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威
從異病同治論小兒便秘與泄瀉的辯證相關性
喬威
目的 探討異病同治原則在治療小兒便秘和泄瀉中的應用。方法 對53例腹瀉患兒和28例便秘患兒在明確其證型相同后,均采取口服益生菌和補中益氣丸的相同方法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2個療程后,腹瀉和便秘患兒的平均癥狀評分分別由原來的(2.13±0.62)分和(2.34±0.54)分,下降為(0.31±0.17)分和(0.22±0.13)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瀉和便秘患兒總有效率分別達到98.11%和96.4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服用前后所有患兒的精神、心率、血壓均無明顯變化,治療期間未出現任何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結論 治療小兒便秘和泄瀉應該堅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采取同證同治、異病同治同樣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便秘;泄瀉;小兒;異病同治;同證同治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也是我國兒童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由多病原、多因素所引起,臨床表現出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瀉下如水樣[1];小兒便秘則指大便干燥、堅硬,排便間隔久,甚至排不出大便,其發病率相對較低[2]。腹瀉與便秘雖是兩種臨床表現截然不同的疾病,但都同屬于脾胃系統疾病,二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相同或類似的證型[3]。臨床實踐中,對于證型相同的患兒,本研究按同證同治、異病同治的原則采取相同治療方法,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4月黑河市愛輝區婦幼保健院共收治證型相同或類似的腹瀉和便秘患兒共81例,男40例,女41例;年齡2~7歲;平均(3.54±2.62)歲。入選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腹瀉和便秘診斷標準[4],其中,腹瀉53例,便秘28例,證型包括食滯胃腸型36例(腹瀉23例、便秘13例),肝郁氣滯型15例(腹瀉9例、便秘6例),脾胃虧虛型19例(腹瀉13例、便秘6例),脾胃虛損型6例(腹瀉4例、便秘2例),寒熱錯雜型5例(中腹瀉4例、便秘1例)。
1.2 治療方法 53例腹瀉患兒和28例便秘患兒均采取相同的治療方法,即直接吞服或加到酸奶、飲料等食物中服用益生菌顆粒(法國拉曼公司生產)1.5g,1次/d;同時口服補中益氣丸(北京同仁堂制藥廠生產,國藥準字Z11020244),6g(1袋)/次,2~3次/d。均以15d為1個療程,服用期間讓孩子多吃青菜,水果,多喝水和盡可能多吃脂肪類食品,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進食海鮮及牛奶。
1.3 觀測指標 由參照文獻[4]進行癥狀評分,得分愈高病情愈重。見表1。

表1 癥狀評分表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臨床療效分為4個等級。(1)痊愈:各項癥狀排便完全消失,排便完全正常;(2)顯效:各項癥狀明顯改善,癥狀評分下降1~2分;(3)有效:癥狀有所減輕,癥狀評分下降1分;(4)無效:癥狀無改變,癥狀評分無下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評分變化 經統一治療,53例腹瀉患兒和28例便秘患兒癥狀評分都有所下降,且療程越長下降幅度越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腹瀉和便秘患兒平均癥狀評分變化表(x±s,分)
2.2 臨床療效 2個療程結束后,53例腹瀉患兒和28例便秘患兒癥狀的總有效率分別達到98.11%和96.4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臨床療效統計[n(%)]
2.3 安全性 服用前后所有患兒的精神、心率、血壓均無明顯變化,治療期間未出現任何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異病同治”的觀念雖始于《黃帝內經》,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有例方[6],但最早提出“異病同治”的名稱的則是清代陳士鐸[7]。中醫的精髓之一就是辯證統一的觀念,既然有同病異治,那么也必然可以異病同治,異病同治的前提是同證同治,許多疾病發展至某些階段,常產生相同或類似的病癥機制,中醫主張辨證論治,只要具有相同的證,便可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施治,所謂“謹守病機,各有其屬”[8]。因此,異病同治的關鍵在于認清疾病現階段的病機,從證施治。這種現象醫學上稱作“雙向調節作用”。雖然目前對便秘和腹瀉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可以肯定腸腔內刺激或環境性刺激是便秘和腹瀉的重要引發因素,小兒脾常不足,衛外不固,易感于邪,邪犯脾胃,過思則結于脾,怒則傷于肝[9]。因此氣候變化、感受外邪,調護失宜、內傷飲食,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煩躁易怒、脾腎陽虛既引起可小兒泄瀉,也是小兒便秘的主要原因。所謂食滯胃腸、肝郁氣滯、脾胃虧虛、脾胃虛損和寒熱錯雜五證都是小兒傷于飲食而致脾胃受病,脾胃升降失調,脾氣升清不利,水津不布,水谷糟粕合污而下,則見泄瀉;胃氣降濁不足,傳送無力,濁陰不降,積于大腸,腸道失于濡潤,傳導功能不利,則見便秘[10]。