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莉萍
摘 要: 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在幼兒探究的開始、過程中和結束時都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及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能力和發展。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科學活動 探究意識 提問設計
當人對某個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就會激發無限的求知欲望,對問題的思索會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不能忽略這一點,要讓學生學得主動,然后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探究意識。
課堂提問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活動的教學目標,針對相關的教學內容,創設一系列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思考或回答,促使幼兒積極思維,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在幼兒探究的開始、過程中和結束時都很重要,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及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能力和發展。在組織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設計提問。
一、結合幼兒個體特點,靈活設計提問激發幼兒探究意識
幼兒在年齡特征、認知發展階段、知識經驗累積、個性等方面都有差異。如果所提問題的內容超越幼兒的知識經驗等特性,就會導致幼兒難以理解,效果不會太好。因此,教師要在了解本班幼兒的知識發展水平的前提下,設計出適用于幼兒的提問。我在提問之前都會考慮到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并實現準備好相應的措施,有利于在活動中根據幼兒應答的情況及幼兒對其他信息的反饋,不斷隨機應變靈活地調整提問的角度、難度,使提問更好地發揮引導作用。
1.切合幼兒年齡特點,運用適宜幼兒的提問方法,設計提問。
小班幼兒因為特定的年齡特點,會對游戲和小動物很感興趣,所以小班教師在設計針對小班幼兒的提問時,應該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基礎出發,以小動物的語氣或者組織一個游戲開始。中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較強,喜歡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因此教師可以讓幼兒幫助解決問題的形式設計提問。
2.仔細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針對不同的幼兒設計適宜的提問。
每個幼兒都有各自的特點,在進行科學活動時也是如此。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觀察每一個幼兒,了解他們的表現,并及時用提問、指導,使幼兒更好地進行探索活動。
如在進行中班小球站穩活動中,請幼兒用教師準備的材料嘗試使乒乓球不滾動,一位幼兒選擇紙張,但他只是將乒乓放到白紙上,乒乓球就會滾下來,于是他嘗試將白紙拿在手里,因為沒掌握平衡,乒乓球還是滾下來。針對他的這種情況,我對他提出了針對性的問題:“媽媽平時都把雞蛋放在哪里的呢?”“放在冰箱的小格子里。”當他自己說完這句話后,好像有了新發現一樣,馬上拿起手中的白紙,開始嘗試把白紙折成一個小盒子的樣子的方法使乒乓球不滾動,他開心地說:“看,小球站穩了!”
二、適時的進行提問,使幼兒產生探究意識
幼兒不僅是知識的吸收者,更要具備應用知識和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科學活動中,幼兒需要在學習中思考、探索、嘗試,因此在設計科學活動的時候,就必須具備思考性,在提問的過程中盡量使更多的幼兒參與對問題的思考中。在設計提問的時候,我盡量關注每一個幼兒并及時抓住提問的時機,對幼兒進行提問,使幼兒始終保持探究興趣,并不斷地進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進行做樂器的活動時,教師請幼兒自由選擇工具、材料,并請幼兒在把各種豆子裝進瓶子里時不要將豆子灑在外邊,可由于工具的不同許多幼兒將豆子灑在外面,這時有的幼兒著急地喊道:“老師我的豆子進不去,一直跑在外面。”有的幼兒干脆不動,抓住幼兒這一表現,我及時提出另一個問題:“請小朋友們在做樂器的時候,看一看使用哪種工具能把豆子都裝進瓶子里,看看誰最厲害,掉在桌子上的豆子最少。”這問題一提出后,孩子們就又有了興趣,紛紛觀察不同組的情況,最后幼兒都說是用漏斗裝豆子灑得少,并想自己試一試。
三、設計的問題應有層次性,引導幼兒逐步探索的意識
教師的每一次提問都有特定的意圖:有的是為了引起幼兒注意,有的是為了強調重點,有的是為了激發思考,但都必須符合活動目標,圍繞活動目標設計提問,每一個提問都有老師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必定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教育原則,層層深入,這樣的提問可以不斷地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推動活動的開展。
比如在“有趣的彈性”的活動中,圍繞“讓幼兒在探索操作中,感知物體的彈性,了解物體彈性的作用”的目標,設計以下的提問。
1.老師提供了什么玩具?這是為了讓幼兒感知玩具的不同,初步分類指導幼兒,有的材料是有彈性的,有些沒有。
2.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在拉它壓它的時候變形,但手一放之后,它就變回了原來的樣子,而有的玩具卻不可以?在幼兒操作的基礎上,啟發幼兒發現“物體有彈性”的秘密。
3.在幼兒知道“彈性”的存在后,提問:小朋友的身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有彈性,我們一起找找看,哪些東西有彈性?
4.請幼兒想想如果這些東西沒了彈性會怎么樣,請幼兒嘗試做有彈性的好玩的小玩具。
第一個問題最簡單,只是了解玩具的性質。第二個問題要求幼兒在操作后思考,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在擠壓后變回原樣,有的不可以。第三個問題讓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尋找周圍彈性的存在,使幼兒進一步了解彈性的性質。第四個問題是要求幼兒把自己的科學知識用于實踐活動中。以上這些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前一個問題為后一個問題作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在前一個問題上的進一步提高和深入,讓幼兒跟著教師的提問,集中注意力和關注點有目的地進行探究、思考。
探究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活動,更是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必須建立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幼兒必須是學習的主人,才有可能形成這一意識。教師必須真正轉變教學觀念,不再以權威自居,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使他們樂于探究、主動探究。鼓勵幼兒質疑,解放幼兒的思想,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把課堂徹底還給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