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樹庭,杜興偉,楊小猛
(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221)
?
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模塊建設及功能分析
顧樹庭,杜興偉,楊小猛
(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221)
摘要[目的]設計、建設一套滿足我國當前水產養殖業工業化、節約化需求的養殖系統。[方法]對現有養殖池塘進行改造,結合工程化施工,建造3條流水槽;利用氣提式推水裝置營造流水養魚的效果;通過沉淀池及微濾器作用將養殖魚類代謝廢物收集、壓縮、重新利用;在套養魚區利用濾食性魚類進行水質凈化。[結果]每條流水槽均可單獨飼養不同種類、不同規格的魚類;養殖池塘水循環利用,整個養殖周期內達到污水零排放;經處理后的水質達到水源水標準。 [結論]該養殖系統具有養殖水體循環利用、可進行高密度精養、降低生態環境壓力等優點,是一種高效、生態、環境友好型的養魚新技術。
關鍵詞流水養殖;高效;低碳;模塊建設;流水槽;水體循環
在眾多的水產養殖方式中,池塘養殖仍是最主要的形式[1]。通過加強管理、選擇優良苗種、定期更換池水等方式,池塘養殖也能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和飼料養魚技術的發展,水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及生態環境壓力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傳統的池塘養殖方式所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池塘養殖是在一個自身相對閉合的區域內從事養殖活動。養殖水體既是養殖對象的生活場所,也是糞便、殘餌等的分解場所以及浮游生物的培育池[2]。在這種“三池合一”的養殖方式中,池塘所具備的各種功能是混淆的,池塘中的消費者、生產者和分解者所處的位置也是不確定的,這就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容易造成生態失衡[3]。在池塘高密度養殖模式下,養殖對象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被及時分離和降解,容易造成水質惡化,這需要定期換水來調節水質,向環境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養殖尾水或污水,造成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加[4]。水產養殖業迫切需要一種將不同生態功能單元獨立出來,根據各區塊的功能不同進行模塊化建設的養殖系統,以提高養殖生產和污物降解的效率。鑒于此,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于2013年底進行合作,開展了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草魚新技術的示范試驗。該試驗是將傳統養殖池塘進行改造,結合磚混結構,將養殖過程中所需要的養殖區域、凈化區域隔離開,各模塊單獨建造。改造后的養殖系統克服了傳統池塘養殖中水資源浪費、養殖品種單一、能耗大及勞動力成本高等缺點,具有養殖水體可循環利用、可進行高密度精養、降低能耗和勞動力成本、降低生態環境壓力等優點[5]。經過2年的試驗與總結,這種新的養殖方式已經接近成熟,現將池塘的改造過程及各模塊的功能進行詳細介紹,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一種新的可參考的養殖方法,并為系統推廣過程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1改造與修建
1.1池塘條件試驗所采用的養殖池塘位于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長漾基地內,將原有的4口養殖池塘進行改造,建成一個面積約2 hm2、四周為圓弧狀的魚塘(圖1)。對漏水、滲水的地方進行維修,平整池底,將過厚的底泥挖出,保持底泥厚5~10 cm。水源為符合國家Ⅱ~Ⅲ類水標準的長漾湖湖水,周邊無化工廠等污染源,水質滿足養殖用水標準。在進水口處設置80目尼龍過濾網,防止野雜魚進池。
1.2主養殖區在改造的養殖魚塘中,采用空心磚和混凝土結構新建1#、2#、3#共3 只流水槽(圖1),其中1#、2#流水槽規格相同,均為長22 m,寬5 m,深2 m的槽體,3#流水槽為長22 m,寬3 m,深2 m(圖2)。在每只流水槽的上游,均安裝1組氣提式曝氣推水增氧設備,下游建有污物收集單元1組[5]。流水槽前后端分別插入相應規格的攔網,以防止魚苗逃出流水槽。另在槽體底部加裝有微孔曝氣增氧管5組,以確保養殖后期水體中溶氧含量充足。于流水槽槽體的前后端建有40 cm寬的步道,滿足養殖人員的活動需求。
1.3凈化區養殖池塘中除主養殖區外的其他水面均可看作凈化區,只是在不同的區域采用的凈化生物不同(圖1)。在離流水槽下游較近的水面選擇使用蘆葦、高稈水稻或浮床種植各種蔬菜、水草等凈化植物[3-5]。凈化區內還需套養一定數量的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將小顆粒的污物及殘餌予以清除。

圖1 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整體示意Fig.1 The overall schematic of recirculating raceway system with low carbon and high efficiency

