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珍 胡慶霞 章小慶 姜建梅
傷口造口護理小組對臨床壓瘡預防與治療的應用研究
林媛珍 胡慶霞 章小慶 姜建梅
目的 分析傷口造口護理小組對臨床壓瘡預防與治療的應用效果。方法 本院于2012年3月開始建立傷口造口小組,2013年7月核心小組成員培訓完成后開始分片管理,對皮膚管理采取三級管理模式,于2015年7月調查全院住院患者壓瘡和失禁現患率,并對比2013年7月之前患者壓瘡和失禁性皮炎發生率。結果 管理后患者壓瘡患病率0.4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1.45%,管理后院內壓瘡發生率0.0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0.59%,管理后治療有效率85.7%高于管理前的55.6%;管理后護理不規范事件發生率5.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3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壓瘡預防和治療工作中建立傷口造口小組,可降低壓瘡發生率,提高壓瘡治療效果。
傷口造口小組;壓瘡;預防和治療
壓瘡是臥床患者常見問題,因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導致[1]。壓瘡的出現,會明顯增加患者治療費用,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同時若不及時處理,甚至會誘發敗血癥,導致患者死亡。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管理工作中的難點,作為衡量醫院護理管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提高傷口造口護理質量,增強壓瘡預防和治療質量成為臨床護理人員的主要工作。本院于2012年3月開始建立傷口造口小組,對其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2年3月成立傷口造口護理小組,2013年核心小組成員培訓完成后開始分片管理。分別于2013年7月24日、2014年7月23日及2015年7月27日全天進行全院住院患者壓瘡和失禁現患率調查。
1.2 管理方法
1.2.1 建立傷口造口小組 小組直接由護理部直接領導,大外科護士長作為組長,副組長為國際造口治療師(以下簡稱ET),小組成員包括全院各臨床科室骨干護士,每科1~2名。由1名胃腸外科醫師、1名骨科醫師、血管外科醫師、1名營養科醫師作為專家組成員。根據1年的培訓考核成績,選拔優秀的成員作為小組核心成員,護士長優先考慮。核心小組成員負責監督和管理全院住院患者的皮膚問題,每名核心小組成員分別負責除自己科室外的4~5個科室的壓瘡監控。
1.2.2 加強小組成員和護士的培訓工作 定期組織小組成員學習皮膚護理和管理相關知識。小組成立當年每月1次,后來根據掌握情況每2個月2次,ET每年為全院不同層次護士培訓2次。小組成立QQ群,組長每次將小組課件上傳至群里,要求小組成員下載課件在科內講課每年2次,將知識傳播給其他護士。此項目不但將先進的知識在全院傳播,而且鍛煉了小組成員。
1.2.3 制定和完善醫院皮膚護理及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操作流程 由ET起草整理,核心小組會議討論、完善,護理部審議通過全院壓瘡護理、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流程。如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和壓瘡上報管理和流程、壓瘡預防和護理規范和流程、皮膚護理會診制度和流程、小組各類成員工作職責、難免壓瘡上報和討論制度和流程、壓瘡護理記錄書寫規范等。成文后分別在小組會議和全院護士會議學習并發放全院各科室。小組成員或全院護士在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再整改、不斷完善。
1.2.4 鼓勵全院護士及時上報皮膚護理中的不良事件 護士應及時上報院內護理不當造成的皮膚損傷、造口并發癥、大小便失禁患者,對高危患者必須預報,上報率需達到100%,并作為病區護理質量考核指標。鼓勵壓瘡上報,對于漏報、遲報和護理記錄有問題的給予相應處罰。
1.2.5 小組核心成員監管和考核全院護士皮膚護理情況核心成員對所管轄科室的高危皮膚問題和壓瘡患者每周監管1次直至出院或治愈。每年1次的現患率調查中很好地檢查了全院護士對皮膚護理現狀,通過調查小組查漏補缺,制定來年或下一步的學習目標、方法和內容。為更好地提高皮膚護理質量,小組的現患率調查工作將不斷增加頻次。
1.2.6 監管和考核 病區壓瘡管理和考核,可細化成分數定期考核,每個病區每年需存在個案討論分析報告,考核分數作為護理質量考核的指標。同時要對小組成員和院內專科護士實施定期知識培訓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個案分析報告,待合格后才能取得院內專科護士證書,并作為護理工作業績的考核指標。
1.3 評價指標 記錄管理前2012年7月~2013年7月及管理后2014年7月~2015年7月患者院內壓瘡發生率。壓瘡治療有效率:創面完全愈合,或創面愈合>30%[2]。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此次研究中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管理前后患者壓瘡發生率對比 管理后患者壓瘡患病率0.4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1.45%,院內壓瘡發生率0.0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0.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管理前后患者壓瘡與失禁性皮炎發生率對比(n)
