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熊慶如
?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模型①
——以溫州地區為例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熊慶如
摘 要:教育對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這一點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是,對于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規律,人們卻仍在探索中。本文引入數理方法,科學、系統地研究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通過收集整理溫州市經濟、教育發展的相關數據資料,建立溫州市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數學模型,揭示教育對當地經濟貢獻的內在規律,找到教育投入和產業發展之間的結合點,使區域經濟與教育投入形成良好的循環。
關鍵詞:教育投入經濟增長數學模型
溫州是地處東部沿海的一個地級城市,常住人口超過700萬,2009年~2013年國民生產總值由2527.88億元增加到4003.86億元,年均增長12.18%,按常住人口計算,該區域的人均生產總值從32159元增長到49817元,增長了54.9%。其財政收入由360.0億元增加到565.63億元,年均增長11.96%。其中教育支出由68.59億元增長到116.35億元,年均增長14.12%。
通過對溫州近10年經濟與教育發展的相關數據發展調查,以2005年的數據為標準100,其他各年份的生產總值指數和教育投入指數(為簡化計算,指數取整數),其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溫州近10年來經濟與教育發展的相關數據發展調查表
從表1數據中可以看出,經濟的增長與教育投入呈現良性互動關系。在此,忽略其他因素的影響,通過一元線性回歸分析以顯著性檢驗,測算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系數。

由此可見,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
2.1幾個概念的界定
國民收入的定義為大家所熟知,一般認為,國民收入是指所有勞動力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價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就是:國民收入=社會總產品-已消耗生產資料。由于其英文單詞是National Income,所以國民收入簡稱為NI。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地理區域內的人均國民收入或產出的總額保持提升。其通常的表現形式主要為GDP。
教育投入主要是指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經費投入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根據自身財力狀況,拿出資金用于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這里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提高勞動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一種貨幣形態。
貢獻率主要是指所得到的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人們常用它當作為一個指標來分析某個區域在一定時期經濟效益的好壞。
2.2教育貢獻計量的基本模型探討
關于教育貢獻研究,存在多種數學模型。這里主要參考舒爾茨和丹尼森的方法。分以下兩個方面。

(2)計算基期到報告期間的教育投入增量:

(3)計算基期到報告期間的教育投入與收益比值:

3.1溫州地區從業者2009年、2013年人均受教育指數的計算
用教育指數表現為教育程度的提高帶來的勞動量。根據溫州地區結果,可以得出2009年、2013年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分布百分比如表2所示。

表2 2009年、2013年溫州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分布表
再根據2009年~2013年接受小學、初中、高中、中職、高職、大學教育從業人員的平均收入差別,得出各個教育段的勞動力折算系數如表3所示。

表3 溫州各個教育段的勞動力折算系數表
根據當地統計局資料,得出2007年從業人員人均各個教育階段所受教育年限如表4所示。

表4 溫州2007年從業人員人均各個教育階段所受教育年限
2007年人均受教育指數為:

同樣的道理,2013年人均教育指數為:

3.22009年~2013年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的計算
根據幾何平均法,年平均增長率為:

3.3溫州市2009年~2013年GDP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Y的計算
將本文中2009年溫州市的GDP設為100,其后各年GDP實際增長率是以溫州市2009年價格計算的(如表5)。

表5 GDP實際增長率
由表5可算出2009年~2013年溫州市GDP實際年均增長率為:

3.4計算2009年~2013年,教育對溫州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如果當年的GDP增長有8.7%,那么,教育對增長經濟的貢獻率有1.76%。
(1)模型是建立在外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雖說都是市場經濟,但中國的市場經濟和外國的市場經濟有所不同,中國的經濟主要是由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
(2)統計數據尚不完善。溫州市地方統計相關數據尚有欠缺,有些數據涉及單位的機密,這對結果難免產生影響。
(3)流動人口的不確定性。溫州流動人口占有很大一個比例(一般估計在30%),這部分人對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貢獻,但其數據很難統計。
(4)外地教育也有貢獻。外地教育對溫州人才培養有貢獻,溫州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也有流失。我們假定外地教育與本地教育進出的人才相對平衡。
參考文獻
[1] 于曉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985-2007[J].科學·經濟·社會,2010(03).
[2] 張輝,苑桂鑫.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職教論壇,2008(17).
[3] 郭揚,張建華.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與背景[J].職教論壇,2011(25).
[4] 王琴,馬樹超.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和原則[J].職業技術教育,2010(07).
[5] 張漢杰.職業教育經濟貢獻率實證研究——以西安市為例[D].西安交通大學,2013.
[6] 王凱兵.中等職業教育產出對上海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
[7] 溫州市統計局.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8~2015) [EB/OL]. http://www.wzstats.gov.cn/ index.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1at
中圖分類號:F4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a)-155-02
基金項目:①浙江省溫州市2014—2016年度廳局級課題《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研究——以溫州市為例》(R201 40091),主持人:熊慶如。
作者簡介:熊慶如(1964-),男,江西宜豐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數學應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