圖2 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槽體結構示意Fig.2 Trough structure of recirculating raceway system with low carbon and high efficiency
1.4養殖模式試驗期間,采用半封閉式養殖模式。參考陳文華等[5]的試驗,試驗池不向外排水,只在水位低于1.6 m后加注部分新水,以補充自然蒸發和滲漏造成的水體損失。
2各模塊功能分析
2.1流水槽主養區槽體的修建參考了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中池塘內跑道式養殖模式[2],選擇空心磚與混凝土相結合的方式,具有結實、耐用和維護簡便等優點。每條流水槽可單獨飼養或套養不同品種的養殖魚類,以提高養殖效率。上游的曝氣推水單元固定在水泥槽體上,渦輪式鼓風機向微孔增氧進氣管進氣后,水流隨氣體向上運動,當遇到45°~60°的傾斜擋板后,溶氧飽和的水流只能向養殖單元單向運動,推動水流向養殖水槽后緣運動,能將槽體中的水以0.2 m/min的速度向下游推送。槽體前后端的攔網具有防止養殖魚類出逃的功能,網眼大小可根據養殖魚類放苗時的規格選擇,也可在攔網上固定一層網眼合適的漁網,當養殖魚類生長到合適的規格后再將漁網拆除。固定于槽體底部的增氧單元具有增加水體容氧量和減緩排泄物沉淀的功能,當推水增氧單元不能滿足養殖魚類對水體溶氧的需求時,可增開底增氧,以增加水體中溶氧量,滿足魚類需求。流水槽下游的集污池能夠沉淀、收集魚類的排泄物及吃剩的飼料,然后利用吸污設備將污物沉淀、脫水、發酵處理,轉變為瓜果、蔬菜、花卉等的高效有機肥料[5]。
2.2凈化區試驗的設計初衷為用5%的池塘面積作為養殖品種的生活區,即主養區,其他95%的水面均作為水體凈化區。如圖1所示,在凈化區,流水槽后緣的水體中,種植有蘆葦、菖蒲、高稈稻等挺水植物,或者用浮床種植各種蔬菜、花卉、水草等凈化植物。通過植物的沉淀、吸收、轉化作用可將大量的魚類小顆粒糞便及殘餌予以清除,同時對于養殖魚體生長過程中所排出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等代謝廢物亦可轉化吸收,成為植物生長的N、P肥原料。在凈化區套養的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以藻類為食,將藻類富集的N、P營養鹽逐步轉換到濾食性魚類體內,從而降低了水體中的N、P含量[6]。另外,濾食性魚類還能攝食水體中的有機碎屑和浮游生物,其濾食活動能顯著降低養殖魚類產生的有機顆粒含量[7]。當水流循環一周再次回到流水槽上游時(圖1中的清水區位置),水質已基本接近水源水,可完全滿足養殖用水要求(pH為6.5~8.5,NH3-N含量低于0.03 mg/L,NO2-N含量低于0.02 mg/L,溶解氧大于5 mg/L)。
3結論與討論
槽體的修建選用空心磚和混凝土結構,雖具有結實、耐用等優點,但難免過于笨重,成本偏高,修建程序繁瑣,且折舊率基本為零。目前,已研發出新的槽體材料,如玻璃鋼、不銹鋼等,具有輕便、可分段式生產、易組合安裝等優點。同時,不銹鋼材料的折舊率很高,可大大降低槽體的修建成本。在流水槽建造、推廣過程中,可考慮將不銹鋼作為槽體更新換代的首選材料。另外,養殖槽體的結構到底需要何種規格,不同的研究者亦采用不同的規格,有10.0 m×2.0 m×2.0 m[8],也有25.0 m×3.0 m×1.5 m[9]。該試驗所采用的規格是根據草魚的生長特性所設計,是否適合其他品種的養殖魚類,還需要作進一步驗證。因此,不同養殖品種,應選用不同規格的流水槽,不應該將流水槽的長寬比作固定的要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該試驗將曝氣推水單元固定于流水槽的上游,采用渦輪式鼓風機向曝氣增氧管中通氣,使水流隨之運動,以此作為整個系統的動力源。鼓風機的功率、每分鐘的進氣量、推水速度及擋板角度均會影響系統的運作。多數魚類具有溯流而上的生物學習性,在設計進氣量和推水速度時,應避免過高的水流速度對吃食魚類餌料系數和魚肉品質產生影響[3]。該試驗設計的0.2 m/min的水流速度是根據草魚的最大巡航速度來確定的,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最好不超過這一極限值,否則會導致飼料系數增高,養殖效益下降。擋板的角度是水流速度的決定因素之一[2,9],設計合理的擋板角度既能節省建造材料,又能對曝氣量充分利用,從而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已報道的氣提水單元的擋板角度大多為45°~60°或1 /4 圓弧[5,8-9]。該試驗采用的是60°直板式設計,其形成的水流在水體表面可被明顯觀察到,草魚呈現明顯的頂水現象。
養殖魚類代謝廢物及殘餌收集單元的建設應選擇效果優良、價格實惠的設施裝備,工業化廢水處理中的設施和解決方案利用物理[10]、化學[11]等原理雖能取得良好的凈化效果,但價格過于昂貴,在水產養殖中很少使用。該設計中使用的是較為經濟的方法,利用魚糞和殘餌的重力作用,使其自然沉淀在流水池尾部的特定區域內,再通過吸污設備進行清除[3]。雖不能做到100%清除,但配合水生植物與濾食性魚類的凈化作用,亦可達到良好的水質凈化效果。在接下來的改良中,將引入排污效果更好、價格也相對實惠的沉淀處理設備。
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真正實現了池塘工廠化管理、集約化養殖,實現整個養殖周期內養殖水體循環利用、養殖污水零排放。通過近3年的養殖示范試驗證明,該養殖系統符合我國對水產養殖業健康養殖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是一種高效、生態、環境友好型的養魚新技術。
參考文獻
[1] TIDWELL J H.Partitioned aquaculture systems[M]//Aquaculture production systems.Iowa:Wiley-Blackwell,2012:308-342.