2.2 壓瘡治療有效率比較 見表2。
2.3 管理前后壓瘡護理中不規范的情況發生分析 管理前隨機抽取240例患者,壓瘡記錄不規范38例,22例壓瘡危險因素評分記錄不規范,10例交接記錄差,8例壓瘡未上報(其中難免7例,1例院內發生),占32.5%;管理后隨機抽取240例患者,11例壓瘡記錄不規范,1例壓瘡未上報(院內非骨突性壓瘡),2例交接記錄差,占5.8%;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壓瘡治療有效率比較
臨床壓瘡預防和護理都是由ET完成的,但目前我國ET處于嚴重缺乏狀態[3],而且ET工作量,要同時兼顧臨床護理、護理管理工作,對高危壓瘡患者難以做到每名都訪視。本院2012年在小組核心成員未培養出來之前,亦是由1名ET監管全院皮膚護理,工作繁重,難以勝任。因此通過成立傷口造口小組,加強小組成員的培訓和考核工作,確保每名成員都掌握傷口造口的護理管理、壓瘡發生機制、預防措施及處理方法,明確每名成員的職責,規范壓瘡防范、報告及護理制度,評估危險因素采取相應處理干預措施,使每名患者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和管理。2013年核心小組成員培訓完成后開始分片管理。傷口造口小組的建立,確保患者及時上報,護理難題及時會診并有效解決,將患者上報、業績考核、會診報告作為醫護人員的考核指標,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醫護人員的操作水平,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4]。傷口造口小組建立后,通過實施皮膚護理管理三級模式,可為患者提供高效、規范、有效的護理措施[5],統一壓瘡護理方法,明確皮膚管理體系,使患者得到最佳護理措施。此次研究中,管理后患者壓瘡患病率0.4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1.45%,院內壓瘡發生率0.0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0.59%,治療有效率85.7%高于管理前的55.6%;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5.8%顯著低于管理前的32.5%(P<0.05)。
結果顯示,通過建立傷口造口小組,明顯減少了壓瘡與失禁性皮炎的發生,積極預防壓瘡的發生,并提高了壓瘡治療有效率,使患者安全有效恢復。而在傷口造口小組實施當中,應鼓勵醫院壓瘡上報,對于漏報、遲報和護理記錄有問題的給予相應處罰。同時要提高護理耗材的管理專業化、科學化[6-7]。此次研究中結果顯示,通過建立傷口造口小組分片管理,明顯減少了壓瘡記錄不規范、壓瘡危險因素評分記錄不規范、交接記錄差及壓瘡未上報等發生率,顯著提高了患者護理安全性[8]。在傷口造口小組中,應及時評估患者具體情況,掌握患者性別、年齡、原發病、并發癥、傷口形成原因及時間,及時評估傷口,確定每次換藥時間。總而言之,在臨床壓瘡預防和治療工作中建立傷口造口小組,可減少壓瘡發生率,提高壓瘡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下推廣。
[1] 顧曉成.ICU傷口造口小組對壓瘡干預及護理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8):110-111.
[2] 徐旭娟,袁寶芳.造口傷口失禁皮膚護理管理系統的建立與運行[J].護理學雜志,2011,26(22):48-51.
[3] 於軍蘭,吳竺.發揮傷口造口小組作用提高護士對壓瘡的認知水平[J].護理研究,2014,28(10):3570-3571.
[4] 馮素英,陳建偉,張菊,等.本院依托傷口造口小組建立的皮膚護理管理模式實踐與效果評價[J].四川醫學,2014,35(6):732-734.
[5] 胡斐.造口傷口失禁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J].今日健康,2015,14(11):261.
[6] 韓世煜.協同護理模式對腸造口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16,25(1):105-107.
[7] 曾婭娜.綜合護理干預對膀胱腫瘤手術泌尿造口患者的影響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48.
[8] 趙麗君.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護理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2):114-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55
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14083)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林媛珍 胡慶霞 章小慶)南昌大學醫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南昌 (姜建梅)
胡慶霞 E-mail:xujianli 2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