五證都是脾腎虛弱納運無權至胃失和,腹瀉和便秘二者雖癥狀不同,但發病機制均可源于這五證。依據同證同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思想,臨床上完全可突破疾病與癥狀本身的局限。采取異病同治。益生菌是能黏附于腸黏膜而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有益于人體免疫及其他功能的細菌[11]。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有益于維持宿主腸道正常功能。服用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腸道功能,抑制病原體,增強免疫調節,可促使腸道內合成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酸化腸道,有利于鐵、鈣、磷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D的吸收。補中益氣丸的主要成份是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和生姜、大棗,這些藥物都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既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也適宜治療內臟下垂,腸蠕動減弱,完全可以治好腹瀉便秘和腹瀉兩種癥狀相反的病。本研究中口服益生菌顆粒和補中益氣丸30d后,無論是腹瀉患兒,還是便秘患兒,相關的各項癥狀,如排便次數、大便的性狀異常、排便狀況異常等都各自得到相應改善,總有效率分別達到98.11%和96.43%,且隨著服用時間延長,有效率均逐漸提高,無不良反應發生,表明益生菌顆粒和補中益氣丸治療小兒便秘和腹瀉不僅僅安全性高,耐受性好,而且都有很好的療效。
通過以上采取相同藥物治療小兒便秘和腹瀉這兩類證型相同、癥狀和病種不同的疾患,且取得理想療效的實踐,筆者體會到將異病同治的思想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體現,采用異病同治之法,證同治亦同,不但使臨床治療相對簡化,同時有利于進一步探討便秘和腹瀉二者發生、發展過程中辨證論治的規律,理解脾胃主運化水谷,轉輸津液,肝主疏泄,腎主水液。司二便,眾臟腑協同調節人體氣機升降的原理[13],飲食積滯、肝郁氣滯、脾腎虧損、寒熱錯雜等證采用異病同治之法,這也為中醫治療辨證分型提供更為具體化的參考標準。當然,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證實某些藥物的功效是多方面的,要靈活應用,現代醫學也已經證實,許多單味中藥本身就具備雙向調節的作用。例如人參,它的分子結構包含著對立拮抗的成分,能對人的中樞神經起抑制和興奮兩種相反作用;它還能使高血糖降低,使低血糖升高,可防止腎上腺肥大,又可防止腎上腺萎縮。以此類推,有些中藥能隨著劑量大小而呈現出相反功能,有些中藥生用與熟用的功能亦可相反。所以,同樣一味藥,在有經驗的醫生手里可以用得很活,左右逢源,甚至能治相反的病,這并非隨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14]。
總之,本研究采取同種同類藥物治療小兒便秘與泄瀉并取得了顯著療效的臨床實踐,進一步證實一種藥可以治相反的病,或者說一種藥具有兩種不同的功效,這種異病同治的醫學現象有著深刻的辯證思想,這對于我們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學會抓主要矛盾很有啟示。
[1] 石美珠.蒙脫石散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1,16(1):143-144.
[2] 張片紅,吳悅,孟雪杉,等.益生菌顆粒對便秘和腹瀉患者的臨床研究[J].營養學報,2012,34(2):147-149
[3] 董競成,吳金峰,曹玉雪.若干同證疾病或狀態異病同治的科學基礎初探[J].世界中醫藥,2111,8(7):715-721.
[4]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2007)[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545-550.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6] 張建榮.金匱證治精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70-576.
[7] (清)陳士鐸.石室秘錄[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8] 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91
[9] 張超,孟智宏.異病同治論委中[J].吉林中醫藥,2012,32(4):411-412
[10] 王澤旭.反治法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學,2010,5(24):120-221.
[11] 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7.
[12] 房志鑫,王建彬.中成藥辨證治療小兒腹瀉[J].河南中醫,2013, 33(12):2225-2226.
[13] 沈建法,劉慶憲.腸激惹綜合征臨證五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 28(6):1776-1778.
[14] 崔霞,王素梅.運脾化濕法治療小兒泄瀉臨床運用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4):304-3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102
黑龍江 164300 黑河市愛輝區婦幼保健院(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