[2] YOO K H,MASSER M P,HAWCROFT B A.An in-pond raceway system incorporating removal of fish wastes[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1995,14(2):175-187.
[3] 金武,羅榮彪,顧若波,等.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研究綜述[J].漁業現代化,2015,42(1):32-37.
[4] 文樂元,肖光明,王錫榮.淡水養殖水質調控技術[J].湖南農業,2008(7):16-17.
[5] 陳文華,聶家凱,閆磊,等.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草魚新技術試驗總結[J].科學養魚,2014(10):20-23.
[6] 陳少蓮,劉肖芳,華俐.鰱鳙在東湖生態系統的氮、磷循環中的作用[J].水生生物學報,1991,6(1):8-12.
[7] 宋亞洲,渠沖,劉忠華.生態修復技術在養殖池塘水處理中的應用[J].水產養殖,2009(7):22-24.
[8] BROWN T W,CHAPPELL J A,BOYD C E.A commercialscale,in-pond raceway system forIctaluridcatfishproduction[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11,44(3):72-79.
[9] HUGGINS D L,PIEDRAHITA R H,RUMSEY T.Analysis of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for aquaculture raceways[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4,31(3):277-293.
[10] 丁永良.納米科技在農(漁)業和節能環保上的應用[J].漁業現代化,2006(2):10-11.
[11] 丁茂昌,蒲南書,陳建邦,等.養殖池排污水循環處理技術的研究[J].漁業現代化,2005(4):17-19.
Modul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a Recirculating Raceway System with Low Carbon and High Efficiency
GU Shu-ting, DU Xing-wei, YANG Xiao-meng
(Suzhou Municipal Shenhang Ec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221)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ign and build a set of cultivation system to satisfy China’s aquaculture dema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y. [Method] Through the pond modification and engineerization construction, we constructed three flumes in a pond combination with engineering, created the effect of recirculating raceway fish farming by gas pushing device, then, collected fish metabolic waste to reuse, and used bighead carp to clean up culture water. [Result] Each tank could keep different types of fishes with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Water recycle of aquaculture pond could achieve zero discharge of sewage in the breeding cycle. The water after processing reached the standard of source water. [Conclusion] The recirculating raceway system had the advantages of water circulating utilization, high density and low pressur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a new fish culture technology of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Key words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High efficiency; Low carbon; Module construction; Trough; Water circulation
作者簡介顧樹庭(1964- ),男,江蘇蘇州人,從事水產養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1
中圖分類號S 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312-03