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華
亞低溫治療對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血流動力學及預后的影響
曾曉華
目的 探討亞低溫治療對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血流動力學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隨機抽取120例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止血、脫水劑、抗生素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亞低溫治療。觀察2組患者ICP監測結果,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3d后ICP值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2.29±0.16) vs (3.88±0.15)],[(2.29±0.16) vs (3.59±0.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3d后腦血流動力學值Vs、Vm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86.35±6.69) vs (82.11±6.64)]cm/s、[(86.35±6.69) vs (80.01±5.66)]cm/s,[(62.97±5.66) vs (46.49±4.99)]cm/s、[(62.97±5.66) vs (47.02±5.33)]cm/s,PI值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0.56±0.13) vs (0.67±0.14)],[(0.56±0.13) vs (0.69±0.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生存47例,生存率為78.33%,對照組生存37例,生存率為61.6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亞低溫治療對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有積極的療效,能夠改善患者ICP值和腦血流動力學值,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亞低溫;彌漫性軸索損傷;腦血流動力學;預后;影響
彌漫性軸索損傷指頭部因外傷而引起的一種病癥,主要表現為軸索損傷,是一種原發性腦實質損傷。其主要特點為廣泛性白質變性,小灶性出血,神經軸索回縮球,小膠質細胞簇出現,有較高的死亡率[1-2]。江西豐城市人民醫院采取亞低溫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分析了其腦血流動力學及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0年8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發病原因:車禍傷90例,高空墜落傷22例,其他原因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男37例,女23例,患者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41.33±5.68)歲;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2.15±5.94)歲。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止血、脫水劑、抗生素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亞低溫治療。在患者入院后,采取亞低溫治療,于4h內使得直腸溫度達33℃~35℃,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ICP監測結果,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ICP監測:經手術放置腦室內ICP監測探頭,進行ICP監測。ICP探頭及監護儀為美國Codman公司生產。腦血流動力學:探查大腦中動脈的血流速度,計算搏動指數PI。記錄收縮血流速度Vs、舒張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PI=(Vs-Vd)/Vm。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CP監測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3d后ICP值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ICP值無改善,同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ICP監測結果比較(x±s)
2.2 腦血流動力學變化 實驗組患者治療3d后腦血流動力學值Vs、Vm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PI值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Vs、Vm、PI值無改善,同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腦血流動力學變化(x±s)
2.3 生存結果比較 實驗組生存47例,生存率為78.33%,對照組生存37例,生存率為61.67%,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68,P=0.046<0.05)。
彌漫性軸索損傷(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種獨立的、特殊的顱腦損傷類型,屬原發性顱腦損傷的一種。DAI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腦內發生變化,出現缺血缺氧、炎性免疫反應、膠質細胞反應性增生等情況[3-5]。血管收縮能力改變,局部血流受到影響,加重了腦組織的損傷。
關于DAI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因為外傷使得顱腦產生旋轉加速度,腦組織內部發生剪力,使得神經軸索和小血管受到損傷。交通事故、直接暴力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多項研究認為[6-8],亞低溫對于心肺復蘇后、心肌缺血等腦組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并能發揮治療效果,不良反應較少。亞低溫能夠降低耗氧量,使得腦血流和細胞能力代謝得以維持,降低了乳酸堆積,使得早期應激反應減少,抑制炎性物質的產生,降低腦水腫發生情況。一系列的變化均使得內環境得到改善,軸膜得以保護。對患者ICP監測發現,實驗組患者治療3d后ICP值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亞低溫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另外,部分研究認為[9-10],顱腦損傷后,腦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會引起繼發性損傷。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3d后腦血流動力學值Vs、Vm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PI值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亞低溫治療DAI對于改善機體腦血流動力學效果較好。
一些研究認為,亞低溫治療DAI,還能夠改善機體腦損傷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指標,還能夠糾正代謝紊亂,無明顯并發癥發生。關于亞低溫治療采取的時間,醫學界研究認為,傷后12h內治療最為適宜,治療療程為2~14d。選擇該時間段,一方面促使患者渡過腦水腫顱內高壓高峰期,另一方面減少了因治療時間過長而產生新的并發癥。關于其保護神經、改善遠期生活質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亞低溫治療DAI可提高患者治療生存率。
綜上所述,亞低溫治療對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有積極的療效,能夠改善患者ICP值和腦血流動力學值,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 王峰,李釗,劉小兵,等.亞低溫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變化和預后[J].河北醫藥,2014,36(4):525-526.
[2] 鄺業興,謝志強,李炳森.不同時間局部亞低溫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的預后分析[J].中外醫療,2014,31(22):87-89.
[3] 張斌飛,宋錦寧,趙永林,等.亞低溫干預對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6(1):54-59.
[4] 王維平,董家軍.亞低溫治療重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7):30-32.
[5] 李洪波.彌漫性軸索損傷36例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11, 17(15):105-106.
[6] Mu J,Song Y,Zhang J,et al.Calcium signaling is implicated in the diffuse axonal injury of brain stem[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5,8(5):4388-4397.
[7] 易勇,淡冰,陳犇.亞低溫冬眠療法聯合納洛酮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的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21):27-28.
[8] Yao S,Song J,Gao L,et al.Thalamocortical Sensorimotor Circuit Damage Associated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for Diffuse Axonal Injury Patients[J].J Neurol Sci,2015,356(1-2):168-174.
[9] 李文剛,武強.彌漫性軸索損傷42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 2011,17(24):97-98.
[10] Davceva N,Basheska N,Balazic J.Diffuse Axonal Injury-A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al Entity in Closed Head Injuries[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15,36(3):127-1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3.012
江西 331100 江西豐城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曾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