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芨A?/p>
?
基于企業需求的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周福林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源戰略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所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企業的用人理念、人才儲備觀念隨著外部經濟環境與自身的不斷壯大而實時調整,但其不變的核心是適用性?,F代企業都應具備成熟的人才選拔標準,還要有適應于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儲備策略,基于這些原因,再綜合企業的用人理念、企業文化與經營思想等方面,企業與職業技術學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與能力開發,成為保障企業發展的基本戰略。本文通過對企業人才需求的分析,進而提出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以期使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能滿足企業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需求中職學校人才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絕大多數企業在由傳統的人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型過程中,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是以人力資源為主導的核心技術打造。基于這種現狀,企業在人才選拔過程中,既會重視技能人才帶來的當前階段生產力的提升,也會重視人力資源儲備所帶來的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中始終遵循實用型人才培養理念,這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使中職學校技術過硬型人才具有穩定就業與長期職業規劃。企業解決當前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式是公開招聘,然而,社會招聘得綜合成本過高,以及技術型人才與企業生產模式的契合度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綜合來看,企業參與中職學校進行合作人才培養的模式,主要有:教產一體化、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產學研合一等。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不僅可以得到完全契合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也可以有效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不斷進行企業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灌輸的過程中,提高未來企業員工的綜合能力與忠誠度,最后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在人才選用、培養方面始終會以企業效益為優先考慮點。企業在進行人才招聘過程中,一般都會綜合考慮所應聘人才的實踐能力、勝任力、發展空間、成本等多種因素,企業在參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會基于上述幾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相對與社會公開招聘的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下所培養出的人才更具優勢,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適應性強、成本優勢大、可成長性強、企業美譽度高等。
2.1適應性強
現階段的我國企業在人力資源利用問題上存在許多問題,最主要的體現是在崗前培訓與員工技能提升方面的欠缺。這種問題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且成金字塔形排列,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這種問題最嚴重。企業在進行人員招聘時最注重的一個問題就是工作經驗,一般都會在此方面設置障礙,工作經驗的選擇比綜合能力的考量更為重要,這種需求模式主導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繁盛,從中職學校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已成為普遍模式,本科、大專院校在這種就業需求的引導下,也越來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企業而言,越是契合度高的人才,越能在短期產生溢價,這對技能人才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業方的參與能更好地依據企業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并在實訓基地或是企業實踐中,對整個生產過程有清晰的了解,并熟練掌握企業所需技能。由此可見,校企合作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更具個體適應性,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學生普遍適應性的提升,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業參與整體課程設計的比例不能過高。
2.2成本優勢
從短期來看,企業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中,前期會投入大量的物力與人力資源,會使企業短期成本壓力增高。但是,從長期來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使企業具備了更強的成本優勢。首先,有利于企業的人力資源儲備。高技術人才的稀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不對稱與技術型人力資源的使用成本過高,使得企業長期用工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廣泛開展,使企業能夠與學校合作培養出足夠自身發展的人力資源儲備。一旦校企合作模式長期開展,企業將不再出現人才斷檔而導致的發展受阻。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的時候,學生在實訓的時就可以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價值,雖然會因此有一定支出,但權衡之后還是企業會得到更多利益。校企合作模式開展的時間越長,企業在實習期間與實訓基地建設中投入的成本將會一直攤薄,且這種固定資產的投資一般都是以一次性投入為主,后期的追加建設投入會比較小。
2.3可成長性
中職學生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年齡問題,其進入社會的年齡一般偏小,這樣就具備極強的可塑性。企業在進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在進行基本實踐技能培訓的同時,更要重視企業先進的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的宣傳,使學生及早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這樣既有利于企業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的長期職場規劃。職業道德操守的教育問題是各方所必須關心的,家長、學校與社會均有責任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負責。所謂的德才兼備,德字在先,良好的職業操守也能極大地保障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有效避免為他人作嫁衣的事情頻繁發生。另外,中職學生由于其年齡問題,在其以后的職場發展中,具備多變性特征。但由于學生的各項能力開發時間問題不盡完善,一部分學生會在進入企業工作與學習中,表現出極強的其他方面的能力,這也是企業值得大力挖掘的寶貴財富。
2.4企業美譽度提升
就業問題正成為一項嚴重的社會問題,大學教育的普及在提升整體國民素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就業競爭日漸嚴重的現實問題。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大學、大專院校相比,其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欠缺表現得淋漓精致。而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展開,對于企業而言,是其良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這對企業美譽度的提升有積極作用,進而可以提高企業的綜合影響力,使其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校企雙方均有極大地好處,對學校而言,就業率是保障其擴大招生規模的保障,對企業而言,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使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
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廣使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更具導向性,教學場所由校內教育轉變為校內外教育相結合,企業承接了一部分教育功能。這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優點??傮w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不外乎教產一體化、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產學研合一等幾種,而企業通常在理論知識接受完成之后才會介入。筆者認為,針對中職學校前期的理論傳授,可以在教學手段、方法、目的三方面進行創新。
3.1手段多元化
在前期理論知識講授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使用。學校教育模式的變革,其首要思路是契合時代發展需求。在這個前提下,大力應用網絡、智能手機等技術設備,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進行與學生點對點的實時溝通。從年齡結構來說,年齡層次越小的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也就越快,網絡化手段與信息技術的推行所取得的效果就會越大。傳統的授課方式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機械式的教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中職學生的年齡結構正處于叛逆性最強時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教學手段變化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方法合理化
教學方法的變革涉及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延續,新教學方法的局限性等。中職學校在前期理論授課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大同小異,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吸收知識,最后通過考試檢測學生獲得知識量的多少。這種枯燥的理論學習不能有效地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會降低學習效率。解決這種情況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是案例教學法的使用。用合適的案例引發學生聽課的興趣,然后設置合適的情境問題,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案例討論中,最后進行重點分析。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深度,更有利于學生對本專業學習興趣的大幅提升,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案例教學法實際也是一種實踐教學模式,它與實訓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另一個則是對實際操作的加深掌握。
二是研究性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法的核心是教師研究性教學,學生研究性學習。中職學校要讓學生掌握研究性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法的核心內容是獨立發現問題,繼而分析問題,最后獨立解決問題,其所培養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目的是學生整體學習技能的提升,使學生更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更具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在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要注意對其實質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機械式地完成特定的操作技能。
3.3目的全面化
依據企業需求而培養出的人才,固然在一定時期內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發展,但是,一旦離開特定企業環境,其個體適應性與普遍適應性之間的矛盾就會集中體現出來。因此,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目的不是為特定企業所用,而應具備普遍適應性,使學生的整體適應社會能力增強。從目的出發,進而改變培養方法,使培養出的人才能適應整個行業,除符合企業需求的特定能力之外,更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整體開發。
綜上所述,技術儲備與人力資源儲備是決定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人力資源作為技術開發的主體,其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校企合作模式作為企業培養技術型實用人才的搖籃,其要更加深入地與中職學校展開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學生創造最佳實踐條件,也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以豐富的人才儲備支撐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 賈俊.我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路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
[2] 吳強.企業需求導向下的中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廣州地區旅游企業與中職學校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 (05).
[3] 黃國容.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深度對接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3(14).
[4] 趙春鎖.如何實現中職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J].東方企業文化,2014(17).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a)-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