以前一樣緊緊追隨著教師的講解思維與學習進度,而是改為自由自在地放飛自己的思維,任由他們在合理的想象空間生根、發芽。在這期間,學生會對某一數學現象持有不同的態度,也會發出不同質疑的聲音,甚至會發生一定程度上的爭執……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允許上述現象的發生,允許學生對同一現象所持有的不同見解。因為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在發表各自見解的過程中學會辯證性地看待某一具體數學知識點,從而學會批判性地接受數學知識,并最終加深對其的深刻認知與感悟。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筆者并不是直接給出關于2月份實際天數計算方法的結論,而是給出學生一組歷年來2月份實際天數的表格,如下圖所示:
隨后,鼓勵學生認真思考、仔細分析、在總結出規律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自身的看法。當時就有學生提出:“2月份的天數僅僅只有28和29天之分,不存在其他天數的可能。”在此基礎上,有的學生提出了想法:“是不是能被整數除盡是判定究竟是28還是29天的重要標準呢?”立即就有學生反駁:“你只說整數,那么,眾多的整數中究竟哪些符合該條件呢?”接著,就有其他學生提出了解決辦法:“可以根據之前提供的表格嘗試計算一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種由學生占據主體地位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嘗試學著批判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實現對“2月份實際天數計算方法”這一具體知識點的更好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大大促進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及數學批判性思維的協調進步與發展。教育效果不可謂不好。
二、特意設置具有瑕疵的數學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批判性思維

教育實踐表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若是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設置具有一定缺陷或者較明顯錯誤的練習題目,或者特意說錯某些數學原理、定理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鍛煉、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良好目的。
對這一點,筆者有著非常深刻的感知與體會。如,在教學“圓錐、圓柱”這一章節的數學知識點時,我特意在學生面前做了一個“求圓錐、圓柱體積關系”的課堂小實驗:首先,提前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錐形容器、圓柱形容器及足量的石子,隨后將石子倒入圓錐形的容器,使其呈裝滿狀態,隨后,再將該圓錐形容器的石子倒入圓柱形的容器中,三次重復該動作之后,由于石子大大小小分布不均及裝置過程中或多或少灑落等原因,致使圓柱形容器致使被大致裝滿,而不是完完全全地裝滿。這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最終圓柱形容器只是被大致裝滿,而不是完完全全的裝滿,這是不是代表著教材上關于‘圓柱的體積是其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三倍’這一結論是錯誤的呢?”立即就有學生質疑:“教材上的結論是正確的,而老師你剛才的實驗中卻存在著一定的漏洞,例如,運用的石子有大有小,還有就是灑落在容器外面一些石子,這些都有可能是導致實驗出現與教材所陳述理論偏差的原因啊?”甚至還有的學生提出新的想法:“是不是換一種比較均勻的實驗物品,像水、米等,會產生更好的實驗結果呢?”……如此,這次無意中形成的“瑕疵”實驗就成為提供給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得到鍛煉與發展的良好舞臺,切實促進了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批判等精神的發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適當的肯定與激勵,促進其數學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傳統數學教育模式下,教師通常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等類似的落后教育方式,且一味追求答案的完全統一化與標準化。很顯然,此教學模式造成學生不敢挑戰權威、不敢放飛思維進行自由思考,其數學學習活動只是千篇一律地復制、粘貼教師之前的教學思維及想法。筆者認為,要想徹底改善這一尷尬教學現狀,切實促進小學階段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教師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單純認為“自己是老師,就什么都是對的”,對學生的創造性認識要么是嗤之以鼻,要么是冷嘲熱諷。要知道,這將嚴重打擊學生進行勇敢質疑的信心、勇氣及積極性;相反,應當改為積極為學生創造允許他們大膽發表自身獨特認識、看法與觀點等的良好條件,即使當學生的想法可能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或者稍顯幼稚時都應當盡可能地對其給予充分的肯定與激勵。須知,學生這種挑戰權威、大膽質疑、勇敢批判的觀點或者行動表明他們確實認真聽取了教師的教學活動,確實是經過了一番認真的思考與探究,確實是在鼓起了極大勇氣之后做出的反應,這不僅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切實證明了學生自身質疑思維及批判性思維的顯著發展。作為教師,我們怎能不保護、不鼓勵呢?教師對學生的質疑及批判持有充分肯定、贊賞與激勵的端正態度,必將促進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與積極性投入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敢批判、發表獨特見解等創造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盡量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與方式方法,這既是順應數學新課改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更是切實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得到顯著進步與發展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14.
[2]李文婧,傅海倫.數學批判性思維的影響因素及其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1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